台語俚語「某是錢娶,大餅換。」早期喜事必用的大餅,是台灣嫁娶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環,當時會做直徑較大的「大餅」也是因為看上去「大扮」,在台語中的意思是有派頭,而現今所有餅的款式,都是從這樣的大餅衍伸來的。而令我相當意外且感動的是,在堅持不開分店且手工製餅的「朝和餅舖」裡,宛如一座台灣餅的歷史館,許多市場上幾乎看不到的古早糕餅,竟也有製作販售。
【市場裡的老餅舖2】百年「朝和餅舖」靠鳳凰酥爆紅 卻堅持祖訓賣幾乎絕跡的老糕餅

若是向鹿港人打聽嫁娶或祭祀用的餅選,大多數人會毫不猶豫回答第一市場前的「朝和餅舖」。沒錯,這正是百年餅舖於在地人心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清朝時期,鹿港為三大重要港口,船隻經貿往來、茶樓酒家林立,達官貴人飲酒作樂,少不了糕餅、茶點,為鹿港餅業發展的起源。

「朝和餅舖」第一代創辦人梁朝選,13歲就跟著唐山來的師傅學製餅,白手起家,在第一市場前創立「朝和餅舖」以製作大餅為主,迄今已有百年歷史。現由第三代梁陽昌和大弟梁陽裕、小弟梁陽成、妹妹梁瑛敏、媽媽梁黃梅子共同經營。


他們遵循阿公和父親傳承的古法製餅,品項從僅用餅皮和麥芽糖做內餡的婚慶大餅,延伸至冬瓜肉餅、魯肉豆沙大餅,或老婆餅、奶油酥餅,乃至文人雅士的伴手禮冬瓜糕、鳳眼糕等,都不惜繁複手工,堅持販售,其中像是以米製作的糕類相當費工,如三層糕夾著兩層冬瓜的「冬瓜糕」必須一層層以人工方式堆疊。梁陽昌笑說:「賠錢也要賣。」只因為保留古早味,是父執輩就有的共識。


品項豐富令人瞠目結舌,其中最熱賣的就是台灣人最愛吃的「鳳凰酥」。梁陽昌說,父親梁丕竹經營餅舖時適逢鹿港民俗才藝競賽,有大量送禮需求,特別訂製方形餅具,將包鳳梨和鹹蛋黃的大餅改良為小塊方餅,研發出「鳳凰酥」,2002年獲選「總統國宴茶點」,也讓鳳凰酥一詞在台灣一炮而紅。


朝和餅舖
-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民族路167號
- 電話:04-777-2372
- 營業時間:08:30~21:00
- 刷卡:可。
- 網址:www.tsao-her.com.tw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