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講堂】直接買債券還是債券ETF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想在資產配置納入債券部位,相對直接買債券,債券ETF與基金會是較好的選擇。
想在資產配置納入債券部位,相對直接買債券,債券ETF與基金會是較好的選擇。
去年美國聯準會連續升息,同步造成美元債券殖利率升高後,不少投資人開始考慮投入債券。問題是,要直接買債券,還是透過債券基金或ETF?這問題可從幾個面向來看。
第一,會不會到期。債券是會到期的商品,若持有一支10年期債券,明年它就會變成9年期債券。10年到期時,假如發行者沒有違約,就可順利拿回本金。但債券基金跟ETF大多不會到期,如中期美國公債ETF就會一直持有中期公債。
假如投資人是在確定年限之後,有一定的資金需求,可以直接買進公債。但若投資人希望債券是一長期投資組合中持續存在的部位,則適合債券ETF或基金。

成本有眉角 宜分散風險

第二,投資成本。債券ETF以及基金會收取內扣費用,倘若投資的標的有4%年配息,標的收取1%內扣費用,那就等於是將四分之一的配息收益交給業者。直接買債券則不會有內扣費用,但需注意價差,尤其一般投資人跟券商或銀行買進債券會被加價,如法人可買到一張1,000美元的價格,券商賣給投資人的價位可能是1,050美元;未持有到期就將債券賣回給券商,則會被減價收購。
至於低成本的債券ETF,例如VGIT,每年內扣總開銷是0.04%,持有5年的成本是0.2%。也就是說,投資人自行買進一張5年期的美國公債,買進成本(買賣價差與手續費)若超過0.2%就不划算。
第三,分散性。債券ETF與基金可持有幾十支或上百支債券,投資人一買進,馬上得到一個分散的債券投資組合。相反的,如果要自行買進與管理上百支債券,恐是過重的負擔。
而投資有信用風險的債券,分散是必要的。因為若某債券類別的違約率是3%,持有上百支債券,其中幾支違約,不會造成嚴重損害。但只選一或二支債券來投資,若剛好買到違約債券,將損失慘重。
總結來說,適合直接買進的債券,是像美國公債這類投資級公債,若剛好有特定年期之後的美元資金需求,且買進的量夠大,可在券商取得不錯的報價,那麼可考慮直接買進債券。但是,如果需要的是一個持續存在的債券部位,或是投資具有明顯信用風險的債券區塊,債券ETF與基金會是比較好的選擇,不過,請避開高收費標的。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