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要冷靜,投報要等待,但親情不能等,所以不管工作再忙,我每天一定會花時間陪伴媽媽,跟她互動!」54歲的廖仁傑,平時在大學授課,著有多本投資理財書籍,儘管身兼老師及作家多重身分,在他心裡,所有事情都沒有當好「兒子」來得重要。
【達人理財】3K投資術富養兩代 大學老師以息養股月領10萬

中原大學國貿系助理教授廖仁傑,著有多本投資理財書籍,本身就是被動收入達人的他,靠著股債投資工具,每月打造逾10萬現金流,奉養母親無微不至;他秉持3K投資原則,搭配外匯、保險、租金收入,對上班族來說,堪稱是退休計畫最佳指南。

複利滾大 累積3千萬
採訪這天,廖仁傑陪母親在中庭花園散步,時光瞬間倒流,廖媽媽回憶起年輕時照顧孩子的點滴,一時感性落淚。廖仁傑握著母親的手說:「講到退休規劃,很多人先是想到小孩,再來是自己,都忘了將上一代長輩照護需求也列入清單,資金就容易出現缺口,人生下半場也會過得比較辛苦。」
他以過來人經驗務實分享:「上班族應以50歲前,賺到3千萬元為目標,之後將這筆資金投入年收益4%的產品,1年被動收入就有120萬元,等於1個月有10萬元可花用,以這筆錢來支應長輩、小孩日常開銷,自己則仍有薪資收入,生活就寬綽有餘。」
如何達到50歲前累積3千萬元目標? 「一定要利用時間將複利效果發揮到極致;我有一套投資3K原則,即Keep buying(持續買進),Keep holding(持續持有)及Keep waiting(長期等待)。」他說,透過這3K策略,持續參與市場,就能為自己打造無憂的老後生活。
先看第一個K,持續買進。「只要身在市場,就一定要隨時關注美元走勢!當美元兌新台幣貶破30元大關時進場撿便宜,之後再利用低成本美元部位購買債券。」他強調,任何投資都以美元為起手式,持有外幣帳戶,趁美元貶值時大量買進,就能降低匯率風險。
接著,再透過便宜美元分批投入債券基金及債券ETF。「目前我的債券配置,長短債占比為60%、40%;短債部分以聯博4年到期美元債,及國泰4年到期債基金為主;長債部分,則是00687B(國泰20年美債)及00725B(國泰投資級公司債)。」

加碼黃金 抗波動風險
廖仁傑指出,現階段債券部位平均殖利率超過5%,每季配息;未來一旦聯準會降息,還能賺到資本利得。「我刻意將配息月分交錯,自己搭配月月領組合,這樣每月都有現金落袋;領到的債息也不要花掉,再滾入股票部位,定期定額投資台股基金。」他強調,以穩定的債息養股,藉由股市高波動、月月分散扣款,可以加快資產累積速度。

再看第二個K,持續持有。由於廖仁傑長期持有風險性資產,因此動態平衡投資組合,成為他的理財日常。「當股債走勢呈正相關時,代表資產配置齊漲齊跌,波動風險升溫,此時我就會加入三元或四元配置,即在投資組合中納入黃金、原物料等資產。」
像2022全年及2023下半年,皆發生股債齊跌情況,此時就要透過黃金、原油或原物料相關產品,緩和投資組合波動。「過去經驗,只要發生戰爭、通膨,股債走勢正相關機率就高,像現在我會加碼黃金相關產品,透過分散布局,為資產買個保險。」

穩健存股 4條件篩選
最後一個K,是長期等待。廖仁傑除了長期持有債券部位,也會存股;「我對個股投資態度相對保守,只存民生必需類的龍頭股,且需符合4條件:一、公司穩定配息紀錄超過5年;二、現金殖利率5%以上;三、盈餘分配率至少6成;四、股價波動低。」他透露,目前存股標的包括中華電、國泰金、兆豐金及統一。
廖仁傑以兆豐金為例,過去5年除息前價格皆在30元至40元區間,且股價逐年墊高,不但具有價差空間,且除息前股價波動度也相對偏低,僅3.55%。「股價波動小,才不會賺了股利賠掉股價,長期來看更能安心持有。」
他繼續說明,要見到複利效果,得熬過景氣循環,而這必須堅守穩健存股原則,因此選擇較不受經濟影響的電信股、食品股及大型金融股。「但我的存股部位仍會調節,只要因市場題材熱絡,股價突然暴衝超過1成以上,就會暫時賣出,或當殖利率低於4%時,也會先調節出場,等待股價回落時再買進。」

退休理財 循八字心法
廖仁傑好友、已退休的陳老師稱讚:「他對母親有孝心,對朋友有仁心;講到退休後理財更有一套8字心法,即『減少資產,增加負債』,對我相當受用。」陳老師解釋,「減少資產」是指開始規劃、將資產移轉給小孩,合法節稅;「增加負債」則指要懂得活化資產,透過購買保單,為日後預留稅源,避免後代籌錢繳交遺產稅。
而跟著廖仁傑學理財的陳先生,從完全不懂投資,到現在已是債息、匯差兩頭賺高手。「廖老師會用很淺顯易懂的方式,分享個人投資經驗,我也從中學到不少,跟著他從美元定存做起。隨著美元一路走強,便分批調降部位,轉進債券基金,現在不但賺到匯差,還穩穩坐領高債息。」
廖仁傑坦言,初入社會時,他在金融機構上班,月薪4萬多元,加上年終獎金,1年可存50萬元。「當時對新鮮人來說,儲蓄險是很好的存錢工具,因為中途解約會賠到本金,期間都不能動用,等於強迫中獎。當時咬牙買了1張6年期美元儲蓄險,期滿存到300萬元,就有了買房頭期款。」
50歲前,廖仁傑陸續買了3張6年期儲蓄險,購置了2間房;目前一間自住,另一間出租,除了美元定存利息、債息、股息外,還有租金收入,堪稱全方位穩健收益達人。
採訪近尾聲,他說:「50歲前要設法拚到3千萬元,但60歲後只需要1,500萬元;一方面是對長輩的責任可能已了,另一方面,也須為財富傳承做準備,將資產陸續移轉或贈與小孩,當作日後買房補助。」對廖仁傑來說,其實理財規劃,規劃的都是人生。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