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也是有舊物回歸,要勞煩蕭家人修繕,「蒸籠被火燒到、飯桶蒸久了收縮,我們賣出去的,只要可以換、可以修都免費處理。」例如這日客人拿著已散成片的蒸飯桶上門,蕭家第三代蕭文清慢慢拼湊,拿著槌子細心敲打鐵箍,終於讓木片重新圍成桶。
【百年蒸功夫番外篇】真材實料不怕摔 還能免費維修 富山蒸籠專訪

擁有百年歷史的富山蒸籠63年前落腳距離萬華龍山寺不過500公尺遠的桂林路上。建物低矮陳舊,招牌斑駁,處處看見時間鑿刻的痕跡。店內唯一的新,是堆疊到頂的蒸籠、飯桶與浴桶。

「我們一般都是賣給餐廳,他們使用時間長,修個一、二次就直接換新的了,像這樣的家庭客比較少。」創立於日治時代的富山蒸籠,客戶包括圓山飯店、京星港式飲茶、天仁喫茶趣等知名店家,初時蕭文清的外祖父,從福建莆田越過黑水溝來台灣,靠著祖傳做蒸籠的手藝維生,至今已傳承四代。
身為長子的蕭文清從小就在蒸籠堆裡長大,中國海專畢業、退伍後,自動自發成為家族事業的正式員工,「這麼苦的工作誰會心甘情願,是沒有辦法。年輕人都反抗、跑出去,誰做?」冬日旺季一天做17小時,蕭文清的雙手無完膚,「手被割到都快爛掉,血流很多,還有刺,電火布拿來捆,忙到過年休息那幾天慢慢把刺挑出來,哪有時間痛。」

早期做蒸籠都是純手工,蕭家人選用中南部的雲杉、福杉與南投竹山的竹子製作。剖成板材後水煮,去除雜質,也破壞、軟化纖維,箍圓塑形時保有彈性,不至於斷裂。之後烘乾、刨鋸、磨平、拋光,才能拿來製作。因為會接觸到食材,過程不能使用漂白劑、黏著劑。
蒸籠外框由木片和竹片交替堆疊加厚,鑽孔後以藤條綑綁定型,「看不到的地方最可怕。很多品質不好的就是偷這裡,中空的,一樣可以蒸,但很快就會壞。」
話說到一半,蕭文清突然抬起直徑逾一公尺的大蒸籠,重重往下摔,發出巨大聲響,「我們就是真材實料,對產品有信心才敢這樣子。你想買東西要摔一下,沒壞掉可以買得安心,壞掉就是買到爛貨。」

使用天然竹、木編制,木能吸收水分、竹幫忙增加硬度,蒸好的食材散發獨特香氣,只是清理與保存需花費更多心思。蕭家第四代蕭大為提醒清洗時不建議使用清潔劑,「天然的原料一定會吸收、一定會殘留,什麼時候稀釋完畢我們不曉得。因為用的時候會隔一層紙或布,只要用海綿洗、沖溫的水就好。」蕭文清補充:「也不要用塑膠袋套,木頭會吸收。」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掛起、晾乾才能避免發霉,延長使用時間。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