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店】他把紙當牛排分熟度 研發出上千款 福隆棉紙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黃國權帶領福隆棉紙走過紙業衰微的低谷,以千變萬化的紙張種類,站穩手抄紙元老地位。
黃國權帶領福隆棉紙走過紙業衰微的低谷,以千變萬化的紙張種類,站穩手抄紙元老地位。
每到寫春聯的年節前夕,是福隆棉紙最忙碌的時節,開業一甲子的老紙行自產自銷宣紙、春聯紙等,不只書法名家愛用,也為總統府打造題詞輓額,提供國史館、故宮修復用紙。
受過日式教育的創辦人黃煥霖,生長在台灣紙業興盛的年代,因日語流利、追求完美,主力外銷日本;第二代黃國權接班時,面臨同行西進、陸廠競爭的紙業衰退期,他以少量多樣開發上千種產品的紙海策略,滿足所有客人需求,站穩手抄紙元老地位。
父親過世後,不擅表達情感的黃國權積極拓展內需市場,他懷念父親的方式,是延續父親的拚搏精神與手抄紙的堅韌。
農曆年節倒數1個月,北市長春路上「福隆棉紙」店內牆上貼滿「龍」字萬年紅春聯,充滿喜慶年味,此時2位外國人走進店內買裱褙紙,老闆黃國權指示兒子帶客人到店旁倉庫挑選適合用紙,他不好意思地說:「我們的紙多達上千種,店內也只能展示部分而已,光是裱褙紙就有分宣紙、棉紙,非常多種。」
20240124bus001
福隆棉紙的手抄紙有毛細孔,易吸墨,更能呈現書寫字體效果,上色也特別牢固,遇水不會掉色。(萬年紅四言瓦當,200元/10張)

供貨總統府 外國客愛

疫情解封之後,觀光人潮復甦,距行天宮不遠的福隆棉紙常有外國客因好奇入店,負責門市販售的黃國權二妹黃維敏笑說:「曾經有法國人進來,說我們這家店很危險,會讓人花光錢。」古樸的手抄紙富含纖維感,各有獨特面貌手感,深具東方文化色彩,近2年成為外國客喜愛的台灣伴手禮之一。
福隆棉紙開業63年,主要生產宣紙、棉紙、萬年紅、裱褙紙等書畫藝術紙,不只是林隆達、李蕭錕等重量級書法名家最愛用紙,也為總統府打造題詞輓額,提供國史館、故宮修復用紙,是台灣少數自產自銷一條龍服務的紙廠,種類為全台最多,過去一直低調外銷日本,直至近十年擴展內需市場,才被更多台灣人認識。
20240124bus001
福隆棉紙為總統府打造總統、副總統專用致贈輓額,為此訂做專用印刷網版。
黃維敏坦言,常有客人拿只需四分之一價的大陸宣紙來做比較,她總是霸氣掛保證:「我們的紙會吸墨,像萬年紅,手去搓紙不會變紅,拿水噴紙也不掉色,一張春聯紙二十幾元,貼整年不褪色,怎麼會貴呢?我們家的紙有魔力,可以幫字化妝加分,買之前在店裡試寫,或帶回家試都可以,我有把握你一定回來找我買。」
不同於妹妹擅於表達,黃國權內斂謹慎,平常坐鎮南投埔里工廠,「很多人以為我是老師,說我看起來不像工廠老闆,可能因為我們做的是文化事業。」
他肩負傳承紙業文化與家業的使命,沒有一刻鬆懈過,過年前萬年紅產量大增,正是趕貨旺季,他仍爽快答應受訪,還印好厚厚一疊福隆歷史與創辦人父親的介紹,希望增快採訪效率。

赴埔里設廠 日人勤訪

他帶記者走進父親建造的紙廠,時光彷彿倒流回半個世紀前,從樹皮開始,歷經蒸煮、清洗漂白、打漿、撈紙、壓榨脫水、烘紙到裁紙、印刷,工序繁複費時,每位師傅專注分工只做一項步驟,資歷動輒10年以上,「現在埔里這種紙廠不到4家了,以前全盛時期有五十多家。」他也緩緩介紹父親黃煥霖的創業往事。
台灣造紙業最早可回溯到1935年日治時期,埔里近山、水質軟的先天環境被日本人選中設廠造紙。受日式教育的黃煥霖中學畢業後從台北紙行業務做起,亦勤跑紙廠熟悉製程,後因任職公司結束營業,1961年在台北市承德路創「福隆棉紙」,初始僅做銷售。
20240124bus001
53年前,黃煥霖(中)到南投埔里設立紙廠,常有日本客人訪廠試紙。(福隆提供)
黃國權記得,兒時記憶中的父親總是騎著一台重機,到全台文具店、裱褙店賣紙,「他會全台繞一圈再回來,有點像大盤商,很拚。」他眼中的父親外向活潑,交遊廣闊,總是閃閃發亮,「當時他已經做到台北最大,很多日本人來台灣找紙,都會找我爸爸買,後來才到埔里設廠自己做。」1971年黃煥霖首開非埔里人創立的紙廠,在地人常稱他「台北仔」,日本客戶時常訪廠試紙,「他們都會試寫看紙的墨暈,不好的話,也會建議我們調整。」
對於早就內化的高標準,黃國權舉不出特別案例,但在拍攝高難度的撈紙步驟時,因需專注將紙漿輕柔擺盪入竹簾再撈起成形,力道與時間皆會影響紙張厚薄,拍攝後他便將該紙捨棄不用,重新混入紙漿,「拍攝沒辦法那麼專心地撈,而且我的力道和師傅不一樣,每批紙由同一個人固定做,厚度才會一致。」肉眼看不出的微小差異,對他而言就是不完美。以墨試紙時,他也不願被拍到自己的字體,緊張地說:「我一直忙廠務,很久沒練了,要在台北拍我妹妹寫的,她還特地跟老師學。」
製紙流程
福隆的紙從樹皮開始製作,製程相當傳統,來自菲律賓的雁皮可製成宣紙。

守台不西進 品項逾千

父親工作嚴謹,讓從小在紙行耳濡目染的黃國權養成循規蹈矩、追求完美的個性,「跟著爸爸這樣學,也蠻刻苦耐勞的,放學要幫忙捲紙、包紙,騎腳踏車到後火車站文具店送紙,做完事才去寫功課。」他從未想過逃離,從不會對父親說不,大學念電子的他,沒有投入當時蓬勃發展的電子業,「因為自己家裡有事業,瞭解這些電控、機械,對往後管理工廠也有好處。」
他理解父親的權威教育是望子成龍,畢業後聽父親安排赴日學語言,到日本客戶的文房四寶公司上班1年,「這樣才能學到全面的書法商品,懂它們的功能效果。」回台接班埔里廠內事務時,黃國權才28歲,沒有留戀都市的繁華便利,相較於許多新進員工常試做幾小時就嫌枯燥而辭職,他一做30年,妹妹黃維敏則負責台北門市。
20240124bus001
黃國權(左)與二妹黃維敏(右)一起守護家業,積極拓展台灣消費市場。
90年代,台灣錢淹腳目,股市上萬點,紙廠面臨重大衝擊,黃國權回憶:「師傅都不做紙了,跑去玩股票,或做建築工,那時候工人剩下三分之一,產量只剩一半,很多紙廠都跑到大陸設廠。」但父親幾經考量,決定留在台灣,「西進不是那麼簡單,那邊是人治的地方,我又是獨子,沒有兄弟可以一起過去打拚。」
身負重任的長子不能讓家業衰微,人手不夠,他導入機械取代部分製程,少量多樣開發新品,做出獨特性,將紙張如牛排般,依照不同處理方式和配方細分為生宣、二分熟、五分熟、八分熟、全熟宣等,適合書寫不同字體,「像超柔軟的生宣紅華宣就適合行草,漲墨明顯,可以凸顯字體的奔放靈動。二分熟的王朝宣適寫楷書、行書,適用於初學者,有點暈又不會太暈。」
不願與陸廠削價競爭,他們三十多年前便積極參與協辦日本發起的蘭亭筆會展覽,增加曝光度之外,也與書法名家建立良好關係,福隆每開發一種紙,便寄給書家試寫,蒐集意見再調整,還曾有名家以福隆的999種宣紙,寫出999個風格迥異的樂字,展現紙質結合書法的千變萬化。
20240124bus001
黃國權將宣紙種類分得更細,適合書寫不同字體。

勸二子歸隊 同守家業

黃國權將父親的1、20種紙類延伸到上千種,只要客戶有需求,他就開發,增加古書畫修復用紙、藝術紙,他拿出手工揉染的楮皮紙展示,「有藝術家專門拿這種紙撕下來做畫,也有義大利餐廳請我們染成義大利國旗三色,直接當藝術品裱框掛牆上,甚至當燈罩。我們紙的種類只要夠多,一定會有喜歡的客戶,就能創出一片藍海。」
20240124bus001
曾有藝術家撕下手工揉染的楮皮紙,創作龍的圖畫(圖)。
20240124bus001
曾有藝術家撕下手工揉染的楮皮紙(圖),創作龍的圖畫。(染色楮皮紙,80元/張)
14年前父親中風過世,他知道父親最掛心紙廠,黃國權不會說感性話,也不想被看到脆弱的一面,「所以我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事業顧好。」長子唯一能做的,便是凝聚家人共同守護家業,將原本在外上班的2個兒子,都勸回福隆工作,黃國權的無涯紙海裡,包著堅定孝心。
20240124bus001
顧客范先生

顧客這樣說:墨暈效果好又耐用

我是裱褙業,當學徒時就知道他們的手抄紙選擇非常多,寫起來的墨暈效果很好,從初學到高階都可以找到適合的紙。因為紙張纖維會影響到裱件的平整度和耐久性,只有福隆的品質特別耐用。

顧客范先生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