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間,受兒福聯盟委託,照顧新北市1歲男童剴剴的劉姓保母,涉嫌與胞妹凌虐剴剴致死,震驚社會,就在輿論聚焦檢討兒童保護與社福通報機制之際,本刊接獲爆料,身為藍營政治家族的一名國民黨要角,同時間卻對太太、兒子家暴,儘管消息傳遍該縣市政府社福系統,但礙於個案隱私、政治壓力,此事僅在政府機關內部悶燒,相關知情人員都被下封口令,要求不能對外透露。
【封面故事】砸手機飆三字經 妻兒煎熬隱忍 爆藍政治家族大咖家暴慣犯

隸屬藍營政治家族的國民黨要角爆發家暴醜聞!本刊調查,3月間剴剴遭虐案鬧得沸沸揚揚之際,藍營大咖S卻在自家豪宅對出身企業望族的妻子P,以及未成年的兒子惡言相向、出言羞辱,甚至一度要把手機砸向兒子,不堪精神、言語暴力的P,當時忍不住哭著請豪宅保全通報家暴中心,讓此案在社福機關內部傳開,S的家暴史還不只這一樁,過去他常對妻兒言語暴力也曾留下通報紀錄,幾經折磨的P一度想離婚解脫,但最後為了顧全雙方政治、事業名聲,隱忍、煎熬至今。

長期羞辱 政商聯姻變調
本刊調查,這名國民黨要角、政治家族成員S是全國知名人物,妻子P出身企業望族,不但外型姣好、堪比模特兒,當年S與P風光舉辦婚禮,政界大咖齊聚一堂,2人婚後住進北台灣知名豪宅,S也常牽著P連袂出席公益慈善活動,讓這樁政商家族聯姻羨煞旁人。

不過,S在政界卻是出名的情史豐富,婚前就常傳出緋聞。本刊調查,在政壇打滾多年的S不僅花邊新聞多,進入家庭生活以後,更是一名家暴慣犯,曾多次對兒子言語、精神暴力,連望族出身的老婆P都遭殃,長期備受精神、心理煎熬的她,私下曾對友人聲淚俱下泣訴「快待不下去」,S動輒羞辱、怒罵妻兒的行為,甚至逼得P忍不住多次向家暴中心、在地警方通報。
衛生福利部統計,去年家暴通報案量約16萬8千件,每天平均有460件,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不是被打才算家暴,除了肢體傷害等身體層面的暴力,包括言語謾罵、吼叫、侮辱等精神或心理層面的行為也都是家暴樣態。

該法同時規範,媒體不得報導被害人及其未成年子女的姓名,或足以識別相關當事人身分的資訊,即便成年人也須經本人同意才可揭露姓名,因此,本刊衡量社會公義與新聞倫理平衡,以去識別化的方式報導此案。
出面護兒 致電保全通報
本刊調查,今年3月剴剴遭虐案鬧得沸沸揚揚之際,藍營大咖S亦在自家豪宅爆出家暴案,對著尚未成年的兒子怒罵、歇斯底里嘶吼,他一邊吼叫、幾近羞辱般地訓斥兒子,講到氣頭上,還一度要把手中的手機砸向小孩,一旁護子心切的P看了趕緊出手阻擋,卻仍無法抵擋S幾乎失控的情緒。
知情人士表示,眼看S就要出手打孩子,P顧不得名人家庭的顏面,拿起電話撥給豪宅保全,電話中她哭著求保全幫忙通報家暴中心,在保全協助通報後,當地家暴中心於是派員介入關心,S才稍微恢復冷靜。

其實,這並不是S第一次被通報家暴。知情人士向本刊透露,S對妻子、孩子家暴的情況在社福界早已不是祕密,除了3月這一次是P委由保全代為通報,過去P也曾因承受不了S常態性的言語、精神暴力,親自打電話向警局報案。
這名了解內情的人士說,因S與P的名氣大又牽涉政治,該縣市社福系統每次接獲通報,都小心翼翼處理,儘管S遭通報家暴的劣跡斑斑可考,已留下多次紀錄,但在評估是否有立即危險、家人意願等因素後,該縣市社福機關至今仍未對S開案調查,僅能列入追蹤。
本刊掌握,因個案牽涉政治名人,該縣市社福系統還對內下封口令,要求第一線社工、主管,絕對不能對外透露細節,這也讓許多知道內情的公務員憂心,S的妻兒礙於名人身分及政治壓力,恐需一再承受S的言語、精神暴力對待。


有意離婚 無奈名門身分
根據S遭多次通報家暴的紀錄,他的未成年兒子曾娓娓道出自己遭受言語、精神暴力的心境。據轉述,S經常辱罵他,動輒就把氣出在孩子身上、對他飆罵三字經,有次全家出門旅遊,住在飯店內,他提議或許可以換點口味,改吃在地小吃,不要再吃大飯店的山珍海味,沒想到出身政治名門、吃遍名貴珍饈的爸爸S,卻大暴走、發公子哥脾氣,動怒在飯店痛罵他,讓他備感羞辱,內心相當受傷。

因S與P都是名門出身,兒子還委屈說道:「因為爸爸的身分,我常常在學校被訕笑、嘲笑,壓力已經很大,但回到家卻還要常常被爸爸罵。」他內外遭受的歧視、壓力,讓知情者聽了都替他的處境感到心疼。

不只孩子遭受精神暴力,總在人前亮麗現身、笑容滿面的P,私下卻是滿腹委屈。「P早就想離婚了!」親近P的友人透露,因為P與兒子常常遭受S的言語暴力,早就不堪其擾,P私下更不諱言,要不是礙於S與自己的名門身分、媒體輿論,且為避免孩子遭受異樣眼光,「我早就想離婚離一離了,但我沒辦法離!」從P的言談中可聽出,即使她風光嫁入政治豪門,真實的婚姻生活卻是百般無奈。
政治家族 勢力舉足輕重
多名知情人士向本刊表示,家暴案原應保護個案隱私,不該輕易揭露,但這次的施暴者S,享受政商資源、媒體版面,還常出席公益活動,甚至曾公開談論尊重性別平等、要協助家暴婦女安置,實在「教人看不下去」,儘管妻兒尚無肢體暴力或驗傷紀錄,但依法,言語、精神暴力亦是家暴型態的一種,因此盼媒體能以匿名、保護妻兒的方式曝光細節,目的是警惕S別再輕舉妄動,作妻兒的後盾,也提醒知情的社工及社福單位持續追蹤此案,避免憾事發生。

由於S是政壇赫赫有名的政治人物,家族更有多名成員曾經從政,是藍營舉足輕重的家族勢力,一名了解S家暴慣犯行為的人士不禁向本刊感嘆:「家暴的後遺症是一輩子的。」當孩子身處在政治名門,家庭一舉一動又常暴露在鎂光燈下,可能導致他們遭遇家暴時被迫選擇吞下去,更令人擔心的是,若社會未及時提供協助,「家暴行為可能會帶到下一代,成為恐怖的世代複製!」

目睹暴力 更需創傷修復
多名處理過家暴案的社工向本刊表示,家暴不能直接說會遺傳,但目睹或曾經身處暴力現場的人,卻有可能模仿或學習這類行為。
據衛福部統計,發生家暴案的家庭中,約有一成家庭的青年或兒童過去曾目睹家暴行為,而可能出現做惡夢、尿床、焦慮、退縮,甚至有攻擊、傷人等行為,他們成年後成為家暴加害者的比例,更是一般人的5至10倍,這些創傷的修復有賴社會安全網絡的介入,提供情緒支持、輔導及關懷。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第8屆紫絲帶獎得主杜瑛秋擁有多年的社工實務經驗,她接受本刊採訪表示,家暴案最後會不會開案,有許多評估指標,例如受暴者有無人身安全顧慮、個案願不願意接受服務,若是家暴高風險個案、有立即危險,則不管個案願不願意都會強制介入;而許多精神暴力的家暴類型,則常常有個案向社工表達自己暫時不需要接受服務,但基於保護個案,第一線社工仍會持續追蹤、關心,且只要經流程通報,社工就一定要進行個案接觸及服務,以確保他們人身安全無虞。

去識別化 避免二度傷害
「有時候受害者會面臨施暴者的威脅、恐嚇而不敢通報或接受服務!」杜瑛秋說明,許多高知識、有社經地位的名人,在面臨家暴時,會承受來自各方的不同壓力,這些受害者有的會被加害人恐嚇:「如果通報就讓你見不到孩子。」有的礙於原生家庭的生意、事業,擔心事情鬧大、醜聞曝光而影響聲譽,有的甚至乾脆直接找律師打官司,各種樣態都有;對於接觸到個案的社工來說,在尊重個案意願的前提下,這時就會提供各種資訊給受害人,至少讓他們哪一天遇到立即危險時,懂得找誰諮詢、求助。

杜瑛秋表示,對於家暴案的發生,避免施暴者持續加害,有人主張要全面揭露真相,甚至把被害人住哪一區、什麼學校都曝光出來,但在當代「鄉民正義」氛圍下,可能導致被害者遭肉搜,當事人可能會很痛苦,若是還在學校讀書的少年,一旦被辨識出來,恐讓他們被過度關注、甚至被排擠,「因此揭露真相、伸張正義與保護被害人必須取得平衡,否則會造成二度傷害。」

★《鏡週刊》關心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虐待、精神虐待,請立刻撥打110報案,再尋求113專線,求助專業社工人員。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