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昔日戰友倡議國葬未果 揭施明德家屬低調治喪始末

mm-logo會員專區時事
施明德因黨外運動被通緝,逃亡期間接受整容,他晚年與自己的整容照合影。
施明德因黨外運動被通緝,逃亡期間接受整容,他晚年與自己的整容照合影。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1月15日逝世,享壽83歲。施明德一生充滿傳奇,他早年投身黨外運動,曾3度入獄、坐牢逾25年,是美麗島事件最著名的受難者之一;民進黨創黨後,他曾任主席,後宣布退黨,2006年發動紅衫軍倒扁運動,許多昔日同志與其決裂。施明德過世後,他的美麗島戰友、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公開倡議政府國葬施明德,以還原歷史正義,本刊掌握,國葬討論在黨內掀起一番波瀾,施明德妻女決定低調辦理後事,不設靈堂、不辦公祭,在家停靈百日後,預計於4月底火化。
20240409inv001
「我們的父親,施明德先生,在他生日的這一天啟程,與等待他的家人,和一同出生入死的戰友們團聚。不管是在此岸或是彼岸,他都不曾孤單。」施明德在1月15日、他83歲生日當天過世,家屬與友人在施的病床前為他切蛋糕慶生,盼施此後「沒有忌日、只有生日」。施的2名女兒透過其臉書帳號宣布死訊,對各界湧入的關切,施的女兒當時表示:「關於他的後事,我們會擇期發布消息。」不過至今已過了將近3個月,卻遲未有進一步訊息。
20240409inv001
施明德將自己當年被通緝懸賞的公告留下作紀念。

停靈家中 未辦告別式

施明德去年底因肝腫瘤在台北榮總接受電燒治療,引發嚴重併發瘧,病況雖一度回穩,最後仍不幸藥石罔效、撒手人寰。施明德女兒施蜜娜曾在2月發文談及父後心緒,她在文中寫道:「2024年1月15日我們帶著父親的靈柩回到家中,安頓在客廳,找到一塊金色條紋的布,裁好蓋在靈柩上。客廳的畫面是,爸爸的靈柩在中間,四周擺了5盆桌上型的粉紅色蘭花,上面各插了一張『施主席明德—生日快樂』。生日剛到,忌日沒有。白色『千古』蘭花還不知道要來。」
20240409inv001
施明德晚年與妻女居住在汐止。
施明德過世後,有些親近的友人到病房或其汐止家中致哀,其他政治圈內舊識雖希望在他的最後一刻前去致意,但不敢貿然在第一時間打擾家屬,只能私下互相打聽:「有沒有施明德的告別式訊息?」卻始終未有明確資訊。
20240409inv001
鬍子長髮、西裝領結,是施明德生前的招牌形象。
本刊調查,施明德在世時對生死豁達,早已交代後事處理應以簡樸、低調為主,不發訃聞、不設靈堂、不辦公祭、不舉辦追思會及音樂會,待百日後擇期火化,骨灰將安厝家中,像他生前一樣與妻女共同生活。

發想目的 還歷史真相

施明德被尊稱是美麗島戰神、台灣曼德拉,他早年不畏軍事審判、朗朗為理念辯護的風範,使他受人擁護,雖然施後來在政治上因堅守價值與信仰,民進黨許多人也與其漸行漸遠,但施過世後,總統蔡英文、民進黨主席賴清德等都公開表達哀悼,肯定他對台灣民主、人權的貢獻,連近來深居簡出、罕有公開發言的許信良,都透過臉書、新聞稿,倡議為施明德舉行國葬。
20240409inv001
施明德因美麗島事件接受軍法審判,他在法庭上的從容微笑廣為人知。(中央社)
本刊調查,國葬並非許信良單獨發想,他只是做為發聲代表,倡議者主要是希望政府能用褒揚令以外的其他方式,承認施明德對台灣歷史的貢獻。在施明德過世前一天,蔡英文獲報,親赴北榮病房見其最後一面,施明德家屬當時並未向蔡提出協助處理後事請求,或透露相關意見,待施過世,府方才經由許多管道接獲國葬倡議,然而,國葬訊息一出,民進黨內便引發一陣騷動。
20240409inv001
施明德生前曾說,獄中時常悶熱難耐,因此他最喜歡下雨天。
「特赦阿扁恐怕都比國葬施明德還容易。」一名詳知內情的黨內人士無奈直言,總統大選後,政壇再傳赦扁討論,也有數名黨公職在媒體公開表達支持;雖然綠營內部都知道,在野黨必然反對赦扁,但許多黨內人士、獨派團體仍不放棄,有的盼望總統蔡英文在看守期完成這項重大歷史任務;也有人寄望即將上任的總統賴清德能解決這項「歷史遺留問題」。相較之下,國葬施明德議題因牽涉複雜,幾無任何迴響。

討論分歧 政府多顧慮

施明德友人指出,施當年的美麗島戰友,包括許信良在內,許多都已經淡出政治圈;在施晚年,與其互動較密切的朝中要角,僅監察院長陳菊、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但即便菊、柯兩人位居要津,也深獲蔡英文信任,面對國葬議題,兩人仍非常難為。
20240409inv001
施明德(右)的美麗島戰友許信良(左),在施過世後倡議國葬施明德。(翻攝施明德臉書)
本刊調查,國葬施明德議題,在黨內僅限核心圈小範圍討論,有疑慮的一方認為,正因贊成國葬者寡,需要更強力的理由來堵上反對者悠悠之口,若施是國家前元首,至少能形成一套論述。
倡議方則認為,我國《國葬法》明定,適用國葬者的條件是「中華民國國民有特殊勳勞或偉大貢獻,足以增進國家地位民族光榮或人類福利者」,並未明定要當過總統,且施明德對台灣民主的貢獻,難以用世俗價值衡量,國葬不是為了把施個人拱上神壇,而是象徵由國家主筆,鄭重為台灣民主化與轉型正義歷史寫下詮釋。
20240409inv001
施明德(左)晚年與黨內疏離,僅陳菊(右)、柯建銘等老友與他保持聯繫。(翻攝施明德臉書)
在討論過程中,有黨內人士向層峰提議,可由中華文化總會替施舉辦追思音樂會;因文總的會長向來由總統兼任,透過文總主辦音樂會,也象徵具國家級高度,進而體現國家對施的敬意,回應國葬倡議者訴求,然而這項提議未能獲致共識,最終沒有付諸實行。
施明德友人向本刊表示,施生性瀟灑浪漫,他的身後事處理變得複雜,也是外界始料未及。
20240409inv001
施明德(左)與陳嘉君(右)牽手28年。(翻攝施明德臉書)

法條限制 國葬難落實

事實上,國葬無法推進,另一關鍵的因素是《國葬法》立法至今從未真正施行。因《國葬法》明訂,內政部應會同「首都所在地市政府」,於「首都」擇定地點設置國葬墓園,但我國首都究竟在哪?法理與實際均有不同見解。
20240409inv001
施明德(圖)1979年偕當時的妻子艾琳達回到自己曾被關押的綠島探監。(翻攝施明德臉書)
《國葬法》立法於1930年、立法院在南京成立後2年,甚至比《中華民國憲法》施行還早,後曾經過4度修正,最後一次修正是1948年,也就是國民政府遷台前。《國葬法》一度明訂,國葬園區應由「內政部會同南京市政府於首都所在地擇定地點」,顯示當初立法者所指的首都是南京,但1948年國民政府抗日失利,南京告急,當年11月政府決議遷都重慶,也正是在遷都後,《國葬法》的相關條文才改成「內政部應會同首都所在地市政府,於首都擇定地點設置國葬墓園」,模糊了首都的具體位置。
短短12條條文的《國葬法》,就提到4次「首都」,顯然首都問題不解決,便很難施行。該法也明訂,若不願葬在國葬墓園,可在行政院核准後擇地另葬,但「仍應於國葬墓園內建立碑記」,繞不開首都問題。內政部官員曾透露,國民政府遷台初期就決定,「在中央政府未返回大陸前,不舉行國葬。」
20240409inv001
李登輝過世後,政府以「國葬規格」協辦其喪禮。(總統府提供)
國葬問題在2020年前總統李登輝過世時曾被討論過,當時李前總統的治喪事宜「規格比照國葬」,內政部解釋,所謂國葬規格是由總統成立治喪大員的方式,協助家屬處理後事,並非依《國葬法》辦理;2017年,前副總統李元簇逝世時,也是由時任副總統陳建仁主持治喪大員會議,協助家屬辦理治喪事宜。
也有人認為,若依《國葬法》下葬不可行,可否採取李登輝模式,為施明德舉行「國葬規格」的喪禮?知情人士表示,如此一來討論又會回到該如何說服反對者的問題;甚至有人會問,賴清德在施明德過世後,曾以主席身分,命黨祕書長協助家屬辦理後事,因此若蔡政府有顧慮,是否能等520新政府上任,由賴清德來進行?但這樣等於賴給蔡英文難看,政治現實上更不可能。
20240409inv001

心繫台灣 倡議和平處理兩岸問題

20240409inv001
施明德擔任民進黨主席期間,邀新黨要角喝大和解咖啡。(中央社)
施明德被熟悉的人稱為「施主席」或「Nori」(德字的日文讀音),他出生於高雄,早年投入黨外運動,曾因案2度被判無期徒刑。後因美麗島案被政府宣布判決無效,才得以出獄。施明德出獄後倡議「寬恕,是结束苦痛最美麗的句點」,政治上也主張政黨大和解,以民進黨主席身分推動與新黨結盟,但招來黨內反對;1996年施競選立法院長以一票之差落敗,後與民進黨漸行漸遠。
20240409inv001
施明德心繫台灣,圖為去年9月剛剛才出版的《金門是引信,亦是誘餌?》一書。
2006年他發起紅衫軍倒扁運動,與扁正式決裂,但也獲得許多非綠人士支持。晚年施仍心繫台灣,倡議和平處理兩岸問題,提出具體方案:兩岸和平處理五原則,簡稱:「大一中架構」,以及去年9月剛剛才出版的《金門是引信,亦是誘餌?》一書,提案「金馬非軍事區化」立法宣告「金門馬祖和平經貿特區」。
20240409inv001
2006年時任總統的陳水扁遭爆涉入多項貪瀆弊案,施明德發起紅衫軍倒扁行動,掀起政壇巨浪。
黨內對施明德的後事討論幾經波折,家屬又維持低調,讓外界如霧裡看花。其實,施生前把每年生日都當最後一次,多次向親友道別,如今與世長辭,他的女兒在臉書訃告裡說:「我們沒有遺憾,只有完整的、完美的愛。」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