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焦點】台灣外送平台市場變天 Uber Eats併熊貓案恐卡關公平會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Uber Eats常找大明星代言搶曝光,外送市場集中在都會區。
Uber Eats常找大明星代言搶曝光,外送市場集中在都會區。
Uber於5月14日(上週二)宣布,斥資308億元併購台灣foodpanda,未來將獨占國內外送市場高達75%,被公平會視為「社會矚目案件」。本刊調查,此合併案有3大難關,預料第一關「市場界定」就將引發不同見解,前公平會委員陳榮隆呼籲,中央應趁此整頓長期以來的外送亂象,「若通過該合併案,附加條款恐比全聯併大潤發更多。」
20240520fin001
熊貓插旗台灣10年損益兩平,加上深耕中南部,成為被併購主因。
上週二(5月24日),台灣兩大外送平台無預警決議合併,Uber斥9.5億美元(約新台幣308億元),由子公司Uber Eats吃下外送龍頭foodpanda(熊貓)在台所有業務,市占率從32%飆到75%,遭各界質疑「壟斷」之嫌。

牽涉複雜 平台合併首例

本刊調查,早在2023年中,熊貓就密謀出售台灣業務,整頓不賺錢的部門,進行一連串縮編,包括去年底裁撤台灣的科技中心,今年5月再停止熊貓超市服務。去年即有外媒報導,Uber已組律師團準備接手,傳聞熊貓開出超過10億美元出售台灣業務,但雙方價格談不攏破局。
20240520fin001
公平會主委李鎂定調外送平台合併案是「社會矚目」案件,會先開公聽會再審查。
這樁合併案,是台灣境內非科技業金額最高的交易案,也是台灣首例「平台」合併案。前公平會委員陳榮隆表示:「此案相當複雜,是涉及跨國企業的合併案,不是公平會說併就併,還要兩業者母國美國、德國的同意。」正因此案棘手,公平會主委李鎂已定調,這是「社會矚目案件」,必須先開公聽會再審查。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調查,台灣有7成民眾使用外送,因此兩業者傳出合併,引起一片譁然。Uber Eats內部人士說,合併後能做大經濟規模,有機會以各種優惠滿足民眾需求。但消費者卻不一定這麼認為,外送平台常客劉小姐直指Uber會員費年繳1,200元,主打叫車、外送雙優惠,但Uber Eats不是每一家店都能免運,熊貓則是不分距離,只要滿179元就能免運,「兩家合併後,Uber Eats難道能跟熊貓一樣都免運嗎?」
20240520fin001
Uber Eats砸308億元買台灣熊貓,市場質疑壟斷之聲四起。圖為Uber 執行長Dara Khosrowshahi(翻攝Dara Khosrowshahi X)

市占過高 主張有替代性

曾操盤台灣科技廠合併案的律師直言:「此時市場最憂心Uber Eats壯大後會濫用市場力量。」外送平台的賺錢管道有上架費、抽成費、月租費、版面廣告費等,但獲利的公司少之又少,不過Uber苦撐15年,終於在去年虧轉盈,Uber執行長Dara Khosrowshahi曾經表示,這是因應全球通貨膨脹、調整價格後才獲利。
20240520fin001
Uber Eats台灣總經理李佳穎看好合併熊貓將讓合作夥伴有更多接單機會。
律師表示,此案有三大攻防焦點,由於Uber和熊貓合併後市占太高,預料第一關市場範圍(市占率)就會爭辯得相當激烈,確定市場大小後,才能判定Uber Eats有沒有單方面調整價格、降低服務品質的能力。
針對該項攻防,陳榮隆不諱言:「他們(Uber Eats)會先把市場劃很大。」律師認為,Uber Eats會用「替代性」解套,主張外送價格太貴,民眾可改去實體店消費,「把線下餐廳和賣場都當成競爭者,市占就會變很小。」但他也提及,過去公平會開罰外送業者,已明文定義兩業者是握有消費端和餐廳端龐大客群的外送平台,「Uber Eats得先說服公平會修改市場定義。」
20240520fin001
學生族群慣以外送平台叫餐,熊貓的外送員擠爆北一女校門口,被網友封為「粉紅大軍」。
而熊貓自2012年進軍台灣,從美食外送跨足熊貓超市、快遞外送,全球三大業務在過去四季的交易額高達16億歐元(約新台幣559億元),2023年繳出損益兩平的成績單,但母公司Delivery Hero成立13年從未賺錢,決定縮編全球業務並賣掉台灣市場。

串聯獨大 生鮮配送優勢

律師認為,熊貓會向公平會主張自己是長年虧錢的垂危事業,「不能賣就讓台灣公司倒閉,當Uber Eats形成自然壟斷,就無法制約Uber Eats的市場力量。」陳榮隆坦言:「如果有不當定價,公平會可依《公平法》最重處分,但台灣的處分很輕,不像國外按營業額比例開罰,若業者不服,主管機關還可依《行政程序法》強制解除合併。」
20240520fin001
Uber Eats買熊貓的合併案遭業者質疑壟斷生鮮外送市場。
第二個攻防是產業競爭,「公平會要慎防合併後,Uber Eats串聯上下游、小業者聯合漲價,也會考量未來市場的進入障礙。」律師認為,Uber Eats會以自身經驗,主張外送平台市場進入障礙低,「Uber Eats 比熊貓晚4年插旗台灣,急起直追互為雙雄,代表早期領先者沒絕對優勢。」
但有零售業者直言:「Uber Eats會獨霸生鮮配送服務。」外送平台高層人士說,因發展低溫車隊成本高,國內四大超商(7-ELEVEn、全家、萊爾富、OK)和四大零售(全聯、家樂福、大潤發、愛買),接單後主要都是交給熊貓、Uber Eats負責配送,統一超旗下外送平台foodomo也證實這項說法,「我們沒有自組生鮮車隊。」
20240520fin001
台灣熊貓市占較高卻要遭併購,內部員工普遍不看好。

亂象叢生 亟需監管改善

第三個攻防重點是產業價值,被業者視為加分項目。今年3月,Uber Eats全球副總Saskia de Jongh特地抵台,宣布過去1年為台灣創造新台幣815億元的經濟價值,「獨占不能只看壞處,若合併能提升產業效率、就業機會,並降低成本,公平會也有可能同意合併。」陳榮隆說。
不過律師提醒:「兩業者過去有太多侵害消費者和商家的不良紀錄,這次會被放大檢視。」陳榮隆甚至直言:「外送平台抽成抽30至35%太高了,公平會應要求收取過高的費用要一併改善。若通過合併案,一定有附加負擔,而且比全聯併大潤發的7條更多。」
更大隱憂是外送平台目前沒有主管機關。有外送員表示,過去曾發現商家無實體店面,僅由住家廚房供餐,或店家環境髒亂等問題。陳榮隆呼籲,中央應趁此機會整頓外送亂象,「外送涉及食安,又是疫後新常態,Uber Eats是外送的最大利益者,要負起監管、下架、揭露的企業社會責任,確保商家食材來源、人員持有丙級廚師執照等。」
Uber Eats樂見合併案過關,但被併的台灣熊貓員工卻士氣低落。2個月前,熊貓母公司曾告知暫不出售台灣業務,言猶在耳卻突然驚傳合併案,員工不禁感嘆:「熊貓在韓國和台灣都是市占第一,前者繼續經營,台灣卻要被賣掉。」內部人士認為此案仍有變數,只能等待公平會最後的裁決。
20240520fin001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