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講堂】關於退休提領率的常見迷思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4%退休提領率是美國市場的成果,退休時初始提領率再降低一些會比較好。(翻攝自Visit Philly臉書)
4%退休提領率是美國市場的成果,退休時初始提領率再降低一些會比較好。(翻攝自Visit Philly臉書)
在管理退休投資組合時,有一個數字叫「退休提領率」,目前投資界最常講的數字是4%,可根據此數字推導出一些基本原則。譬如已經累積到2千萬元的資產,4%是80萬元,若退休後每年生活費小於80萬元,就可以退休了。但關於「提領率」這個數字,有許多存在已久的迷思。

每年需按通膨調整

首先,該數字是初始提領率。很多人以為4%提領率,代表退休後每一年提出當時資產價值的4%,如退休第一年,有2千萬元,所以第一年生活費是80萬元;第二年倘資產縮水剩1,800萬元,那就提出1,800萬元的4%、72萬元。
但其實不是如此。4%提領率是退休一開始,提出當時資產的4%來當生活費,但往後年度則需按通膨調整。延續前面例子,第一年生活費是80萬元;第二年可提領多少錢呢?這就要看這一年通膨的情況,如果退休第一年有5%的通膨,那麼,第二年提出金額要比第一年多5%,也就是84萬元;若退休第二年有3%通膨,第三年的生活費要比第二年的84萬元,再多3%。
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這樣才會帶來每年相同購買力的生活費。也就是第二年的84萬元與第一年的80萬元,具有相同的實質購買力。而維持至少每年相同購買力的生活費,才可以度過相對平順的退休生活。
假如每年都提出當時資產的固定百分比,譬如4%,這會造成退休生活費的明顯波動。一旦金融市場下跌,第二年跟第一年相比,退休資產少了20%,這種提領方式會造成第二年生活費只有第一年的8成,這樣一來,會造成退休生活品質的明顯變化。市場上漲時,提出太多錢,用不完;市場下跌時,又捉襟見肘。

建議保守降低比率

第二個需要注意的地方是,4%為美國經驗。最早提出4%初始提領率的威廉‧貝根(William Bengen)是根據美國股債市,從1927到1976年這半世紀的報酬資料計算得出。而美國金融市場在20世紀,是表現相對優異的市場。
一般而言,我們很難準確的事先知道,未來4、50年,會是哪個市場表現最好,然後把退休資產全部投入。假如進行全球分散投資,報酬會比只投入表現領先的市場還要低。所以對於進行全球股債分散的退休投資者而言,4%的初始提領率恐怕太樂觀了,保守一點,3.5%以下的初始提領率會比較合理。

綠角小檔案

財經作家,著有《綠角的基金八堂課》、《綠角教你前進美國券商》等書。自2006年起在「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記錄自己的投資心得與看法,是台灣低成本指數化投資的倡議者。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