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店】被神明指定 這家百年燈籠店第四代畫新頁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有百年歷史的苑輝燈舖是台灣少數還存在的手繪燈籠店,目前由第三、第四代共同經營,持續傳承傳統工藝。
有百年歷史的苑輝燈舖是台灣少數還存在的手繪燈籠店,目前由第三、第四代共同經營,持續傳承傳統工藝。
經營超過百年的手繪燈籠店苑輝燈舖,位於台南武廟旁,占地利之便,附近大宮廟都是老客戶,時過境遷,傳統與現代持續融合、交織成新樣貌,第四代傳人王睿誠聽著重金屬,畫著高掛音樂祭大港開唱的燈籠。
王睿誠自認有過動傾向,從沒想過繼承需要耐心「坐整天」的家業,不過父親王啟州身體大不如前,讓他決定回來延續從沒學過、原先也沒興趣的傳統技藝,在父親手把手的耐心教導下,一筆筆為老店畫下新頁。
20241030bus001補修-20241004^YH^台灣老店苑輝燈舖-1_2024-10-30.jpg
苑輝燈舖歷史悠久,連招牌都已經褪色看不清。
到台南武廟旁,有間招牌已經褪色、店名有些看不清的百年燈籠老店「苑輝燈舖」,走近一看,一個個寫著「國泰民安」的黃燈籠高掛,王睿誠挑著五顏六色的油漆和畫筆,取下畫到一半的燈籠開始畫龍,他邊畫邊解釋:「這對是小顆的,因為每天會夾雜其他工作,大概要1個月才能完成,大顆賣2萬7千元,要做2個月。」這門技藝耗時費工,在10坪不到的店面裡,王睿誠的父親王啟州、伯父王朝源各據一個角落,坐著矮板凳,一語不發地在燈籠上作畫。
20241030bus0011-2----------------20241004^YH^台灣老店苑輝燈舖-30_2024-10-30.jpg
在燈籠圓弧表面不打草稿手繪龍,需在腦中構圖抓空間。(大型手繪龍燈籠,二萬七千元/對)

手繪燈籠 傳承逾百年

王睿誠說:「今年是龍年,各大廟宇都在辦活動,農曆5、6月訂單就已滿到年底。」採訪過程中,突然有顧客找上門,只見他熟練地用台語說:「要寫什麼字?現在訂要等喔。」才剛回家接手4年,儼然已有手繪籠師傅的架勢。「要畫好手繪籠,首先要先學會在腦中構圖,然後字不能歪。」手繪燈籠工藝不能畫歪也不打草稿,王睿誠分享他的經驗談:成敗就在第一筆,「第一劃歪了,後面就跟著歪。」而且寫錯不能改,「就是要定下心做到位。」畫工可以靠苦練來補,但自承容易分心的王睿誠,有一套自己的「上工儀式」,他邊戴上耳機邊說:「我都聽重金屬,因為比較吵,可以跟外界隔絕。」瞬間就進入工作模式,開始一天工事。
20241030bus0012-2-------------20241004^YH^台灣老店苑輝燈舖-5_2024-10-30.jpg
苑輝燈舖聲名遠播,採訪當天,店裡正在包裝要出貨到外縣市的訂單。
苑輝燈舖位於台南市舊城區、赤崁樓附近,目前由第三代王啟州、王朝源,與第四代王睿誠、堂哥王立杰一起經營。王睿誠說:「營業登記是1934年,確切創立時間已經不可考,但一定超過百年。」苑輝燈舖以傳統風格和客製化服務屹立府城超過百年,由第一代、王睿誠的曾祖父創立,「當時客戶幾乎都是廟宇。」因此第二代勤跑各廟宇「當業務」,同時擴大商品種類賣起佛具,「一站購齊式服務」加上材質、寫字、手繪、大小全都可以客製化,逐漸在當地廟宇圈打下基礎。
1970年代,台灣燈籠製造產業蓬勃發展,光台南市區就有數十家燈籠店,王睿誠謙虛地說:「不敢講當時在台南是頂尖,但生意可能比現在更好,因為廟方在下單燈籠前,會先擲筊請示,很多神明都指定我們做,讓愈來愈多廟方在需要燈籠時第一個想到苑輝,那時還有賣手編籠,連阿嬤都一起下來做。」他解釋,手繪籠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服務神明」,還曾遇過詢問燈籠客製化需求時,廟方回答:「忘記問要畫什麼,要回去再(擲筊)請示。」

聞父真言 返家從頭學

老店距離台南著名的武廟、大天后宮又近,多年來附近宮廟都是客戶,前二代紮下穩固基礎,第三代王啟州從小就對廟宇文化感興趣,將手繪燈籠作為一生志業,手握畫筆超過40年,儘管手藝精湛,但低調不願受訪,默默在旁。相較於父親,王睿誠從沒想過接班,「以前連燈籠類型有什麼都不知道,放學回家就直接上樓,讀書時候還嫌廟會很吵、很擾民。」
20241030bus0012-3---------------20241004^YH^台灣老店苑輝燈舖-63_2024-10-30.jpg
台南武廟是苑輝燈舖的客戶之一,廟方也是店裡最主要的客源。
26歲的王睿誠畢業於東海大學社工系,「原本真的要當社工,」但在實習時發現有很多地方和自己當初所想不同,「遇到一些挫折。」在他大學畢業、對未來感到徬徨之際,父親身體也出狀況,意外從親戚口中,聽到從沒要求他回來接班的爸爸說:「沒傳承下去滿可惜。」決定返家工作。
對王睿誠來說,接下家業不是最艱難的決定,因為他一直「很皮、坐不住」,坐著畫一整天燈籠才是最大挑戰。提到學生時期,王睿誠說:「蹺課是一定的。」「以前有被帶去檢查過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雖然結果是沒有,但跟一般的小朋友比起來就是很皮。」學生時期「愛耍小聰明」,國中小考試都成績不錯,高中甚至考上台南一中,但因為覺得學科簡單,「很常不寫作業。」他坦言從小就沒什麼耐心,「我喜歡趕快找到做事方法,想一蹴而就,但學習手繪燈籠沒有這種方法,要一步一步來。」

磨練畫技 慢工出細活

「我的第一對手繪籠,就是我爸手把手教我的。」一開始是堂哥教他畫龍,但「就是看到什麼跟著畫」,程度還不足以交給客人,「後來爸爸拿了一對已經畫了一隻龍的燈籠來,一個個步驟教我畫,算是一起完成的作品。」王睿誠那時很挫折,因為「不會抓比例」,要練到看著空白燈籠就知道「鬍鬚要畫在哪裡,畫多大,身體要抓多寬才不會空間不夠。」曾經有次看著父親、堂哥畫的龍依樣畫葫蘆,「但因為剛開始畫很粗糙,比例沒抓好。」王睿誠自嘲說:「畫成一隻右手超粗重訓過度,左手卻超細的龍。」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加上他勤於練習,還曾一天畫14小時,聰明的王睿誠逐漸掌握要點。
「前陣子才有一對手繪籠被客人刁!」客人直接說:「花錢買的字不應該是這樣子。」讓王睿誠很受傷,「每個師傅的風格不同,就是藝術品,很難說怎樣是好,怎樣沒那麼好。」逐漸步上正軌的他,形容這根本是「瞬間被打回原形」,後來持續告訴自己:「畫手繪籠無法一蹴可幾,需要一直一直去學習,才能追求更美好的作品。」這番體悟,也能看出他從學生時期凡事都想一步到位的性格,變得更踏實、有耐心。
回來接班已經第4年,王睿誠漸漸展現出手繪籠師傅的風範,「因為以客製化為主,客人來第一件事就是問他要做什麼種類?塑膠、布的,或是宮燈,這三個是大宗啦,或是廟裡動土、有法會,神明生日就是需要爐主燈。」對燈籠種類侃侃而談的他,不僅一改大學時「早八起不來」,現在每天都一早就開始作畫,面對事情的態度也與過去不同,「大學時報告遲交,可以跟教授說因為身體不舒服,但出社會後沒有這種事,中壇元帥九月初九生日,如果生日過完才做好,還需要燈籠嗎?」

順應時代 打入音樂祭

和前幾代經營時相比,手繪籠市場也迎來許多改變,王睿誠說:「在工廠、機械製造下,手繪籠需求沒以前多,用印的價格只要手繪的1/3,但是手繪籠用途變廣了,客群也在改變。」廟宇活動仍舊是主力,「香火鼎盛的廟,燈籠很快會被香燻黑,一年要換一次。」但也有愈來愈多人將手繪籠看作藝術品、收藏品。
20241030bus0011-3------------苑輝燈舖-IG--001_2024-10-30.jpg
今年苑輝燈舖被音樂祭大港開唱承包商找上,提供現場裝飾用的燈籠。(翻攝苑輝燈舖IG)
例如今年台灣指標音樂祭「大港開唱」,現場布置用的燈籠全都出自苑輝燈舖,王睿誠說:「大港開唱架舞台的承包商,做設計時想要吊燈籠,就找上我們店。」現場視覺效果很好,「已經談好明年還要訂。」
市場在變,身為老店第四代的王睿誠,也認為經營方式需要做點調整,「像這次採訪,如果是我爸接到電話,應該就拒絕了。」上一代會認為「有那個時間受訪,不如多做一點工作」,但許多傳統技藝如燈籠、做餅,在工廠可以量產後都面臨挑戰,「不順應時代變化的話就會被淘汰,音樂祭訂單也是因為在網路上看到我的IG才來的。」他語重心長地說:「還要再花時間溝通啦!」
20241030bus0012-1-------------20241004^YH^台灣老店苑輝燈舖-44_2024-10-30.jpg
第三代王啟州將一生奉獻給手繪籠,儘管手藝嫻熟,依然謙虛說自己還在學。
儘管不受訪,但王啟州應我們要求與兒子一同拍照時,臉上表情還是看得出他對兒子的驕傲。王睿誠邊畫,記者問王啟州:「睿誠現在畫得如何?」他指著剛畫好的燈籠,用台語嚴格地說:「還可以啦,但遮傷粗(這邊太粗)。」馬上笑著又補上一句:「比剛來時好很多了,他談出師還早,我也還在學。」手繪籠工藝蘊藏深厚文化意義,但師傅卻很謙虛,王睿誠說:「4年學一個技藝算短,很多人都是花一生在磨。」儘管離他出師還有段路要走,父親臉上已難掩有人傳承的喜悅。
20241030bus001台灣老店--苑輝燈舖Box1_2024-10-30.jpg
20241030bus001台灣老店--苑輝燈舖Box2_2024-10-30.jpg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