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店】老父為愛北漂賣肉圓 她從洗頭變洗米池記肉圓專訪會員專區財經理財新北三峽近50年的池記肉圓老店,從流動的三輪摩托攤車起家,現由第二代池欣頻(左)與男友張博尊(右)一起經營,肉圓偏傳統彰化口味,北部粽也很受歡迎,每天各可賣出200顆以上。文 陳宏銘攝影王均峰發布時間 2024.10.04 05:28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4.10.04 05:29 臺北時間家鄉味陳美鳳肉圓三峽台灣老店北漂新北市接班肉粽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在地小吃 美味佐人情為愛北漂 工廠外擺攤返家接班 攬客有一套研發改良 選米學問大新北三峽有家開了近半世紀的老字號池記肉圓,儘管位置有點偏僻,但老三峽人一想到肉圓,便會來此解饞。第一代池清風當年為愛從彰化追到三峽賣肉圓,以三輪車流動攤販在地方建立口碑,後轉型開店。二代池欣頻因母逝父再娶負氣離家,後在繼母罹癌、老父央求下回家接手老店,男友張博尊也獲傳手藝。老味道不寂寞,如今,除了本地人,也成為遊客到三峽造訪的隱藏版小吃。老三峽人的吃法「一組」,就是一個碗裡有肉圓也有肉粽,屬於呷飽的粗放吃法。(100元/組)「老闆,我要一組、加辣。」當記者正納悶客人點的是什麼?三峽池記肉圓第二代老闆娘池欣頻,已端上一碗肉圓和肉粽混成的早午餐,並不好意思地說:「拍謝,最近香菜很貴又缺貨就沒放了。」在地小吃 美味佐人情定睛往客人碗裡一瞧,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肉圓和肉粽混搭,是老三峽人、尤其男生特定的豪邁吃法。還沒回過神,手腳俐落的池欣頻,又將一碗嫩得像紅豆腐的豬血湯擺在客人桌上,親切地說:「湯不夠,可以再加。」語落,她又笑臉迎人地回頭對記者說:「我們家大骨熬的湯免費續,我還遇過客人一口氣喝五碗湯,沒有在怕人喝的。」她告訴我們,這是從第一代老闆、父親池清風在時就有的人情味。攤店合一的池記雖看來尋常,位置也不靠近市區,甚至對老饕遊客而言有些偏僻,但憑藉在地近50年的老字號名聲,每日能各賣二、三百顆肉圓、肉粽。老店並不在三峽鬧區,而是位在偏郊的中園街。不一會,第二代老闆張博尊拿著一大盤蒸好的肉圓,準備放進低溫熱油裡浸泡,他專心做完手上工作才開口:「肉圓的做法有很多種,我們這派的皮是用在來米漿製成,不是地瓜粉,只能油泡,不能油炸,一炸就會『操灰搭』(台語焦掉)。」由於外皮隔1、2天就會變硬,為求新鮮,他每天清晨4點多便開始現做當日販賣的肉圓。說了聲「拍謝」,張博尊又趕緊回到後廚忙活兒,池欣頻接續話題:「我們是很傳統、道地的彰化肉圓作法。其實以前鄉下,肉圓內餡食材是看當季產什麼就包什麼,因此會有筍絲、菜脯、大頭菜出現,為了口味的一致性,爸爸通通試過一遍後,選擇了一年到頭都有貨的麻竹筍干。」池記肉圓外皮Q軟,咬下去像粿的口感,內包有北部肉圓少見的鳥蛋,而稍帶嚼勁的後腿豬絞肉,與爽脆的麻竹筍丁更是絕搭,皮破汁溢,和稀米漿製成的調味醬混合,形成迷人滋味。池欣頻(左)負責湯品食材處理和外場,張博尊(右)則執掌後廚風味。圖為肉圓蒸炊過後,正沾油取下,之後會放到低溫熱油中準備販售。為愛北漂 工廠外擺攤說起池記肉圓為何會落腳三峽,池欣頻透露,那可是上一代的愛情故事。第一代創店老闆池清風來自彰化大村的貧困農家,14歲便在員林推攤賣肉圓,工作勤奮生意又好,深得肉圓家庭工廠的老頭家疼愛,收他為徒做肉圓,最後還拉他入夥。「聽我爸說,30歲的他,原本當慣羅漢腳仔(台語單身漢),因為阿叔在當兵,他不時被阿公叫去送奶粉給在三峽的阿嬸,送著、送著遇見他的天命真女,就我媽。」為了愛,他索性把攤子「流動」到三峽。池欣頻本來是髮型設計師,被爸爸召回家後,也繼承老店如鄰居般有人情味的經營方式。48年前,池清風從騎著三輪摩托車的流動攤販做起。客人在哪?他的嗅覺很靈敏,1970、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工廠林立,當時光三峽福華電子員工就有2千多人,他勘定以福華電子為主,再分支出3、4條工廠、村莊生意路線,輪流前往以保持新鮮感。池欣頻模仿父親炫耀的語氣說:「光是福華電子下班,就可以賣出好幾百顆肉圓。」其他工廠老闆也樂得池清風來擺攤,每次他一吆喝,便意味員工的點心時間到了,老闆們也不用費心張羅。池清風善與人交際,所到之村落人們都認識他,小孩子叫他「肉圓伯仔」,甚至還能先賒帳。在來米做的肉圓實在好吃,後來,為了讓做工的人更有飽足感,他在工廠熟客的建議下加賣肉粽,生意好得很。然而,工廠後來紛紛西進中國,20年流動攤車的生意好光景不再,為了一家生計,池清風不得不想方設法,遷入離住家近、也是平常生意路線的擺攤地點之一,如今的中園街店面。時光醞釀下,池記成為三峽人一想到肉圓,腦海便會自動浮現的小吃老店。用低溫熱油泡著的肉圓,可以保溫、軟化在來米做的外皮。撈起時會先瀝油,再加淋上米漿調味料。池欣頻國小六年級時,母親生病驟逝,父親再娶,心關難過加上叛逆期,她與繼母間產生摩擦。池清風只好由著從小幫忙做肉圓、肉粽的倔強女兒,離家去髮廊當學徒。池欣頻從事美髮設計師期間,認識了男友張博尊,隨著年紀漸長,繼母也來找她做頭髮,二人關係改善不少。返家接班 攬客有一套事實上,重男輕女的池清風,原本是想把手藝和池記的擔子,慢慢交給池欣頻的弟弟,而不是她。豈料命運就是這麼奇妙,池欣頻解釋她回來接家業的原因:「弟弟個性木訥,不喜歡裝笑臉跟人打交道,他和爸爸彼此努力了大半年,但怎麼都不適應的弟弟,寧願回去當燒焊排氣管的技工。」而後繼母罹患肺腺癌,父親不得不放下身段,央求池欣頻回家幫忙。池記肉圓內餡有豬後腿絞肉、麻竹筍丁、鳥蛋,和地瓜粉皮派相比,在來米漿製成的外皮更Q軟,咬下去有「粿」的口感。(50元/顆)她從小對家業早已耳濡目染,加上在髮廊練就了不怕生的性格,更深諳與客人打招呼的小技巧。目色好的池欣頻,看到生客總主動說:「要不要再加點湯?」見熟客來了,也能記住對方偏愛的調料口味,「不要香菜、醬要多一點,對吧?」就這樣,由池清風負責重活的後廚,手腳俐落的池欣頻除了處理食材,也接替繼母在外場招呼客人,讓父親得以在繼母生命的最後階段,騰出更多時間陪伴。豬血湯也是受歡迎品項,不以沙茶壓味,利用香氣較濃的青頭小本韭菜當佐料,續湯免費。(35元/碗)研發改良 選米學問大池欣頻一雙洗頭的手,變成洗米的手之後,在汽車公司擔任銷售業務課長的男友張博尊,閒暇時也會來幫女友端端碗;後來,張博尊的公司改代理當年不易銷售的韓國車。廚房炊事告一段落、坐在一旁的他回憶:「那時我事業遇上瓶頸,爸爸(池清風)便找我商量說:『不然你來跟我一起做肉圓、綁肉粽。』我猶豫一下,還是答應下來。」他想起亦師亦父的點滴,「爸爸不是那種死板板SOP的教法,當然做肉圓、肉粽流程的基本功是一定要有,可是他會讓我自己試,錯了再用他的經驗告訴我為什麼。」 池記肉圓是在地人大推的小吃,陳美鳳(前中)主持的美食節目也曾訪問第一代老闆池清風(前右)。(池欣頻提供)張博尊透露,光是在來米、圓糯米的學問,他就花了3、4年才掌握祕訣。「米在每個收成季節,產地生長、運輸保存情況都不一樣,實務上每批米的含水不同,得靠經驗累積去做調整。硬背死訣,有時候反而適得其反。」「像我們的肉粽原本是南部粽用水煮,但太軟爛,三峽人不喜歡,便改做北部粽。糯米、餡料先放紅蔥頭炒過,再包進黃褐色的桂竹葉內。」「像油飯的北部肉粽,我們用的都是圓糯米,因為一一試過後,發現它比較好消化。」每說一段,張博尊的神情好似按下影片倒帶鍵,清晰播映著師傅軟中帶硬教他的記憶。第一代池清風走後,第二代池欣頻、張博尊正式接手,仍堅持老店傳統路線。二人在一起20多年,不想給對方生孩壓力,雖然沒婚約關係,但相處早已是老夫老妻默契模式。儘管已過了生小孩的年紀,但他們很疼下課後常來店裡、池欣頻弟弟的小兒子。講起小侄子,二人笑著一搭一唱了起來:「這小子人小鬼大,才國小三年級,每次考試考不好、挨了罵,就纏著阿丈(姑丈),用那張沾著醬料的小嘴說:『阿丈,我長大要來跟你學做好吃的肉圓。』讓人好氣又好笑。」彷彿老店第三代傳人已有了眉目。二人相視一眼,都曉得這只是純說笑,「未來10年、20年的事誰知道?」隨著新興餐飲崛起,池記此刻正面臨挑戰,但有手藝、有底氣的二人倒也不怕,謹守著父親傳下來的人情味道。他倆深知,慢工出細活正是老店最珍貴之所在。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