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窯龍眼香之四】想買古法桂圓 得採收前先預訂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過去為了讓龍眼均勻受熱都靠人力翻動,如今羅新豐年邁,也改成用機械力臂輔助。
過去為了讓龍眼均勻受熱都靠人力翻動,如今羅新豐年邁,也改成用機械力臂輔助。
過去羅新豐烘完龍眼,也是賣給前來收購的批發商。但是賤價傷農,夫妻農忙了又忙,仍換不回多少收入。透過口耳相傳,越來越多消費者直接來買,3、4年過去,現在他們的龍眼已經要預訂才買得到。
黃素貞抬頭望天,「這雲層看來就要下雨,還有幾棵龍眼要摘,趕快上山吧。」我們搭上羅梓綸開的小貨車後車斗,一路搖晃陪母子倆殺進樹林。只見兒子快速攀上樹幹,連枝砍下龍眼,丟給樹下的母親。他邊砍邊說:「我快40歲了,可以陪在父母身邊學習技術,也是一種幸福。」
夜深了,羅新豐夫婦還在土窯寮顧火和整理龍眼。
冒著山雨,母子倆完成採摘,又回到土窯寮與羅新豐一起使用機器吊臂幫龍眼翻面。羅新豐說:「傳統翻龍眼是直接走進到槽子裡,以耙子慢慢耙,但如此一來,龍眼殼容易破損,所以漸漸有人把龍眼以網子分層放置,再用機器吊臂更換上下層,好讓受熱更加均勻。」他邊操作邊說,多數果農也都老邁,若沒機器幫忙,實在吃不消。
不同時節種不同作物,羅新豐也在區公所輔導下種植咖啡,但因人力不足越種越少。(1000 元/磅)
之所以重視外觀圓整,主要也是這幾年銷售對象的轉變,他說:「幾十年來我們都賣給批商,但3、4年前女兒拿去送人後,開始有人直接訂購,現在我們已經不賣批商,只賣一般消費者。」
黃素貞也說:「收到女兒龍眼乾的那個朋友很喜歡,又買了3、400包送人,一個傳一個,現在已經要先訂,臨時要買就要碰運氣,看那一年產量多不多。」從過去傻傻苦幹,到現在發現古法產品受到現代人喜愛,夫妻倆發現焙龍眼不再只是農事的一環,而是在傳遞一種地方文化。
又因有了龍眼乾客戶給的信心,夫妻倆近年在東山區公所輔導下種了咖啡,另外也將野生薑黃製粉。「林子裡本來就長了不少薑黃,有次來幫忙採收的工人建議:『現代人這麼流行吃薑黃,你們怎麼不拿去磨成粉。』」
羅家林地生長不少也生薑黃,羅新豐和妻子也製作成薑黃粉販售。(300元/罐)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