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位於七股海邊的和明紡織,十幾位手腳俐落的工人,迅速地將織物所需的經紗數,依據布種幅寬捲上經紗軸。「整經」是和明最著名的格子布,準備上漿前最重要的一道工序。
【台灣格子王】Burberry格子布 出自台南七股這家工廠

70年代,台灣紡織業蓬勃發展,布裝學徒出身的陳文進,在台南七股海邊創立和明紡織,以內銷舒適透氣、洗後無需熨燙的棉料泡泡布紅極一時。
20年後,和明紡織的第二代陳富泉接班,但台灣紡織業卻面臨中國大陸、東南亞強力磁吸紛紛出走,一夕之間,黃金產業成了黃昏產業。陳富泉無懼低價競爭,他投資、改良生產機器,以需高技術門檻的格子布,陸續拿下Burberry、Armani、Ralph Lauren等國際精品大單,根留台灣,去年創下5.5億元營收。
兩年多前,陳富泉的獨子、和明紡織第三代陳璽年自美國返台,原本從事金融業的他,與妻子唐毓琪回家投入自創服飾品牌織本主義WEAVISM。陳璽年使用從七股特產的虱目魚回收鱗片,從中萃取膠原蛋白製衣。傳承三代、不曾外移的台南紡織老廠,要以回收新生的概念,打造兼具時尚與功能性的新風貌。
90年代,新台幣匯率陡升,中國、東南亞以低廉的工資和生產成本強力磁吸,台灣紡織業紛紛出走,黃金產業頓時成了黃昏產業,但和明卻始終沒有離開。「當初也是有一點點掙扎,但我們做的比較有技術性,我想不如改善設備、把技術門檻提高,根留台灣。」和明紡織總經理陳富泉說。

陳富泉說的技術性,正是讓和明拿下Burberry、Armani、Ralph Lauren等國際精品大單,去年創下5.5億元營收的格子布。
攤開一塊極具標誌性的Burberry格紋布,陳富泉解釋,相較於素面布,一塊格子布得用上10種不同色系的紗線,再依經、緯交錯編織,只要一條出錯就得重來;格子越複雜,用的紗線越多。
工序繁複加上只做短纖(即天然纖維,如棉、麻、羊毛),讓和明成為Burberry不可或缺的供應商。問他為什麼只做短纖?陳富泉坦言:「我覺得天然的材質穿起來還是比尼龍舒服,我沒辦法說服自己做不喜歡的東西,因為我沒辦法推銷。」
說起布料頭頭是道的陳富泉,來自台南布料世家。舊時台南中西區的中正路、民權路一帶,因鄰近運河方便進出口,成為布莊的集散地,陳富泉的父親陳文進原本在民權路上一家布莊當學徒,後來在老闆的賞識下邀他入股。

陳文進賺到創業資金,便在台南沙卡里巴市場附近開設光大布行,成了中盤商。60、70年代舶來品價格昂貴,家家戶戶大多買布回家裁製衣服、被單,內銷市場大,也奠定陳家事業基礎。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