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敗老滋味番外篇】堅持手工自製的龜毛 躲過每次食安風暴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郭文章(左)指出,因店內超過9成的食材都自行生產,沁園春順利躲過食安風暴。
郭文章(左)指出,因店內超過9成的食材都自行生產,沁園春順利躲過食安風暴。
1949年在台中火車站附近開幕的江浙餐廳沁園春,早年曾是當地最高檔的中餐廳,包括蔣緯國、林洋港,以及宋楚瑜、吳伯雄等都是座上嘉賓。為了保留傳承近70年的老味道,沁園春店內超過9成的食材都手工自製,而這項龜毛堅持也讓老字號順利躲過每次的食安風暴。
「每年最忙的時候就是農曆過年前到母親節,我們會做年菜、上海式年糕、桂花赤豆鬆糕,元宵節還做手工元宵。」沁園春的第四代女婿郭文章一面受訪,眼神仍是盯著餐廳內客人的用餐情況,沒有一絲鬆懈。
3年前,沁園春的店經理因病退休,原本在銀行上班的郭文章,便與妻子、沁園春第四代長女蔣瓏回家接班,兩個30多歲的年輕人要掌管近70歲的老店,全靠堅持原汁原味。
因內餡綿密,豆沙大包是沁園春的招牌點心之一。(40元/份)
郭文章說:「我們店裡95%的原料,都是我們自己做的,像我們的辣椒、豆沙餡是自己炒的,點心使用的豬油,是我們自己去炸的,就連銀絲卷也都是自己拉絲,所以前陣子餿水油風暴我們沒有受傷。」
帶著我們走進點心師傅的工作室,郭文章解釋,沁園春的銀絲卷採用易消化的老麵發酵,從發麵、拉絲到進蒸籠,即便是有40多年經驗的老師傅,一天的最高產量也只能供應30條,「因為發麵是動態的,發過頭的麵團只能報銷,所以沒辦法短時間一次做很多,所以客人常常買不到。」
沁園春手工生產的炸銀絲卷,每日限量30條。(80元/份)
其實,沁園春的龜毛不止於此,有別於部分餐廳使用現成的點心餡料,沁園春開業69年,豆沙包的內餡至今仍使用自己的配方拌炒。
郭文章說:「我們家的豆沙要自己去炒、去料理,光那個炒的動作就很累,你要不停的去翻炒一個半小時,吃起來才會很綿密;有的師傅受不了就離職,因為他覺得炒半個小時候就好,為什麼要炒一個半小時,但這就是我們的SOP。」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