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庄原夢番外篇】考上台大醫科不去 因這理由她堅持讀成大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卑南族原住民南賢天(右1)與妻子張秀娥(右2)原本在苗栗經營窯廠,走過產業外移、2千萬負債低潮,16年前轉型經營複合式休閒餐廳力馬生活工坊,兼售自創品牌陶瓷器,一雙兒女是強而有力的精神後盾。
卑南族原住民南賢天(右1)與妻子張秀娥(右2)原本在苗栗經營窯廠,走過產業外移、2千萬負債低潮,16年前轉型經營複合式休閒餐廳力馬生活工坊,兼售自創品牌陶瓷器,一雙兒女是強而有力的精神後盾。
「每個孩子都像海綿,可以吸收多少我們不確定,但是如果沒給他們受教育的機會,他是完全沒有養分可以吸收的。」力馬生活工坊男女主人南賢天與張秀娥曾因扛起家族生意失敗責任,導致負債2,000萬元,但再窮夫妻倆堅持不能省教育,培養孩子學音樂、外語,開店後,提撥盈餘回饋偏鄉弱勢學童,愛心理念獲得擔任外科醫師的女兒認同,每月匯半薪支持父母做公益。
張秀娥對教育的堅持來自母親的影響,她回憶:「早年客家庄女生多半沒機會讀書,我母親不識字,父親是有唸書的人,一度不願意娶母親,擔心將來不會教育孩子,也因為這樣子,媽媽很堅持我們家女孩一定要念書,家裡是做米粉,媽媽會叫兒子幫忙,女兒做得比較少,反而有比較多時間看書。」
婚後張秀娥協助先生還債,私房錢被借光,唯一堅持是孩子學才藝的錢不能省,她苦笑說:「女兒常說,自己在學校跟別的同學不太一樣,好像過得比較體面,實際上並不是,我只是讓孩子知道要怎麼去過日子而已。」因手頭不豐,她規定孩子要多運動、不能吃太胖,如此一來即使是穿平價Hang Ten服飾,也能好看有型。
南賢天(後排左4)與妻子張秀娥(後排左3)不忘回饋部落,16年來在力馬生活工坊的演出小費與部分盈餘皆捐給偏鄉,圖為南賢天的母校南王國小學弟妹盛情迎接。(南賢天提供)
南賢天(前右1)與張秀娥(前右2)將在力馬生活工坊的演出小費與部分盈餘捐給卑南國中,做為鼓勵師生的獎助學金。(南賢天提供)
兒子南凱中遺傳父親的好歌喉,彈得一手好琴,女兒南羽涵對讀書有天分,高中跨區考上北一女,南賢天笑說:「有老師說妹妹只是運氣好,建議我們不要讓孩子去台北念書,怕鄉下小孩去到花花世界會變壞。」夫妻倆陪女兒北上找房子,開學一連四天南羽涵每天哭哭啼啼,只因自己的膚色比別人黑,一看就是原住民。
開學第四天,南賢天忍不住對女兒下最後通牒,「家裡還有很多工作,爸爸媽媽要回家了」,沒多久女兒和班上一位小兒麻痺同學成為莫逆之交,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是去校門口接對方,思想漸趨成熟,不再只看到自己的缺點、膚色與種族差異,反而感謝自己擁有健康的身心。
活潑外向的南羽涵是北一女弦樂社召集人,大學指考成績是全國榜首,可錄取台大醫學院,但她卻選擇讀成大醫學院。「女兒準備報到時,成大校方還打來問『是不是填錯志願?』。」知女莫若父的南賢天心理清楚,南羽涵是不願被說成靠原住民加分考上台大,寧可以原始分數選填校系。
音樂是南家人的共通語言,信手拈來就能琴瑟和鳴,一家人好不歡樂。
外科醫師南羽涵認同教育可翻轉貧窮與階級流動,她也以行動支持父母回饋偏鄉教育。
在成大期間,南羽涵擔任醫學系會長,力馬生活工坊有時接待外賓,她會回家充當即席翻譯,更打破中國醫藥大學十幾年來不收女外科實習生慣例,目前已是該院R1住院醫師。張秀娥驕傲地說:「她認為當醫師最終使命就是救人,外科可以立竿見影、穩住病患生命,讓她堅持要走外科。」
一路走來,南羽涵看著父母在力馬生活工坊的打拚點滴,從上班第一天起,每個月薪水直接匯一半給爸媽,夫妻倆感動地說:「她領12萬元就給我們6萬元,領10萬元就給我5萬元,我們開玩笑說後半生靠她了,她毫不考慮地說活越久領越多。」
南羽涵靦腆地說:「薪水是我的孝心,他們要拿去回饋部落或玩樂花掉我都沒意見,從小跟著爸媽一起擺攤,知道他們想為原住民文化努力,長大後才了解他們即使負債,也不忘回饋部落教育,這股決心讓我非常以他們為傲。」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