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搞復酥4】番薯芋頭另類作法成名物 麵包店主打伴手禮 會員專區財經理財花蓮海邊的漂流木給了劉進立(右)靈感,他用黑糖麵團,做出漂流木餅的木紋。文 王筱君攝影吳貞慧影音陳昱弼發布時間 2020.08.28 10:54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35 臺北時間林素珍伴手禮台灣老店乳癌花蓮菩提酥專訪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長年操勞過度,林素珍42歲被診斷罹患乳突癌,白天做生意,她強迫自己打起精神、笑臉迎人,但每到夜晚就容易胡思亂想,「兒子那時候才小學3年級,每天晚上我都會牽著他的小手掉眼淚,不知道還能不能陪他長大,先生看我這麼難過,會抱著我一起哭。」林素珍凡事力求完美,曾因操勞過度罹癌,但仍堅持親力親為打理店務。林素珍永遠難忘要北上就醫時,「先生送我到火車站,我求他陪我一塊去,但是他放不下店裡,我也只能含淚上火車。」經過3年治療,病情才獲得控制。 隨著麵包店競爭越來越激烈,2004年劉進立做出一款顛覆傳統漢餅技法的小點心,「我把花蓮最有特色的番薯、手工麻糬當餡,外層用栗子泥、芋頭泥當皮,摻入花蓮縣樹菩提子葉磨成的粉,取名花蓮縣餅菩提酥。」響叮噹的命名儼然成為另類城市行銷名物,跨入伴手禮市場,還掀起其他縣市糕餅烘焙業仿效。 劉進立19歲從麵包學徒做起,4個月就出師,47年來依舊對烘焙充滿熱情。 劉進立的研發靈感都來自生活,離鄉背井打拚的他,在海邊看到漂流木,彷彿像是自己的前半生,他用黑糖和入麵團,巧妙做出仿木紋的漂流木餅。1條土司只能做3片漂流木餅,但頭尾切下的吐司邊,原本是拿去餵雞、餵豬。林素珍說:「每天丟掉的吐司邊至少50公斤,也是幾萬元的耗材,先生就想說能不能加工,抹一些醬烤一烤,我們分送給親朋好友,大家都說好好吃,才有拿來變成商品的念頭。」花蓮縣餅菩提酥,以番薯、手工麻糬當餡,外層用栗子泥當皮,顛覆傳統漢餅的技法,成為特色伴手禮。(6入/170元)夫妻倆育有2女1子,長女劉雅慈通過護理師高考,原打算出國讀碩士,但考量家裡生意正忙,決定返家幫忙,把出國讀書的資源留給妹妹。么子劉適維今年才從藍帶國際學校畢業,也跟在父親身邊從頭學起。劉雅慈(右)身為家中長女,放棄出國念碩士,留在老店陪著爸媽一起打拚。不管前一天值班顧烤爐到多晚,夫妻倆每天清晨即起,林素珍趕著上市場,挑選製作蛋糕所需的新鮮水果,劉進立低著頭、彎著腰和麵拌料,常常為了做餅廢寢忘食。外人羨慕夫妻倆愛情、麵包皆得意,劉進立靦腆笑答:「我只有小學畢業,不會講什麼大道理,不管別人看好或唱衰,一路走來只能拚。」汗水凝聚全家的向心力,也證明當初大舅子沒有看走眼。林素珍感性地說:「希望我們的努力,能讓天上的大哥以我們為榮。」花蓮不少機關行號會跟菩提食品訂購點心餐盒,圖為劉進立(右)與兒子劉適維(左)製作桂圓蛋糕。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