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講堂】試著買低賣高 不如長期參與市場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面對波動大的單一產業如能源,投資人會想低買高賣賺一波,但往往適得其反。(翻攝殼牌臉書)
面對波動大的單一產業如能源,投資人會想低買高賣賺一波,但往往適得其反。(翻攝殼牌臉書)
美國基金研究機構晨星公司,每年發表一份名為「小心差距(Mind the Gap)」的報告,統計投資人投資基金實際取得的績效與基金本身績效的差距。
為何基金投資人實際拿到的報酬,會跟基金的報酬不一樣?主要原因在於,投資人未必都是單筆投入後就持有不動,而是會挑選時機點進行買賣。譬如有一支基金,第2年漲10%,第2年跌10%,2年下來,基金本身的報酬率是負1%(1×1.1×0.9=0.99)。但若有個投資人第1年沒投資,是看到第1年上漲、第2年年初才買進,那麼報酬率會是負10%。

欲抓大波段 恐適得其反

也就是說,假如投資人普遍都是在上漲後才買進,下跌後賣出,就會得到比基金還要差的報酬。而這也是實際狀況,表格列出2011年至2020年底的10年期間,美國四類別基金本身報酬與投資人取得的報酬狀況。
從表格可以看出,投資人落後幅度最大的二個類別是單一產業與另類投資。前者是專門投資單一產業的股票型基金,如能源、醫療保健基金;後者則是採用類似避險基金策略的開放型基金,如市場中性策略、事件趨動、選擇權交易等。
此研究指出一個現象,那就是波動愈大的基金,投資人愈難長期持有,愈常試著去買低賣高,結果常是適得其反。看到表現好才想買,大跌之後離開,將帶來更差的報酬。
至於選擇單一產業基金的投資人,他們通常有自己的投資看法,看好某個產業未來的發展,所以將資金投入其中,目標不是股債搭配那種「溫和」的績效。但從表格可以看到,單一產業基金投資人取得7.38%的年化報酬,跟資產配置取得的7.35%,可說是幾乎一樣。
當然,沒有人在買進或賣出的當下,會希望這些行為傷害自身報酬。但往往試著挑選未來表現好的產業、試著挑出好的時間點,卻帶來相反的成果。
需謙虛體認,未來表現優異的產業很難事先預知,也要務實地知道,過大的波動會誘發投資人想在正確時間點交易的劣根性;選用投資整體市場的廣泛投資工具,並長期持有以持續參與金融市場,恐怕才是真正明智的投資之道。
投資的重點,不僅在於知道要做什麼事,有時更在於,知道什麼事不要做。

基金本身報酬vs.投資人取得報酬比一比

綠角

財經作家,著有《綠角的基金八堂課》、《綠角教你前進美國券商》等書。自2006年起在「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記錄自己的投資心得與看法,是台灣低成本指數化投資的倡議者。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