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我的金牌夢 東奧點將錄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破天荒地,史上第一次沒有觀眾的奧運,將在東京展開。我們採訪9位代表台灣出征東奧的選手,有人從小便是夜市神槍手,有人打從娘胎就不怕摔,更有人6歲時軟Q到能塞進垃圾桶;但,沒有一人不是用盡生命去練習,才得以踏入奧運殿堂。對一般人來說,奧運是精彩賽事,對每一位選手而言,奧運卻更像賭上一生的盼望。
「姐撐的不是重量,是夢想,是家庭。」

郭婞淳

  • 東奧項目:女子舉重
  • 最佳成績:亞運、世錦賽金牌,奧運銅牌
2017年在台北舉辦的世大運,郭婞淳不但奪金還打破世界紀錄。(大專體總提供)
奧運前1個月的線上記者會,郭婞淳聊到最近在看《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這本書,「我才意識到要讓自己休息,要讓運動員休息是非常難的事,我就逼自己要休息、要休息。」

田徑轉舉重 宛如命定

郭婞淳早已是一流無疑,這是28歲的她第3次參加奧運,倫敦奧運時她還小,5年前里約奧運她本有可能奪金,最後卻只獲銅牌,幸而4年前在台北舉辦的世大運,她摘金又打破世界紀錄,全台沸騰。去年,東京奧運她勝券在握,怎知延期一整年。年齡是運動員天敵,攀上高峰後如何不墜,過去她有多努力,如今便有多不敢休息。
郭婞淳是來自台東的阿美族原住民,從小喜歡籃球、田徑,一直是田徑隊選手,但國中時,教練認為以郭婞淳的爆發力與協調力,更適合練舉重。郭婞淳卻捨不下有趣的田徑,很是掙扎。
是啊,可以練田徑,誰想練單調無趣又孤獨的舉重呢?偏偏國三那年的全中運,郭婞淳跑田徑第一棒,怎知傳給下一棒時,棒子居然掉到地上,導致全隊連決賽都進不了;反倒隔天的舉重,她竟一舉奪金。宛如命定,她只好選擇舉重。
郭婞淳是阿美族原住民,自小活潑可愛。(翻攝郭婞淳臉書)
她明白自己沒有恣意的本錢,運動是興趣,也是一線生機。她是家中長女,依阿美族母系社會的傳統,長女如同漢人社會的長子,得扛起家中重責大任。家裡經濟並不好,母親辛勤工作,全家最苦時房子遭法拍,一度住在工寮。高中起,郭婞淳再也沒跟家裡拿過錢,後來甚至靠比賽獎金養活全家。
運動員的生活規律單調,郭婞淳17歲就住在高雄左營的國家訓練中心至今,她曾描述:「我們一、三、五有晨操,6點半開始,大概1小時,做完再吃早餐。」之後各自練習,她會找物理治療師做治療,下午則2點半練到5點半,日復一日。
她只在偶爾採買日用品時出門,教練林敬能回憶:「婞淳從2011年進國家隊到2017年,一年只回家一次,me too,我老婆每隔幾個月帶兒子來給我看。你不能又想吃喝玩樂、又想要有成績。」林敬能又說,2012年倫敦奧運時,他們偶遇一位落單的中國跳水女選手,林敬能問那選手多久沒回家了,對方答:「5年了。」
「累不死,獎牌就是我的。」這是郭婞淳常對自己說的話,果然,2013年成果大爆發,6月她在亞錦賽拿下金牌,7月在世大運奪金,10月底世錦賽又順利摘金,此前我國女選手在舉重世錦賽已14年沒能奪金,前一面金牌是1999年。

遭槓鈴壓傷 陷入恐懼

勢如破竹,眼看隔年仁川亞運也將金牌到手,怎知,2014年5月,郭婞淳練習時被141公斤的槓鈴壓傷右大腿。救護車呼嘯而來,接下來的2個月她只能坐輪椅。最可怕的還不是坐輪椅,也不是漫長痛苦的復健,最可怕的是當她終於能再練舉重,卻總是剛舉起便害怕得立刻放下。
但她沒有退路,只能拚命繼續練。直到受傷1年後,某天她練了長達7小時,那時已夜晚9點,所有人都休息了,就只她仍不肯休息。教練林敬能一旁陪伴,不斷打氣:「妳可以的!」忽然,她又能舉起100公斤,終於突破心魔。隔年亞錦賽,她再度摘金。
此時奪金,卻又和從前奪金大不同了,她似乎整個人從裡到外更新一輪。2016年初,肩負養家壓力的她竟一口氣捐出150萬元,捐一台救護車給醫院,她說,當初被槓鈴壓傷時,最渴望救護車。不止如此,她還每年固定捐10萬元給母校台東體中的學弟妹。人們誇她有善心,她說,這是最低潮時,長庚的楊定一博士對她的啟發,「讓我學會正面思考,學會感恩、幫助別人。」
教練林敬能說,這是郭婞淳最讓他驕傲之處,「不忘初心!她捐得可多了,只是都不講,像有一次她去台東的天主教醫院默默捐錢,後來被清潔人員看到,大家才知道。」
成名後廣告代言紛紛上門,郭婞淳卻十分謹慎,婉謝過不少優渥酬勞。(翻攝Christian Villalas 臉書)

獨練沒隊友 有苦難言

成名後,廣告代言紛紛上門,林敬能說,郭婞淳十分謹慎,例如有食品業者找她合作,說可讓她抽成,每月6、7萬元,抽成一輩子,她卻婉謝;也有速食餐廳找她拍廣告,「她覺得速食偶爾吃可以,但不鼓勵大家太常吃,又婉謝。」
台東縣教育處長林政宏也對我們回憶,他曾邀郭婞淳演講,「我印象蠻深,那次她說想當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希望幫助更多人。」林政宏說,郭婞淳不但長年捐款給母校學弟妹,3年前普悠瑪事故後,卑南國中棒球選手王羽飛命危,多次重大手術才得倖存,「我請婞淳去鼓勵他,結果婞淳不只鼓勵他,後來還寄書給他。」
林政宏觀察郭婞淳:「她不算是那種百年一見的練武奇才,舉重又很枯燥,她是靠苦練。她也閱讀、彈鋼琴,努力提升自己,這在過往體育選手中蠻少見。」
舉重沒有隊友,是一個人的運動,得比其他運動更加熬得住苦練。曾有媒體問郭婞淳,練舉重是什麼感覺?她半開玩笑半認真答:「有苦說不出。」接著一臉苦笑。運動是興趣,舉重卻更像責任,她靠雙臂撐起整個家,接著又像大姊姊般撐著體育界後輩,一如她曾在臉書寫下的這幾句:「姐撐的不是重量,是夢想,是家庭,是婞念。」那是屬於阿美族長女的驕傲。(撰文:簡竹書)
「哭了還是要繼續練。」

李智凱

  • 東奧項目:男子體操
  • 最佳成績:世錦賽鞍馬銀牌、亞錦賽鞍馬金牌

唐嘉鴻

  • 東奧項目:男子體操
  • 最佳成績:亞錦賽單槓金牌、地板銀牌
有個畫面,李智凱大概永遠忘不了。2016年里約奧運,那是台灣時隔16年又有體操選手參賽,日後教練林育信的形容卻是:「我和他就像2個鄉巴佬,在那邊任人宰割。」因為李智凱在上萬人面前落馬,連決賽也沒進。
一秒的失手,讓他十幾年的苦練付諸流水。
2018年亞運李智凱(前)奪得台灣體操首金,完美落地後教練林育信(後)即上前擁抱祝賀。(翻攝自中華奧委會官網)

兒時奧運夢 拚到成真

6歲那年,李智凱因筋骨軟,整個人能塞進垃圾桶裡,在托兒所被林育信選中,開始訓練。金馬紀錄片《翻滾吧!男孩》記錄了這個充滿淚水的過程,哭完了,有些選手在一旁吃起麵包,唯李智凱仍在練習。那時,導演問7個小男孩,練體操最終的目標是什麼?大家異口同聲:「奧運。」沒人當真,也沒人相信會成真。只有他們相信。林育信說:「我們就呆呆的一路往前。我們就相信,不會有不可能的事。」
相信的人,還有同為東京奧運奪牌大熱門的唐嘉鴻。國小一年級時,他看了《翻滾吧!男孩》後,決定從台北轉學到宜蘭,成為李智凱的學弟。
轉學前,唐嘉鴻在私人俱樂部練習,訓練的痛苦和在林育信手下截然不同,「他來的時候只會轉鞍馬,柔軟度非常差,所以我壓了他1年。他每天叫每天叫,體操館的屋頂都快塌了,但柔軟度是基礎啊…」魔鬼拉筋1年,唐嘉鴻沒落跑,轉為正規選手。
唐嘉鴻(圖)高中時曾因傷開刀2次,進入師大後由教練翁士航協助動作調整和復健,2人此次也將一同征戰東奧。(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提供)

週週割厚繭 有傷不哭

運動員不怕苦,唯受傷是無法根除的夢魘。里約奧運前1個月,李智凱因練習受傷,右腳脛骨末端骨裂,打了2根鋼釘,受傷、就醫都沒哭,堅持出賽。談到受傷,李智凱成熟地說:「運動員就是這樣。每一個運動員都有傷,要與傷共存,意志力要非常強。」唐嘉鴻去年受訪,被記者發現掌上厚繭,也表示每週要拿刀割2次,已經習慣。
李智凱另一個罩門則是怯場,林育信用盡各種方法,「一度想拉他到百貨公司的中間表演…什麼事情都想過了,製造吵鬧、打鼓啦…他技術沒有問題,但抗壓就是不行。」25歲的李智凱,現在每天追求的,就是林育信手機答鈴多年唱的〈完美落地〉。
唐嘉鴻一心愛體操,一天不練就覺得身體不對。林育信說:「他每天在看體操(比賽),每天在找癥結。他人生的時間應該都花在體操上。」此次奧運,男子體操時隔56年再度成隊參加團賽,4名選手都是賭上全部的童年和青春在練習。紀錄片裡淚水滿溢的選手們,長大後還哭嗎?李智凱曾如此回答:「哭又如何,還是要練啊!」
2018年,李智凱拿下台灣隊史首面體操亞運金牌,慣常鐵血的林育信興奮地上前擁抱,師徒彷彿共同完成了一個夢想。如今,終極的目標近在眼前,我們問林育信,如果李智凱奧運奪金,會哭嗎?他說:「我一定崩潰。我連路可能都走不了。我都不敢想那個狀況…」(撰文:李振豪)
「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楊昆弼

  • 東奧項目:男子不定向飛靶
  • 最佳成績:2018年第18屆雅加達亞運會男子不定向飛靶金牌
參加奧運代表著一個運動選手的生涯顛峰,但對當年17歲初次參加里約奧運的楊昆弼來說,奧運另一個意義是:長大。
身為不定向飛靶射擊選手的他,在里約奧運比賽期間過生日,滿18歲成為大人,心中期許自己打出好成績,送自己18歲生日禮物,卻在預賽就遭淘汰,那時他在臉書發文:「4年後一定再戰東京奧運,從失敗中記取教訓,重新再出發!」
2018年雅加達亞運奪金後,楊昆弼又在2019年的世大運以逆轉之姿摘金,讓他被稱為擁有強心臟的大賽型選手。(翻攝中華奧委會官網)
楊昆弼是彰化二水人,家中在梨山開茶行,小時候是夜市神槍手,還不滿10歲,就準到老闆送獎品送到叫不敢,乾脆讓他免費打到爽;喜歡玩槍的孩子,也收藏十多把BB槍,平日無聊,拿著BB槍四處跑,甚至對著貓狗打,讓父親很頭痛,乾脆帶他去玩打飛靶。
國小五年級成為不定向飛靶射擊選手,但從此再不能玩BB槍,因為全被啟蒙教練蕭政文沒收了,因為不定向飛靶要在一瞬間立刻做出判斷開槍,「所以他不能碰其他的槍,免得養成瞄準的習慣。」蕭政文說。

天才型射手 低潮2年

射擊界的許多大人稱呼楊昆弼:新星、天才、霸氣、強心臟。還是個孩子的他,名字長期占據著中華民國射擊協會的全國紀錄,而這些資格賽分數紀錄,也陸續由他自己打破,2013年116分、2015年121一分、2017年124分。
2018年的雅加達亞運,才20歲的楊昆弼,資格賽前三盤因為打差了,難過到掉眼淚,那時蕭政文發現他的打法姿勢跑掉了,眼看不行,忍不住拉他到無人處提點,訓話之外也安慰他,之後資格賽他以118分壓線驚險晉級,決賽更打出平西班牙好手費南德茲(Alberto Fernandez)所保有的世界紀錄48分,贏下雅加達亞運金牌。
第2次參加奧運,楊昆弼期許自己能以輕鬆愉快的心境參賽。(翻攝楊昆弼臉書)
雖然被認為有霸氣、強心臟,但這2年的楊昆弼面對記者採訪時,時常談到自己的低潮與迷惘,坦承自己不如外界所言。他曾對記者說,因為對自己要求過高,卻總是帶來反效果,沒能打出更好成績。
為了東奧備戰,去年他嘗試轉換心境,把平常的練習當比賽打,比賽則當成練習打。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射擊運動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這次東奧,他將在比賽期間度過23歲生日,或許他給自己的23歲生日禮物,是找回當年那個霸氣的自己。(撰文:陳昌遠)
「帶好球拍就好。」

林昀儒

  • 東奧項目:桌球男子團體、男子單打、混合雙打
  • 最佳成績:國際桌球總會男子單打世界排名第六
受疫情影響,奧運媒體日改為線上直播訪談,畫面中被黑色口罩遮住半張臉的少年,是桌球男單世界排行第六、台灣積分最高的林昀儒。年僅19歲的他,作風一向低調,不經營臉書粉絲頁、沒多少代言活動,訪談回話很少超過5個字,媒體封他「省話一哥」。當天記者試圖輕鬆問他,想帶什麼零食或幸運物去東京?他想了想,以還稚嫩的聲音靦腆答道:「應該…帶好球拍就好。」
林昀儒擅長反手擰球,步法快又順暢,常讓對手吃足苦頭。(翻攝中華奧委會官網)

贏世界球王 神色未改

場上的林昀儒是另一種安靜,是收斂殺氣與情緒的「神隱少年」。2019年,左手持拍的林昀儒以一記記動作小,卻爆發力十足的反手擰球,得到世界桌壇的注意。當年17歲,174公分、身材削瘦的林昀儒,首次在與世界球王、中國選手樊振東的決賽中取勝,即使一舉連拿12分,他從未振臂或握拳吆喝,表情始終如一。
他接連打敗前世界球王波爾(Timo Boll)、中國選手馬龍等人,世界排名不斷上衝。中國網友稱其打法「棉裡藏針」,為「國乒最大的對手之一」;球評將他與世界第四、13歲就打入世界八強的日本選手「少年怪物」張本智和相提並論。資深英國籍球評約翰.柏吉思(John Burgess)更曾直呼,「從沒見過年紀如此輕,就能成為這樣的明星」。
林昀儒小學三年級才開始接受正規訓練,2年後即成為台灣最年輕國手,拿下東亞少年桌球錦標賽男單冠軍。他爸爸是大學教授,媽媽是國中校長,他曾稱打桌球是因為「防近視」。林昀儒具備天生球感,有回小學教練拿舊球拍給他練習,他打幾下就反應拍子有點怪,教練撕開膠皮才發現,板子有個小裂痕。

搭檔鄭怡靜 手遊磨合

這幾年,除了受傷,林昀儒從未中斷練習,一週6天、每天至少6小時、單一動作連續進行各15分鐘。為了精進球技,他去年更加盟中國桌球超級聯賽,隻身旅外好幾個月。
自1988年桌球成為奧運項目,中國已拿下32面獎牌中的28面。2020年東奧新增桌球混雙,國外媒體多次預言,林昀儒和鄭怡靜這對世界排名第一的混雙組合,將是中國想橫掃獎牌的最大挑戰。
林昀儒(左)與鄭怡靜(右)的「姊弟檔」混雙組合是目前世界積分第一。(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提供)
今年29歲的鄭怡靜說,跟「小林同學」的組合也曾挫折,無法好好合作贏球,「一開始輸掉比賽時,我們都會不好意思說出來,有一次比賽後,我們在房間裡暢談了2個小時,才把心裡的想法跟對方說,之後我們就更信任對方了。」「每週我們會抽3天練習(雙打),有時打小比賽檢視成果,再練習重點得分手段。」鄭怡靜也透露,2人也會一起打手機遊戲,「默契感覺又更好了!心情跟第一次參賽一樣期待。」
人生第一次參加奧運,林昀儒難免透露有些緊張,「這麼大的比賽,還是怕自己太拘謹,希望能維持平常心。」但當記者們問他,如何舒緩緊張呢?他又有點孩子氣地說:「不管它。」沒關係,球拍總能替他說得更多。(撰文:蔣宜婷)
「沒有人會記得第二名。」

文姿云

  • 東奧項目:空手道女子55公斤量級
  • 最佳成績:2018年雅加達亞運金牌
文姿云外號「小清新」,但站上競技場後,小清新會化身廝殺氣勢驚人的女戰神。她創下2015、2017、2019亞錦賽三屆連霸紀錄,也在2014、2018年連續兩屆奪得亞運金牌,歷史紀錄至今無人能敵。
文姿云於2018亞運獲得女子55公斤金牌。她蟬聯2屆亞運冠軍、3屆世錦賽冠軍,歷史紀錄無人能及。(文姿云提供)
她5歲開始學空手道,原本媽媽想要她學個運動,順便防身。國中接觸培育國手的內湖高中蘇尚志教練,每日通勤2小時到內湖訓練,在名師指導下,成績突飛猛進。面對強敵,她形容自己會運用呼吸練習,創造一種稱為「心流」的狀態,「就是你要專注在呼吸上,你可以很放鬆,但也可以同時很專注,呼吸是急促的,因為我們就是用跳動在場上移動,但你的節奏、你的呼吸都跟自己在一起。」但談到輸贏,她變得黯然,「我很少輸,可是輸贏兩個字對我來說還是很沉重。不管打得多精彩,過程練得多辛苦,沒有人會記得第二名,這是很殘酷的。」

經典蠍子踢 慘遭重創

她的招牌動作是「蠍子踢」,在與對手纏鬥無法出拳時,會弓起身子猛然往後踢中對方後腦勺,漂亮得分。但2013年在杜拜亞錦賽對上日本選手小林實希,蠍子踢卻被扯落,導致髖骨破裂,是生涯中最嚴重傷勢。她說:「我當時以為我再也不能比賽了,可能以後回老家當個普通人。」醫生建議手術,她怕耽誤訓練,選擇不開刀,以驚人意志力,咬牙忍痛復健,奇蹟似地迅速康復了,隔年勇奪亞運金牌。
她沒想過自己會有今天的成績。她在淡水長大,爸爸是地政人員,身體不好退休了,媽媽是居服員,家境不算優渥的她,知道出國比賽都是燒錢,所以爭取廠商贊助、以小清新形象做廣告代言變得分外重要。但2020年因片面解約,經紀人把她告上法院,此案仍在審理中。
文姿云外型清秀文靜,媒體封為「小清新」,但她在場上爆發力驚人,是擅長主動攻擊的選手。(文姿云提供)
世事不能盡如人意,但文姿云認為,想開點也是運動員必備的能力:「很多時候,你並不能控制別人怎麼想,能控制的只有自己。」面對人生的沉重和複雜,有時攻擊,有時放下,這種收放自如,應該就是小清新一路拚搏到世界頂端磨練出來的能力。(撰文:蕭函青)
「上帝就是我的教練。」

周天成

  • 東奧項目:羽球男子單打
  • 最佳成績:BWF世界排名第二
2019年,周天成在印尼超級賽奪冠,那年他29歲,以運動員而言算是大器晚成了。
周天成小學三年級加入羽球隊,小六時認識恩師鄭永成。鄭永成是印尼籍羽球選手,曾列世界排名第4,1998年因排華暴動來台。當時,台灣並未出現國際級羽球選手,每每提起出國比賽的夢想,學生、家長都覺得是天方夜譚,但鄭永成注意到了周天成,鄭說:「每次跟他講要拿國際成績喔!他說:『好!我將來會的。』」
周天成是虔誠基督徒,他說上帝穩定輸贏得失心,更是他的羽球教練。(中央社)

歷經10連敗 信主逆轉

周天成國中時跟著鄭永成到印尼移地訓練,「有一次,我叫他跑停車場(練體能),結果我忘記,他竟然連續跑了2個小時,他說:『你沒有叫我停啊!』他乖死了,對練習從不會拒絕。」
周天成小學6年級認識恩師鄭永成,開啟國際賽眼界。(鄭永成提供)
2014年周天成經歷國際賽10連敗,世界排名掉到40名外,他一度因一直無法奪牌而心情沮喪,物理治療師高敏珊帶他到教會,高敏珊不只在身體上協助他節省力氣、避免受傷,更給他心靈上的信念與支持。
沒有教練,就把上帝當教練,他讀經禱告、天天自我反省。2014年他拿下法國公開賽冠軍,他說上帝是他逆轉勝的關鍵。牧師張漢業回憶:「他受洗前還是有一些情緒緊張、膽怯,但現在講話非常穩定有信心,信主以後,他認為自己是天國的大使,比賽不只是輸贏的戰爭,而是盡心盡力,讓觀眾也能感到鼓舞。」
奧運因疫情延後一年,周天成的排名稍稍下滑,但他仍禱告:擔任好體育外交、天國大使,讓中華民國的名聲可以更好被全世界知道。(撰文:曾芷筠)
「我也想要金的東西在身上。」

雷千瑩

  • 東奧項目:射箭女子個人與團體
  • 最佳成績:2019年世界射箭錦標賽 反曲弓女子個人、團體金牌
「喔!她射了9分!多麼精彩的一場比賽!她是:雷、千、瑩!」2019年世界射箭錦標賽,雷千瑩在5比5平盤後的驟死戰,一箭擊敗新科世界紀錄保持人、南韓天才少女姜彩瑛,拿下台灣在世錦賽第一座女子反曲弓金牌時,連轉播主持人也以英文激動高喊。31歲的雷千瑩,國小加入教練憑熱情發展的射箭社團,國中才進入新北市三峽明德中學,接受正規校隊訓練。射箭器材不便宜,雷千瑩父親在家電公司工作,養一家4個孩子,一直是租房子。「我們家境沒有很好,但爸媽非常支持我。」雷千瑩初期都用學校提供的弓練習與比賽,直到高中才「分期付款」擁有自己的專屬弓。
雷千瑩改變心態,懂得放開與歸零後,在世錦賽擊敗南韓兩任世界紀錄保持人。(雷千瑩提供)

慎行改果斷 找到自信

高中時,她曾因貪玩睡過頭在全國賽遲到,被教練下禁賽令。回想那段時間,雷千瑩印象最深的是父親風雨無阻的接送,「那時我才發現,欸,我爸怎麼頭髮變很白?好像老了一點。教練給我一個很大的震撼教育,讓我自己想清楚是不是要走這條路。」現在的她以「不知放假為何物」的超級努力與自律聞名,教練說練300支箭,她一定會練500支箭,除了早午,晚上也不放過。
2017年,她意識到自己作為運動員不再年輕,主動實行減重管理,只吃營養師建議的健康餐,成功在9個月減下因壓力暴增的體重9公斤、體脂10%,並主動找教練討論調整射箭方式。隔年亞運,她從以往小心翼翼,轉為果斷出箭,掌握度隨之提升,那次比賽也成為她走出低潮、找到自信的轉捩點。
家庭不富裕,但家人的支持與鼓勵,是雷千瑩(左3)堅持的動力。(中華企業射箭聯盟粉絲專頁提供)
2018年亞運有個小插曲:她為自己買了金項鍊與金尾戒,「就是突然覺得,我也想要有個金的東西在身上,這樣我才能拿金牌。」受訪時一直謹慎用詞的雷千瑩,放鬆笑了。(撰文:王思涵)
「奪牌不是靠硬拚。」

陳念琴

  • 東奧項目:女子拳擊69公斤級
  • 最佳成績:2018世界女子拳擊錦標賽金牌69公斤級金牌
24歲的的陳念琴是阿美族及布農族混血,國中時因反應快、爆發力強,被教練柯文明選入新竹成德中學拳擊隊,2011年初登擂台,就奪得全國總統盃拳擊錦標賽第一名,隔兩年又拿下世界青少年拳擊錦標賽冠軍,摘下台灣史上第一面拳擊國際金牌。
從青少年到成人賽事,陳念琴幾乎無敵手,直到5年前里約奧運,第一場就遇上歐洲區冠軍、俄羅斯選手雅庫席娜,對方經驗老道、反應極快,陳念琴打不出有效反擊,以0比3落敗,第一輪就被淘汰。敗戰的挫折和壓力,讓她遲遲無法回到原本的水準,一次被教練斥責後,她找了個藉口離開練習場,關上手機,躲了起來。
5年前奧運挫敗,讓陳念琴重新調整腳步,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參賽量級及打法。(中華奧會提供)

鐵粉爸激勵 換級重練

最後父親透過好友找到她,「爸爸那麼全心全意栽培妳,送妳到這麼好的場地,有全國最好的教練訓練妳,結果妳因為奧運失利,就這樣拍拍屁股走人,然後呢?以後沒有奧運了嗎?」父親一向是她的死忠支持者,每天重看比賽錄影,比教練還了解她的打法,「爸爸跟我說:『失敗也沒有關係,當一個運動員就是有壓力,妳要學會克服壓力。』」陳念琴回憶。
父親的話如一記重拳打醒陳念琴。她回到國訓中心,重新檢視自己的身材及打法,評估原本選擇的75公斤級成人賽事對手多人高馬大,不易奪金,決定放棄原本的世界排名,轉換69公斤級,從零開始。
2020年在約旦東京奧運拳擊資格賽,轉換量級的陳念琴打進4強,取得門票。(翻攝陳念琴IG)
特訓1年多,2018年她在世錦賽一路晉級,最終一舉打敗身高180公分的中國勁敵谷紅,奪下金牌。「她只有169公分,沒有身高優勢、也不是絕對力量型,但她很穩定、會清楚記得戰略,抓到對手空隙、打反擊,把劣勢變成優勢。」柯文明說。
「前屆奧運以為用拚的就可以拿牌,結束才發現,奧運是需要靠準備的。」行前記者會上,陳念琴不避談5年前那場慘敗,原因是她這次有備而來,「今年不管心態、訓練或身體組成,我都準備好了。」(撰文:尹俞歡)
「不怕輸才能贏。」

黃鈺仁

  • 東奧項目:男子跆拳道68公斤
  • 最佳成績:2021黎巴嫩亞錦賽金牌
黃鈺仁從幼稚園就開始學跆拳道,2019年因右膝半月板破裂,一度開刀休養。經過低潮抗拒,他如今已拋開得失,帶傷上陣也毫無畏懼。(翻攝自中華奧委會官網)
黃鈺仁家裡在桃園開貨運行,爸爸媽媽都是貨運司機。黃鈺仁說:「我媽說她懷我的時候還在開大車,她還從車上摔下來,不過我沒事,哈哈!」
強韌的司機媽媽,生下兩兄弟都很調皮,他和哥哥幼稚園就被送去跆拳道館。後來哥哥念了桃園以跆拳道校隊聞名的治平高中,成績踢得很好,他高中也跟著哥哥去念治平。16歲開始出國比賽,一路過關斬將,2018年亞運卻在驟死賽落敗淘汰,止步八強。
他當時為了打敗世界排名第一的南韓選手李大勳,奮力準備。「平常我還會玩電腦,那年為了準備亞運,我什麼都不碰,練完就睡覺,起床就訓練。」輸了以後,他一直無法平復心情,「我為了這次比賽放棄這麼多了,已經準備好要跟李大勳打,我應該要贏他的。」
亞運慘敗,膝蓋又受傷了,他意志低落,回國後,他消極抵制訓練。他現在回頭看,也覺得很好笑:「教練說要練,我就直接站在那邊擺臭臉,別人要踢我,我就站著給他踢,要打我也給他打,臉很臭,反正我就是變成一個活着的機器人,教練跟我講也沒用,氣到一直罵,別人在練習,我站在那邊被他罵2小時。」
黃鈺仁在今年5月約旦舉辦的亞洲區資格賽,擊敗巴勒斯坦選手,取得奧運資格。(黃鈺仁提供)
從一開始憤怒失落,到後來像行屍走肉,麻木地跟著隊友練習,過了幾個月,反而看開了。「那次以後,我比較可以把勝負看得很低,有就有,沒有就算了,我就盡量拚,反正輸了就輸了。」不怕輸之後,他反而找回自己的節奏,今年5月在黎巴嫩亞錦賽一舉奪金,順利取得奧運資格。
黃鈺仁長著一張俊秀的娃娃臉,乍看之下還像是國中生,但總教練劉祖蔭覺得他是選手當中,心思相對複雜的一位。劉祖蔭說:「身體所有東西,還是靠心來決定,所以我們就是要重建他的信心了,有時可能要用騙的、用拐的...我知道他受傷,但運動員就是這樣,帶著傷也要上場。」
今年是他第一次參加奧運,卻也是最後一次。他才24歲已宣布準備退休,外界覺得太早,他覺得不會。「沒有人知道我小時候有多麼的苦,也沒有人知道我當下有多累。」又說:「雖然講好聽一點,就是為國家爭光,但是我那些出社會的經驗都沒有,要怎麼去應酬....那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我都還沒有接觸過。」
黃鈺仁2014年首度參加亞運就拿下銀牌,他當年17歲,是中華隊年紀最小的選手。(翻攝自中華奧委會官網)
教練知道他想轉換跑道,也用這角度來鼓勵他,劉祖蔭說:「陳詩欣講過一句話,她說她的手套上寫著1,200萬,每次去打就可以看到錢。所以我會鼓勵他們,如果你想轉行,也是要先踢出好成績,你之後才有後路。」
離奧運剩下最後一里路,他很雀躍,他知道自己每次胡思亂想就會失常,努力克制自己要平常心。「我如果一直去想這是最後一次的話,會給我很大壓力啊!我就跟自己說,你就好好打就好了,能有什麼成績,那都不是你能決定的。」
「家人的愛在我的左手上,讓我充滿力量。」

戴資穎

  • 東奧項目:羽球女子單打
  • 最佳成績:BWF世界排名第一
戴資穎職業生涯中最後一次參加奧運有望奪金。(合作金庫提供)
戴資穎22歲站上WBF(世界羽聯)排名第一世界球后,其後一直維持在巔峰狀態,球場上與泰國依瑟儂、中國陳雨菲、日本奧原希望交戰,不斷攻頂反覆奪回世界第一,週數累計至2021年7月12日止共171週,成為在位最久的球后。
球后不是一天造成的。戴資穎的父母閒暇時都愛打羽球,她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打羽球,父親戴楠凱總是只讓她和男生對打,越級參賽,國小時就與國、高中生對打,六年級就以最年輕之姿升上全國羽球排名賽甲。
戴楠凱曾說:「我要讓她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妳拿班上第一名、全校第一名、全國第一名都不算什麼,一定要走到世界舞台。」2010年,父親帶她參加新加坡超級賽,連報名都報不上,父親卻說:報不上就當作出國玩。沒想到她從會外資格賽一路打到決賽。父親是不斷為她開路的引導者。
戴資穎不打球之餘喜歡聽歌、看海綿寶寶舒壓。(合作金庫提供)
儘管拿過無數國際賽事金牌,2次奧運她都飲恨止步前16強,「第一次打2012年倫敦奧運的時候,自己還小,沒有想那麼多,只是盡全力去拚。第二次參加里約奧運,給自己壓力比較大,加上受傷,整體表現不是那麼理想。」
長年到世界各地參賽,對她其實異常辛苦。她從小有異位性皮膚炎,每次出國比賽,得重頭適應氣候、食物,一旦旅館清潔度不夠,皮膚就會發癢、長紅斑,有時還會發燒。為確保安全,她必須帶著自己的棉被、枕頭,乳液、口罩。
因為擔心副作用影響身體和表現,戴資穎這次前往東京選擇不打疫苗。這次,是她退役前的最後一次人生大賽。又背負著全台期待與創造歷史的奪牌希望,壓力空前。
學生時期出國比賽總冠軍,回台時全家人接機,戴資穎(左二)與父母、阿嬤感情好。(合作金庫提供)
大家都驚艷於她球技千變萬化的「魔術手」,那魔術也來自家人,她手握的球拍是父親戴楠凱比賽前親手穿線的,握把布是阿嬤親手纏的,母親對比鐵人父親是溫柔依靠,姊姊也是運動員,總有聊不完的運動話題。家人是她最強大的後盾,她將父親的生肖「蛇」與手寫的字跡「相信自己」刺在左手臂上,即使一個人站在球場上,她說:「在我比賽過程舉起左手為自己打氣時,都能夠充滿力量。」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