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現場】幻獸之死 垃圾漩渦與人類世的滅絕

mm-logo會員專區文化
2022年2月1日,一頭罕見的革龜擱淺新北貢寮沙灘,若非有兩隻鰭足外露,這頭泅困於沙灘的海龜,已難辨面目。(吳盛琳攝)
2022年2月1日,一頭罕見的革龜擱淺新北貢寮沙灘,若非有兩隻鰭足外露,這頭泅困於沙灘的海龜,已難辨面目。(吳盛琳攝)
2022年初,有頭罕見革龜擱淺在新北貢寮海灘,雖順利搶救,隔日仍不幸死亡。
解剖發現,革龜是因漁網糾纏與吞食海廢而死。
海廢危機並非只威脅海洋生物,研究發現,人體肺部也有微塑膠蹤跡。
革龜曾倖存於恐龍滅絕,而今在人類世瀕危。
牠的死是一尖銳警示,預示人類自身的未來命運。
2022年2月1日,春節之始。島上遊子皆歸鄉,是團聚、飽食、走春放鬆的時刻,在新北貢寮經營書店,時常淨灘的林群,卻在早晨一封訊息後,疾步衝往冷風冽冽的海岸。他一面急奔,一面向岸邊的人著急詢問:「還活著嗎?還活著嗎?」隨著腳步逼近,映入眼簾的是一大坨遭流刺網覆蓋的黑色巨物—若非有兩隻鰭足外露,這頭泅困於沙灘的海龜,已難辨面目。
擱淺革龜眼裡布滿2021年底日本小笠原群島海底火山爆發後形成的浮石,尾與右後鰭足幾乎被流刺網削斷。(林群攝)

流刺網又纏又割,海龜流淚了

林群手腳迅速地戴上麻布手套,翻出兩把剪刀與鋸齒刀,一旁收到通報而來的海巡與熱心民眾也加入清除纏網的行列。「牠都刺到了!」林群發出哀嘆,花費一小時才剪開纏繞於海龜嘴部的漁網,獲喘息的牠終能稍稍抬起頭。「那一刻,牠看著我們流淚。」
海龜流淚其實是排除體內多餘鹽分的自然行為。但這擬人化的想像,也非偏離真實。這頭海龜眼裡布滿2021年底日本小笠原群島海底火山爆發後所製造的浮石;流刺網深陷其四肢;尾與右後鰭足幾乎被削斷;牠的頭部表皮也被漁網刮落剝離,露出粉色肌肉、鮮血直流。「過程中牠受到召喚,後鰭足一直後蹬要往大海方向爬行,但體力耗竭。」林群後來量秤,被清除的網具重量超過100公斤。
這頭擱淺海龜沒有硬殼背甲,而有7道隆起的稜脊,全身被皮革狀皮膚包覆,深灰的身體布有白色斑點,可下潛至1,200米深,是現存海龜種類中,體型最龐大的革龜。擱淺革龜長約139公分、寬97公分,相較於成熟個體可達200公分,判斷為亞成龜。其壽命可有150年,這頭革龜卻未能成功迴游至孵化的原鄉,在不是牠棲地的龍門沙灘,奄奄一息。
革龜獲救後被送往海洋大學照護,但隔日因壞死性腸炎與敗血性血栓等問題身亡。(林群攝)
下午4點,革龜由長期協助鯨豚救援的潛水教練王銘祥護送到海洋大學接受照料。「教練依鯨豚救援經驗判斷救援池水太深,跟主責單位反應,未獲回應。」林群後來檢視王銘祥拍攝影片,「革龜被救時臟器功能狀況不明,也無法發揮中性浮力,牠在水池的動作像是為了呼吸而非游泳,我懷疑海龜是溺死的。」
海保署副署長吳龍靜解釋,讓革龜在水較多的池中是為確認革龜是否能呼吸,但為釐清革龜死因,決定隔日解剖。解剖報告顯示,「革龜確實有嗆水,但口腔有大量沙子,不排除是在海灘嗆水。」革龜遭網具纏繞時間大於一週,皮膚傷口癒合狀況與一般單次創傷傷口不同,因網具纏繞刺激傷口,導致肉芽增生,「這讓革龜反覆感染,且因吞食塑膠,也有壞死性腸炎。」整體而言,革龜心臟有急性心內膜炎、敗血性血栓等問題,是因敗血症身亡,否認革龜溺死。

救援行動再快再急,存活率極低

革龜在2億多年前與恐龍一齊現身並倖存於白堊紀大滅絕,外貌幾乎沿襲自遠古,具流線型、宛如淚珠的柔軟背甲,是牠們的特徵。(蘇淮提供)
多年來,台灣共6頭革龜擱淺,其中僅成大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王建平在2012年救下的革龜存活。王建平回憶援救經驗,「會第一時間替海龜抽血做檢驗,雖生化檢查需耗時2、3天,抗生素也可能不適用,但能即時確認海龜營養狀況或給予協助。」
吳龍靜坦言,因海大沒有直接配置獸醫,又遇春節,「考慮海龜比鯨豚有韌性,想隔天再檢驗,沒想到來不及」,會列入檢討。
革龜主要有3種種群,分別是大西洋、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統計上岸產卵革龜,太平洋革龜種群在過去20年間數量急遽下降,2021年僅剩2,300頭成年雌性,是世上最瀕危的海龜種群。這頭擱淺革龜的死,格外引發關注。其中親眼見過革龜悠遊大海的蘇淮,更是掛懷。
2019年,蘇淮前往印尼班達海上的卡伊島尋找革龜。旅行主辦人是一位生態攝影師,專闢冷門生態攝影路線,其中革龜行程幾乎無人參與,「從台灣到卡伊島要4趟飛機,費用高昂;行程都在海上,整趟旅行含主辦人只有3人。」
革龜是現存海龜中體型最大的,共有大西洋、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3種群,其中太平洋革龜種群在過去20年間數量急遽下降,是世上最瀕危的海龜種群。(蘇淮提供)
追尋革龜,是蘇淮對自我的探索與定位,亦是他對萬物相生的理解。1987年出生於台南的蘇淮現居小琉球,從事海洋調查、水下攝影,並與伴侶陳芃諭共同經營書店「小島停琉」、推廣海洋生態教育,但在大二之前,他只見過祖父魚塭裡的水中生物,對海一無所知。
第一次下海,是與大學同學去浮潛,「但從頭到尾都不敢把頭放到水下」。整趟旅程他與一位也不會游泳的女同學緊抓救生圈,「後來女同學不舒服嘔吐,看嘔吐物朝自己漂來卻無處可逃,讓我下定決心學游泳。」略帶荒謬的理由,卻讓蘇淮開啟新人生。家中擁戴升學主義,他大學選了完全沒興趣的機械系。學習游泳後,蘇淮喚回自己熱愛戶外的基因,進一步考取救生員,暑期至澎湖帶遊客浮潛。「珊瑚礁很多海洋生物,我都不認識,被遊客問倒。」這激勵蘇淮觀察生態,並益發對海著迷。
2014年,他前往澳洲打工度假,接觸水肺潛水、考取證照,「覺得能結合興趣與生計,決定成為潛水教練。」返台時蘇淮本想回澎湖工作,但困惑「國外潛水可以看到大型蘇眉魚、長尾鯊,台灣為何看不到大型海洋生物?」後來聽聞小琉球似有海龜,他決定一探究竟。
愛海龜成痴的蘇淮,2019年自費數十萬元,前往印尼卡伊島追尋革龜蹤跡。(蘇淮提供)
「第一次在小琉球下水,漫無目的地漂浮,突然間,一頭體型幾乎和我差不多大的海龜,完全無視我的存在從我身旁經過。」那頭海龜自在地換氣、下潛、趴於礁石啃吃海藻,讓蘇淮情不自禁尾隨,直至牠游至外海、隱匿於深藍。「那天起我開始想:『小琉球的海龜從哪來?』『牠們平常在幹嘛?』『我每次看到的海龜會是同一隻嗎?』」
小琉球的海龜其實有名字。為了潛水客群,潛水教練會替海龜依特徵命名,「最常被提起的是『大古』,但後來發現『怎麼每位教練心中都有一隻大古?』」為確認大古本尊,蘇淮在2015年透過海龜臉部鱗片辨識的科學方法,為相遇的海龜拍照建檔;2017年,與幾位朋友共組「海龜點點名」社團,鼓勵公民參與,開放回報格式,建立起小琉球的海龜族群名冊。

對棲地既珍且重,註定成悲劇

海保署副署長吳龍靜指出,近年海龜死亡主因之一是海廢。
對一般人而言,海龜的長相幾無差別,蘇淮卻能快速說出牠們的名字,「這頭是霸主、這隻是小破洞⋯」而牠們的名字,連結著命運與行為,「霸主是因為占據同塊礁石,小破洞則是因背甲被船隻撞傷⋯」最初,賦名只是為了方便辨識,然命名意義其實深遠—當萬物被命名,人類與其成為共同體。蘇淮自陳:「關注海龜就是關注海洋環境變化。海龜消失代表環境出很大的問題,海龜的未來可能就是我們人的未來。」
他的覺察是從2017年遇見一頭左前肢有標籤的海龜開始的。「這頭海龜很怕人,花費半年時間,才看見編號是R36192。」追溯發現,R36192來自距離小琉球3,000公里遠的西太平洋小島烏利西環礁,且早於2011年就來過台灣,「牠來這裡吃飯,2012年回去產卵,延續至今。」
台灣有6次革龜擱淺,僅成大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王建平在2012年救下的存活。
蘇淮形容:「海龜有自己的固執和堅持,當牠們愛上一塊礁岩、一片珊瑚,並不會因為一場颱風打亂原本居住的家園而輕易離開,也不會因汙水和海水同流合汙就放棄自己所喜愛的地方。牠們會堅持到底,個性強硬點的還會為了捍衛自己的地盤不讓其他海龜觸碰,寧願讓自己生命的終點結束在老家。」而這執抝的性格,註定了悲劇的開端。

成長之路又險又危,以身為控訴

孵化的海龜在哪裡長大?牠們如何在廣袤大海找到歸途?迄今有許多假說,但沒有確切答案,科學家將這道謎題稱為「行蹤成謎的歲月(The lost years)」。「現有研究以產卵為主,水下研究付之闕如。」蘇淮說,卡伊島因當地仍有捕龜文化被證實為革龜覓食地,當地人帶領他們尋龜,但行動粗暴,導致前3天一無所獲,「第四天才看到第一隻,牠在很遠的地方,換氣很激動,像人游蝶式一樣暴衝。」後來幾天,蘇淮趁革龜曬太陽時以自由潛水方式接近,而革龜不慌不忙,宛如大石,最近距離約有30公分,革龜靜靜看著蘇淮下潛,彷彿深入地心,「與牠對望瞬間,感覺有靈。」
由於人類活動干擾,海龜經常受船隻螺旋槳擊傷,或因漁網纏繞而斷肢。(蘇淮提供)
海龜是穿越時間的獸,在2億多年前與恐龍一齊現身並倖存於白堊紀大滅絕。其中革龜外貌幾乎沿襲自遠古。但當人類現世,存活對牠們愈來愈難。牠那具流線型、宛如淚珠的背甲,從天擇的勳章,淪為一道控訴。
在加勒比地區,龜蛋被認為是春藥,而泰國、馬來西亞將其認為是美味佳餚;甫孵化的海龜,會順著月光入海,但背甲仍柔軟,爬行沙灘會被鳥捕食;進入大海,需躱避肉食性大魚;而當終於有了硬殼武裝,卻又會被人類獵殺。隨著現代化,海龜更常被船隻的螺旋槳擊中或因漁網纏繞而受傷。過往蘇淮看見這些,心情並無過大起伏,「小破洞被螺旋槳打傷好幾次,另有一頭小強右前肢曾被釣線纏繞而成獨臂龜,但牠們都努力活下來。」然2016年五5他在龍蝦洞拍到一頭怕人海龜,「牠身上黏著東西,花一段時間靠近竟發現有塑膠垃圾卡在牠的肛門。」
蘇淮與朋友發起「海龜點點名」活動,為小琉球海龜留下珍貴紀錄。
海龜的嘴與食道長滿可以防止食物脫逃的倒刺,當誤食塑膠,反而導致牠們無法吐出,加上巨大食量、攝入遠比排泄快,牠們的腸胃因此阻塞壞死、導致身亡。研究證實,只要海龜腹中有14塊塑料,死亡率就達50%。蘇淮感嘆:「海龜從幾億年前演化到現在,代表生命力很強,如今瀕臨絕種,可見人類強具毀滅性。」

垃圾濃湯既大且廣,成難避鬼網

根據海保署統計,2021年通報擱淺海龜數量多達359件,其中289頭海龜皆死亡。致死原因之一,便是這次死亡革龜的遭遇。實際上,不止海龜,幾乎所有頂級海洋生物都擺脫不了廢棄漁網的糾纏與索命。
蘇淮大學才接觸海洋,但愛上水下世界,成為水下攝影師與研究者,並以觀察海龜為職志。(蔡佳臻攝)
廢棄漁網(DFG)又稱鬼網,易因洋流與盛行風的影響,集中在5個主要海洋垃圾聚集區,積累熱點之一是西北夏威夷群島。其所在的黑潮、加州涼流等洋流,將大量亞洲垃圾、北太平洋漁業當前的各種流網漁業,或在公海流網禁令前,日本、韓國與台灣船隊自1990年代以來所丟失的漁網困於此區,導致太平洋垃圾帶塑膠濃度比其他區域更高。
然而洋流系統也帶來豐富基礎生物資源。史丹佛大學海洋生物學家芭芭拉.布洛克在23種太平洋頂級捕食者身上安裝置超過4千個電子追蹤器,進行長達十數年的「標記太平洋掠食者(TOPP)」研究計畫,發現加州海流大型海洋生態系統(CCLME)因涼爽、營養豐富,讓金槍魚、白鯊、灰鯖鯊、鮭魚、革龜和藍鯨都「在此長居」,或正洄游到此。
廢棄漁網又稱鬼網,易因洋流與盛行風的影響集中在海洋垃圾帶上,根據學者調查,幾乎所有頂級海洋生物都擺脫不了廢棄漁網的糾纏與索命。(蘇淮提供)
只需1天,革龜就可吃掉相當於自身體重73%的食物,有「吃水母機器」的稱號。為了覓食與產卵,牠們可以穿越整個海洋盆地,遷徙距離比地球上任何爬行動物都要遠。然長途遷徙增加被鬼網纏繞的風險,加上僅靠視覺捕獵,會因無法辨識漂流的塑膠袋是否為水母而提高誤食比例。根據布洛克獨家提供給本刊的數據顯示,革龜的遷徙路徑很難避開這廣闊的垃圾濃湯。

塑膠雪花又微又細,循環進人體

自1950年代塑膠開始生產以來,全球已產生63億公噸塑膠垃圾,每年有8億至12.7億公噸透過河流進入海洋。
自一九五〇年塑膠首次大量生產,該年製造了兩百萬噸塑膠、二〇一七年時總量則是八十三億噸。根據海洋和大氣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研究,光二〇一〇年,就有四百八十萬至一二七〇萬噸塑料碎片從陸源進入海洋,且此種輸入狀況未來可能會成倍增加。海洋清理基金會在以西經120度至160度、北緯20度至45度為界的太平洋垃圾帶中分析海廢成分,共找到重達7萬9千噸的1.8億萬個塑膠碎片。這些碎片依尺寸分為微塑料(0.05至0.5公分)、中塑料(0.5至5公分)、大塑料(5至50公分)和巨塑料(大於50公分)。其中4萬2千噸巨型塑料中的86%皆由漁網所貢獻。而塑料薄膜與漁網、繩索兩種類型的塑膠分占太平洋垃圾帶總塑料的47%和52%,是大部分微塑料、中塑料和大塑料的主要來源。
由於鬼網副作用大,世界各國力行漁網實名制與淨灘,但這次死亡革龜身上纏繞的即是有標記的中國漁網,吳龍靜坦言漁網實名制的成效仍待觀察。而以台灣近2年淨灘清理分別為1萬5千與1萬4千公噸來看,廢棄漁網占6成以上卻僅清除440公噸與420公噸,改善幅度也不大。
海龜是大洋性洄游生物,牠們的習性仍有許多待解之謎,安裝發報器是目前科學家普遍調查的方式之一。(蘇淮提供)
「垃圾帶正好是營養鹽聚集處,裡面有許多水母或生物的食物,很難直接清除。」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在1994年首次登上東沙島,「非常漂亮,完全沒有垃圾。」但20年前大量中國海漂垃圾開始襲台,東沙也逐漸染塵。由於東沙只有駐軍、垃圾運回高雄,他與學者辛宜佳、柯佳吟以東沙為觀測基地並加入風阻因素以便分析垃圾來源,發現「除了漁網,保麗龍、發泡塑膠、寶特瓶也是大宗。」冬季垃圾大多來自中國,夏天則是越南,台灣緊追其後。
不僅如此,垃圾聚積處已從亞熱帶向熱帶和高緯地區轉移,並由太平洋東岸轉往太平洋西岸,「台灣與亞洲區域可能面臨巨大的海洋垃圾危害。」而南、北冰洋因為塑膠比重小、可漂移很遠,「可能是另個海洋垃圾堆積熱點。」鄭明修補充,海漂垃圾平均要8至496天才會抵達陸地,「不論任何模擬,皆有部分垃圾不會漂向陸地,持續在海中循環。」
2020年,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暨海洋中心助理教授許瑞峯證實,塑膠微粒進入水體後,會刺激海洋浮游植物產生高蛋白且具黏性的分泌物,加速塑膠微粒聚合,變成「海洋塑膠雪花」。這不僅讓原漂浮在海面的塑膠微粒容易沉降至深海,也更容易被魚蝦攝取,最終可能進入人體。無獨有偶,今年3月《環境國際》發布研究報告指出,健康人血液中確定有多種塑膠微粒、英國赫爾約克醫學院學者薩多夫斯基也於人體肺部深處發現微塑膠,種類多為生活中常用塑膠產品成分。
近年小琉球有愈來愈多綠蠵龜棲息,但台灣的海洋垃圾危機也逐漸嚴重,未來海龜能否繼續安身,有待人類積極解決海廢威脅。
「吃到一點塑膠,海龜不會立刻死,但會阻礙腸道;而不斷降解的漁網會變成奈米級塑膠粉粒,這些就會塞在海洋生物的肝跟內臟。」鄭明修擔憂地說,受全球暖化影響,許多生物棲地開始移轉,海洋生物因赤道物種耐熱範圍窄且適應能力低,加上塑膠垃圾衝擊,赤道物種滅絕率會很高。目前塑膠在人體內的影響雖因研究樣本過小尚無法確認,但人體排除塑膠微粒速率比吸收到血液內的速度慢,一如海龜排出塑膠遠比吞食遲緩。

塑料降解既慢且久,限塑未見效

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調查指出,海洋垃圾帶的聚積已從亞熱帶向熱帶和高緯地區轉移,並由太平洋東岸轉往太平洋西岸,「台灣與亞洲區域可能面臨巨大的海洋垃圾危害。」
過去,一根吸管插入海龜鼻孔的照片曾讓消費者意識到減塑的重要性,但商人以替代品取代吸管,製造其他廢棄物,或宣傳已有「可分解塑膠」,卻未闡明其降解所需的漫長時間,也讓消費者忽略其他一次性塑膠的減量。綠色和平統計,台灣限塑政策至今超過10年,塑膠用量反增22.8%。
在許多文化裡,海龜被視為水、月亮、時間、不朽乃至生育的化身。「但若國際漁業不齊心協力讓遷徙的海龜穿過沒有延繩索和圍網的公海走廊,我們將無法拯救這些古老的水手。」布洛克喟嘆。革龜能否擊敗人類世大滅絕的挑戰?如果我們願意謹記:最後人所行,終將回到人自身。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