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講堂】下半年防禦為重 降美股增歐股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傳統歐股普遍以能源、原物料、金融類股與醫療為主,符合防禦型投資方向。(翻攝殼牌官網)
傳統歐股普遍以能源、原物料、金融類股與醫療為主,符合防禦型投資方向。(翻攝殼牌官網)
期市場在分析經濟數據時出現了盲點,例如歐美7月分PMI採購經理人指數陷入萎縮,對比前一次萎縮是2020年,由於之後包括經濟數據與股市很快反彈,因此預期這次也能複製,卻忘了2020年是疫情剛爆發、各國紛紛封城的特殊狀況。
美國7月分的PMI是47.5,為2020年5月以來新低,歐元區的7月分PMI為49.4,是去年2月以來最低數字。PMI反映的是民間景氣,以50作為榮枯分界線,2020與2021年全球主要城市都是封城狀態,影響PMI最主要的是無法外出消費,但近期PMI滑落,主因為成本上升引起的消費縮減及企業訂單萎縮。
上次出現類似通膨引發的衰退,其實要追溯至2013年,這種基本面的壓力,週期會比封城長上許多,因此要期待市場就此反轉,不切實際。

消費難回升 價值股為主

當然我們上個月也有分析,隨物價回跌,很多股市的殺盤力道會減輕,然而要注意,反彈並不等於回到上升軌道,因為原物料價格雖下跌,但終端產品的價格上調之後就非常難往下調整。例如餐飲、房價等都是易漲難跌,所以消費力的降低和封城時消費力的壓抑,是不一樣的狀況。
結論是許多股票、尤其是科技股的股價,勢必難以在未來2年內回到今年初或去年的高點。通膨環境中,資產配置還是要以防禦型為主,例如能源、新能源、金融、醫療與生物科技等價值股。
再看估值,美股目前的本益比是28.9倍,且標普500指數有眾多科技股,而歐洲股市的本益比僅14.8倍,如果以未來12個月的企業獲利來估算,歐股的本益比更將下降到12.8倍,遠低於過去10年平均的21.3倍,基本隱含的股市收益率就高達7至8%,比歐洲名目債券殖利率還高上許多。
而且歐洲股市除新興歐洲外,傳統歐洲國家的股市普遍以能源、原物料、金融類股與醫療為主,正符合防禦型投資方向,因此下半年建議資產配置將美股比重調低,並調高歐股比重。
至於很多讀者在詢問的中國,目前爆發的拒繳房貸風波,對整體經濟與金融體系的衝擊非常巨大,市場信心也會因此重挫,儘管中國是全球主要市場中修正最大的國家,我也不建議搶反彈,甚至逢反彈應該要逐步減碼。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