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理財】無聊投資法年賺8% 高中老師靠ETF退休金翻一倍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去年從高中教職退休的孫鳳群,透過ETF及定期定額策略,將退休金穩穩變大。
去年從高中教職退休的孫鳳群,透過ETF及定期定額策略,將退休金穩穩變大。
去年從高中教職退休的孫鳳群,年輕時因為爸爸的壽險理賠金展開理財之路;透過ETF分散布局方式,配合定期定額及大跌加碼等方法,不但幫自己的退休金翻1倍,更將這套穩健投資術傳授給學生。她堅定地說,只要維持進出場紀律,不用天天盯盤,也能安心年賺8%,加薪不求人。
 
「以前在台上,我都會跟學生說: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現在我不敢這樣講了。」教書28年,孫鳳群感慨道:「有個學生很會畫畫,畢業後到服飾店工作,月薪2萬8;還有學生是連鎖美髮店資深設計師,40歲了月薪只有3萬多元;現在我推動理財教育很大原因,就是不捨看到學生領低薪。」
孫鳳群(左一)帶班向心力強,學生大學畢業後還會相約回高中母校合影。(孫鳳群提供)

四大類投資 助鐵飯碗鍍金

35度的熱天,孫鳳群頭頂烈日,談到薪資差別待遇,熱血沸騰且意難平,「念理工科的可能3、5年就能年薪百萬;文科生難道矮人一截、對社會沒有貢獻?但後來我懂了,低薪沒關係,會理財,學生照樣能安享全球經濟成長紅利。」
師大國文系畢業的孫鳳群,去年從高中教職退休,雖然捧著鐵飯碗,但多年來,她為翻轉文科生低薪宿命做了不少功課,並找到具體可行的作法,還將自己的鐵飯碗鍍金。過去12年,她自存的第二筆退休金已增值170%,年化報酬率約8.6%,能達此佳績用的卻是既無趣又保守的作法。
不滿文科生起薪低,孫鳳群退休後致力推動理財教育,讓學生也能分享經濟成長果實。
首先,透過標的分散及時間分散,盡可能降低投資風險。「退休金首重穩健,因此我以一籃子股票為主,例如ETF、基金,避免單押個股。」事實上,孫鳳群投資的何止一籃子股票,根本是好幾籃子,包括美股、台股、新興亞洲及美債。「美股是最大市場、台股是最熟悉的市場,新興亞洲則是未來最具潛力的市場,美債則可緩衝股市波動。」就像為退休金作戰布陣,每個標的配置都有意義。

三階段停利 緩步賺睡得穩

其中,美股及台股投資標的是投信發行的ETF,包括元大S&P500(00646)及元大台灣50(0050);新興亞洲市場部分,則透過短、中、長期績效排名前二分之一,篩選出東協基金,「ETF是資本市場上的偉大發明,不但能自動幫投資人汰弱留強,交易成本也更低,可惜國內還沒有新興亞洲ETF,所以用基金替代。」
看好東南亞人口紅利及內需消費實力,孫鳳群長線買進東協基金。
選定標的後,孫鳳群依比例將資金分36個月定期定額投入,「因為股市循環大多3到5年為一週期,以3年為投入單位,可分散進場時間風險,不用擔心買在高點被套牢。」至於出場點則分三批,分別是獲利10%停利1/3、跌破月線再出場1/3,倘若跌破季線就賣出最後1/3。
以0050為例,孫鳳群自2004年7月起,每月定期定額投資1萬元,至2006年1月,定期定額獲利達11%,她便先賣出總金額的1/3,約7萬元落袋;之後就持續扣款,直到2007年11月初,股價跌落月線一週且大環境有疑慮,才又賣出手中總額1/2;再隔一週後發現,0050下跌趨勢形成、且跌落季線,此時便將最後部位賣出。
台股是大家最熟悉的市場,孫鳳群透過0050參與大盤漲跌。
「如果這段期間賺到10%而繼續持有,不先賣出1/3,直到跌落季線才整筆賣出,年化報酬率可達到12.4%,績效更好;但我實在膽小,為了讓自己睡得安穩,還是分3批落袋較放心。」孫鳳群認真地說。
 

遇回檔加扣 壓低投資成本

自2004年7月至2007年11月,孫鳳群總投入金額約41萬元,經紀律進出後,資產總值逾52萬元,累積報酬率超過28%,含息年化報酬率為9.7%。坦白說,這樣的操作成績在市場上絕非讓人驚豔,但對她而言,資金緩步進場,獲利分批落袋,投資節奏雖然慢卻相對安穩,如此踏實地反覆操練,也能坐享財富果實。
問孫鳳群為何要這麼費工的分批出場、還只能拿到較低報酬率?她解釋,「停利後的資金,會再分36個月傻傻投入,創造複利效果;分批出脫還有一個好處,是能做到高檔減碼;另外把錢先抽回來,就可確保低檔還有資金能扣款,用更便宜的價位,買進更多單位數。」
像今年初美國那斯達克指數跌落季線,接著道瓊在1月中旬跌落季線、且季線下彎,台股則在2月下旬跌破季線,孫鳳群便陸續出清美股、台股ETF,但以停利不停扣方式,將拿回來的資金分成36個月繼續投入。「若指數自高檔下跌超過30%,就每月再加碼扣款1至2次或變成週扣款,倘自低檔反彈超過一成,就恢復每月扣款一次。」言談間展現謹慎精明的一面。
美國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儘管美股上沖下洗,仍是資產配置中的標準配備。(翻攝NYSE臉書)
孫鳳群的先生自嘲:「年輕時從沒想過要置產,投資理財經驗也是慘不忍睹,不但曾被同事倒會,還在朋友慫恿下買了8個塔位,現在還套牢,更不要說當了很久的月光族,結婚前全部資產只有5萬元。」
他說,直到婚後才從太太身上學到正確的理財觀,「原來房子不只能自住,還可產生被動收入;投資股票也不用玩出心臟病,利用懶人投資法、定期定額買進ETF,既能分散風險,長期下來也能累積一筆可觀的收益。」

理財養底氣 不畏年金改革

孫鳳群友人劉姐分享,「她是國文老師,卻擔起『媽媽銀行』的理專角色,耐心啟發學生理財觀念,例如鼓勵學生將每年的壓歲錢投入ETF,初出社會時就有一筆錢。不但為理財教育做好基礎建設,更為月領低薪的學生,找到補缺口的方法。」
出身雲林農家的孫鳳群,初接觸投資是因為父親去世後僅留下54萬元壽險理賠金,「我拿著這筆錢,幫年近70歲的母親投資。老人家的老本,只能賺不能賠,所以一開始,我就如履薄冰非常謹慎,並大量做功課研究,最後選定較能分散風險的ETF。」
孫鳳群欣慰地說,沒想到長期下來,投資效果還真不錯,後來也照著這個原則存自己的退休金。「學會理財,人生就有底氣,軍公教年金改革也不怕!但接下來勞保年金改革登場,對勞工的衝擊會更大,我的家人,還有很多學生都會受到影響…」講到這裡,孫鳳群略顯激昂地站了起來,她語氣堅定地說:「這就是我退休之後,持續推動理財教育最重要的動力!」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