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語】不動一刀一斧 他靠慧眼創造藝術品賺錢 天雕藝術家白滄沂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白滄沂獨具慧眼,憑藉對大自然的熱情發掘木頭之美,並以鑄銅翻模方式,打造大型裝置藝術。
白滄沂獨具慧眼,憑藉對大自然的熱情發掘木頭之美,並以鑄銅翻模方式,打造大型裝置藝術。
南投九九峰下的素人藝術家白滄沂,有天雕大師之稱。別人眼中一文不值的枯木槁枝,他視為珍寶,經由他的慧眼,不動一刀一斧便能賦予新生命,成了一件件未經雕琢的上蒼傑作。前副總統謝東閔,親題「天雕」2字贈之。
白滄沂對木頭的痴迷,早從8歲開始,後來更靠經營廚具行賺來的錢,買下各種奇形怪狀的原木,即使花錢收購朽木常被人嘲笑,他仍不改其志,至今已收藏超過8,500件。而這些木頭原件,也有分身,白滄沂運用不同媒材,翻模出不同尺寸的銅雕或琉璃,作為公共藝術或藝品。17年前更為了這些木頭,斥資7千多萬元蓋了一座博物館,難怪他常說自己不是第一,而是唯一。
獨棟白色的天雕博物館,靜靜座落在南投九九峰下,牆旁一座高7公尺、看起來抽象的巨大「木頭」直入眼簾。今年70歲的白滄沂光著腳,穿著一條不知道是沾了顏料還是塵土的西褲,笑咪咪地走出來解說:「這個叫《起舞》,我撿到它的時候這麼小,不到20公分的樹枝,你看我現在請人用紅銅鑄造,雕刻出來這麼大一個,光找卡車運上來就很難。我等下找它的原件給你們看。」

白滄沂小檔案

  • 年齡:70歲
  • 家庭:已婚,育有1子1女
  • 戰績:作品獲德國柏林樹木博物館及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博物館典藏
  • 收入:公共藝術作品平均1件500萬元(記者自估)
  • 學歷:大葉大學造型藝術系
  • 成功心法:珍惜、堅持、毅力

原木現靈光 揚名國際

聽完解說,再抬頭看看《起舞》,真的像一隻大鳥在空中迎風飛舞,紅銅雕刻出仿木頭的紋路,不再硬冷,保有了木頭質樸的感覺,但要安全地矗立在此,紅銅內部還需要有經過精密計算的鋼構支撐,一件藝術品從創意發想到完成,難度原來這麼高。
本以為藝術大師都像空中巨鳥一樣高高在上,尤其採訪之前,聽聞白滄沂是南投在地傳奇人物,無人不識,沒想到他就跟鄉里長輩一般和藹,「我才剛餵完我養的寵物雞,我跟牠們說:『今天有貴客到,你們快進去睡覺。』」
白滄沂是原木藝術家,他的每件翻模作品,都有一塊原木作為原型,他的大型鑄銅翻模,經常被選用作為地標或公園裡的公共藝術。「原木作品我不捨得賣,47年來只賣過一件,是給英國…」2000年,白滄沂代表台灣出國巡迴展覽,名為《昇華》的原木,被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博物館看上,「當時好像1萬英鎊左右賣給他們。哎呀,藝術是無價的,講錢就俗氣了。台灣的木頭能出國、能被英國博物館永久典藏,才是最重要。他們根本沒見過這樣形式的藝術,日本很愛木頭,但頂多1、2件,沒有人像我專門只以原木為型來創作的,我不是世界第一,是世界唯一,他們統統都對我豎起大拇指。」
白滄沂拿著手電筒將光打在木頭上,牆上竟出現了觀音的身影。
講到木頭,白滄沂有說不完的故事,還神祕地從木盒裡拿出二塊長得有點像人偶的木頭,要大家掌聲鼓勵,他表演起掌中戲,操著台語讓木偶說:「都是靠白館長,我們的英姿才能被看見,帶給大家歡喜…」此刻把玩著木頭的老藝術家像個頑童,眼神充滿對大自然的熱情。「木頭在別人眼中就只是木頭,到了我白館長手裡,就是珍珠、瑪瑙、鑽石。我最厲害的就是,你隨便拿一塊木頭給我,最慢10分鐘,我就能告訴你要從哪個角度欣賞最具美感、最有意境。」

從小愛收藏 無師自通

在象徵台灣之根的巨型紅檜根前,白滄沂舉起一彎曲枯木,專注地表演起飛龍在天。
白滄沂的木藝人生,早從8歲就開始。出生於南投貓羅溪畔、營盤口的他,家境不差,「我家是磚窯廠,那個年代,我們家就天天有熱水可以用。」因為每天要幫忙撿木頭劈柴生火,小時候的白滄沂看到長得好玩的木頭,就偷偷藏到床底下收起來。「我第一件收藏品是一塊長得像大地瓜的枯木。」
白滄沂的藝術之眼無師自通,他也非美術科班出身,以前還是個認真、專業的水電工。「彼時我考上台北理想牌棒棒爐的維修技師。後來調到台中,專門修熱水器。在台中信用合作社認識我太太。」白滄沂笑說,他那時候常常去存錢,「我太太是櫃員,她看我每次都能存1萬元,別人頂多存2、3千元,覺得這個好!」太太懷孕後,2人就返鄉在南投開了一間廚具行。
白滄沂的紅銅翻模作品《大豐收》,被佛光山收藏。(白滄沂提供)
一次白滄沂去某間木頭工廠修爐具,看到一堆原木紋路像天然山水畫,便花錢買了幾片回去擺在店裡,有客人提議何不請畫家在上面再加二筆,更具藝術感,「我堂兄看到這批以木頭當畫板、畫了潑墨的作品,就花了幾萬元都買走,說要送給客戶。我心想,哇這太好了,可以玩我喜歡的木頭又能賺錢,何樂不為?就一腳踏進藝術界了。」回憶往事,他又瞇眼笑了起來。
早期,白滄沂的作品是找到特別的木頭請畫家在原木上作畫,「像嶺南派水墨畫家歐豪年老師就有幫我畫,我等下帶你們去看。」後來,有次他去水墨大師李奇茂家,「他叫我以後都不要帶禮物來,就送他木頭就好。」白滄沂才知道,原來大師也喜歡奇形怪狀的木頭,轉而全力往原木創作發展。

重金買奇木 翻模鑄銅

至於白滄沂開始蒐集各式原木,比較大量的來源,起於一次意外發現,「那是30年前,有次跟太太開車送貨經過谷關水庫,看到在冒煙起火,原來是每次大雨或颱風過後,工人就要燒堵住水庫的木頭,我看那些木頭太漂亮了,有扁柏、紅檜、櫸木、松…就請他們不要燒,以每車1萬到5萬元的工錢請他們雨天過後都運到我家。他們很樂意啊,他們1個月薪水也才3萬元。」
路邊不起眼的小木片,到了白滄沂手上,變成活靈活現的鳥兒,他還Call out擅長口技的友人演出鳥叫聲。背後的油畫也出自他手。
每次蒐集原木,他會先清洗整理再分類,堅持不額外加工處理,「這些木頭已經在外面風吹日曬腐蝕到剩下精華,我不會上漆,要保有自然的原味。」後來法律禁止伐木、採木,「還好我當年收很多了,至今有超過8,500件原木。」白滄沂不忘感謝太太,「都是靠她養,我才能一直做我想做的事。」
白滄沂說,當時很多人看他花錢收藏這些木頭,都笑他傻,「還有文化局官員說我收的是『奧柴』。怎麼可以講這種沒水準的話…」1999年他在新竹辦展覽,慧眼之下的原木之美終於被看見,隔年新聞局便邀他代表台灣出國巡迴展覽,「國外要沒有人看過的展覽,我這剛好就是史無前例。」白滄沂成為頗能代表台灣的藝術家。李遠哲就曾在2002年贈送翻模天雕給曹興誠,以答謝他捐錢整修中研院大樓。「我的好朋友紀政也常買我的作品送給國際友人。但那時候又有人放馬後炮,說早就應該要鑄銅翻模了。」
白滄沂指著《涅槃》的原木說,在做翻模雕刻時,有將原件缺口處補得更圓滿一些。
南投埔里愛蘭橋228紀念碑《涅槃》,呈現族群融合的寓意。(白滄沂提供)

耗資七千萬 建博物館

白滄沂在家鄉南投九九峰下,自己花7千多萬元蓋天雕博物館,館內擺放他的精心收藏及創造的藝術品,供人免費參觀。
總是說自己與木頭相依為命的白滄沂,17年前花7千多萬元、耗時3年蓋了天雕博物館,「別人都是先蓋好再買作品,我不一樣,我是已經有了這8千多件作品,為了好好收藏它們,才決定量身打造博物館。」他帶我們去看「台灣之根」,取名《和樂融融》、長達8公尺的檜木根,和諧地從天而降。
「有人笑我是瘋子,怎麼一個阿伯在這種偏僻的地方蓋博物館,還免費供人參觀。」白滄沂說,人不可貌相,你們覺得奇怪的阿伯,其實是一個堅持藝術的人,「我54歲才去念大學,學造形藝術,沒人相信我可以畢業。就像你們看不上的木頭,其實都有生命之美。」
白滄沂(右)的作品常被政府機構用以贈送國際友人,日本摔角好手豬木(左)回贈親筆題字。(白滄沂提供)
坐在自家博物館的泡茶區,白滄沂與崇拜他的民間友人談笑著,不只回憶風光,老先生仍有願景。自學油畫的他,不僅即將舉辦畫展,腦中還有很多想法,「還要繼續去標案啊,在台灣搞藝術很辛苦,我是從最基層、弄最簡單的木頭開始,慢慢才有這樣的規模,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他望向窗外,說著還想要把那顆大南瓜裝置藝術打造成民宿,「你們來玩就可以住在藝術品裡了…」白滄沂的生活就是藝術。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