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我看到這些產業的債券ETF,心中不解為何以產業來區分,雖然每個產業獲利不一樣,但這又跟債券有何關聯?其實,不同產業的未來性不一樣,股價會出現極大的不同,所以股票型ETF以產業區分是合理的。
【基金講堂】債券ETF也要分散風險

台灣發行的債券ETF跟國外有些不同,除了美國公債ETF跟美國發行的ETF一樣,公司債ETF幾乎不同,我們分得實在太細了,光投資等級債券ETF就拆分成A至AAA、A至AA等級及BBB等級,且又細分成不同產業,例如公用事業、醫療、金融、電信產業等公司債ETF。
但債券價格波動與獲利無關,只跟違約率有相關。投資債券能收到的利息及本金是固定的,不會因為獲利高就支付較高利息。只要不違約,年化報酬率就是買入時的殖利率,只有當發行公司出現違約疑慮時,債券價格才會大幅下降,造成殖利率大幅攀升。
投資債券最重要的二項指標,一是殖利率,另一是存續期間。殖利率就是持有至期滿的年化報酬率,殖利率與風險連動,承擔風險愈高,殖利率也會愈高。信用評等是影響殖利率的最大因素,若發行公司被信評公司降等,市場上的價格就會立即下降,殖利率會上升;反之亦然。
產業多元 穩定持有
然而,這二項指標都跟產業無直接關聯,所以債券ETF以產業區分沒有意義,例如有二家公司,信用評等都是AA等級,一家是金融產業,另一家為醫療產業,這二家的違約率應該差不多,只要票息、信評、到期年數一樣,殖利率就應該相同。
以產業區分的公司債ETF,產業前景看好時分不到一杯羹,但是萬一出現系統性風險,就會受到很大影響。例如金融產業ETF,近期美國銀行連連出現問題,萬一造成骨牌效應,就會出現系統性風險,不能不慎!

上表列出公司債ETF的殖利率、存續期間及到期日,前三項是金融債券ETF,後三項則是一般BBB公司債ETF,可以看到不論是金融債或一般類型公司債,殖利率幾乎都落在5.5%上下,存續期間也都是12年左右。既然如此,那為何不持有產業更分散的一般公司債ETF?
簡單說,產業愈分散,風險就愈小,穩健的投資者應該避免持有單一產業的債券ETF,改持有一般公司債ETF,是較聰明的方式。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