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攝影記者將筆電打開、切入看盤軟體,想趁機捕捉畫面,不料馬上被林適中拒絕,「我平時不看盤,這樣呈現就不是我了!」
林適中曾對孩子說,要找投資學習對象,先看那人關注什麼問題,「如果是接下來的行情,就必須遠離,因為你不會從他身上學到任何東西。」
算出公司3年後獲利,趁股價本益比10倍以下進場,是林適中的投資鐵律。信奉價值投資的他,專注挖掘能漲倍數的個股,「公司獲利成長,最好要有10年以上的維持力,否則就是景氣循環股;但能做到這樣的公司,在台灣相當有限,所以只要專心顧好這些公司,其他標的根本可以不用看。」令人好奇的是,不看盤,林適中究竟是如何找出翻倍賺的個股?關鍵在三大投資鐵律。
「股海茫茫,資訊繁雜,每日讀財經報,日積月累下來就能形成『趨勢觀』,從中鎖定翻倍漲的個股。」林適中的書房牆上,有四大塊液晶螢幕,他習慣將整份報紙投影在螢幕上,仔細閱讀,特別的是,除了新聞標題及內容外,他也看重版面位置。
「放在頭條、二條的新聞,是經過報社判斷,相對有價值的資訊,也就是編輯認為的重點;只要長期累積讀報習慣,對市場脈動就能有相當的掌握,進而培養出一套投資趨勢觀。也可說報紙就像股市導航,值得細細推敲,實際上路後才不會像個無頭蒼蠅,不知市場方向何去何從。」他分析。
「精確估算公司獲利不容易,這與個人預測能力有關,且能利用的資源也不同;像投顧每天寄出數10份研究報告,預測個股隱含報酬率多在2、30%,超過1倍的研究報告幾乎看不到;因為所有報告都只看到明年,其實多花點力氣、多幾道步驟,就能預測到3年後的獲利,可惜願意這樣下苦工的人還是太少。」林適中有感而發地說。
以裕隆為例,去年9月,他便在一番苦心計算下,僅花了20天,就篤定地進場布局上萬張,平均成本約40元出頭。
去年9月納智捷首款電動車n7預購熱銷,林適中投資雷達啟動,進場布局。(圖為裕隆集團董事長嚴陳莉蓮)「去年9月1日,鴻海與納智捷合作的首款電動車n7開放線上預訂,才7分鐘就大當機;首波預購接獲1.5萬台訂單,我很快意識到,100%持有納智捷股權的母公司裕隆,將是最大受惠者。」林適中解釋。
當私下拜會5、6位資深業界人士,向他們請益電動車市況後,林適中推估從2023至2025年,納智捷電動車銷售量將分別達到2.5萬(n7兩階段網路預購總數)、5萬(n7加上Model B)及8萬台(預期政府補貼政策)。
他估算,若以每輛電動車平均售價100萬元計算,至2025年,裕隆電動車自有品牌銷售額將達到800億元,再以過去兩年公司平均營益率約10%估算,年營業利益預估將有80億元,而裕隆股本100億元,等於電動車部分就可貢獻每股獲利達8元。
「加上裕隆其他轉投資事業獲利,到2025年每股純益可望超過10元;以10倍本益比計算,屆時股價應可輕易超過100元。」得到這個數字後,林適中便集中火力,積極將雞蛋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並全神貫注地看顧它。
「很多人說高報酬背後必有高風險,我不這麼認為。高獲利成長性的企業,若有足夠耐心,等到夠低的本益比才進場,那麼這種投資,就是高報酬且低風險的代表。」他舉例,過去幾年台積電在全球晶片荒下,成為眾所注目焦點,不少人前仆後繼搶進,股價最高來到688元。
「我的風險規避方式,就是等這樣萬丈光芒的企業,本益比低於10倍時進場,這個數字太重要了!」林適中說,能買到低於10倍本益比的台積電,就是高報酬低風險。
即便當下沒有機會,但只要願意就一定等得到,「像去年10月底,台積電股價最低跌到370元,本益比不到10倍,就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其實400元以下進場根本不怕賠。」
林適中認為,400元以下的台積電值得進場,不用怕賠錢。林適中透過主觀預測獲利,鎖定未來3年企業成長動能倍增的個股,再利用客觀條件,等待個股本益比低於10倍時進場;「主客觀要件雙管齊下,就會發現時間是投資最佳利器,天時很重要,但事前必須做足功課,機會來時才把握得住。」
至於何時出場?他說,除非找到更好標的,否則不隨便動作。
產業隊長張捷稱林適中是「價值投資一級達人」。「他常參與公司法說,打電話給發言人,試著從經營者高度思考問題,還堅持標的一定要買得夠便宜,完全符合價值投資之父葛拉漢提到的投資3條件:經營者思維、安全邊際及獨立思考能力。『看對、押大、抱長』是他的投資簡單6字訣,但一般人學不了。」
林適中的好友林醫師形容,「他非常專注,反對分散,經常只持有一檔個股;有時出現兩檔平分秋色的好股,我建議他都買進,但他會使盡全力評估所有狀況,硬是分出高下後鍾情一檔。很少人能像他這樣,花特別多時間在考慮風險,只要看中的個股跌到好價格,他就會出清其他標的,全部押上。」
林適中重視基本面,「看對、押大、抱長」是他賺倍數的6字訣。好奇問他闖蕩股海36載,什麼事最難克服?「就是不看盤。」林適中堅定地回。「投資前10年,每天開盤我就目不轉睛直到收盤,像吸毒上癮一樣,期間還歷經資產3次回吐,等於砍掉重練。後來父親過世,我被迫1個月無法看盤,才自我沉澱檢討,決定改變投資習慣,重新出發。」
林適中從台股賭桌上捨不得離開,到深信「多一分研究,少一分風險」,成為價值投資派;不看盤後心更定,原來是他實現自我財富成就最大關鍵。
★《鏡週刊》關心您:珍惜生命拒絕毒品,健康無價不容毒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