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講堂】自組ETF與ETF大不同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ETF有明確的指數建構規則,與「自組ETF」憑感覺決定標的、進出場時間全然不同。
ETF有明確的指數建構規則,與「自組ETF」憑感覺決定標的、進出場時間全然不同。
近年不論在美國還是台灣,ETF成為投資顯學。部分主動投資人也追隨風潮,不過他們不是投資ETF,而是把自己選股組成的投資組合稱為「自組ETF」。但兩者間恐怕有不小差異。

自選股票無規則

首先,追蹤指數的ETF有明確的指數建構規則,譬如0050就是以台灣股市市值前50大的公司為目標。這些規則是由專業指數編製公司考量許多因素,包括指數的可追蹤性,加入與剔除成分股的條件是否會造成過高周轉率,候選股票的市值與成交量是否可以容納ETF的買賣等,然後進行設定。
但主動投資人自選的股票,是否有特定規則?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主動投資人可以在覺得漲多時獲利了結,或已跌到失去希望時賣出證券。沒有規則依循,往往就是憑感覺決定。也因此,自行選股、決定何時買賣叫主動投資,不是追蹤特定指數的ETF。

分散性差波動大

第二,分散性。譬如投資整體美國股市的指數化投資工具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VTI)持有3千8百多支股票。一個以自組ETF的方式去投資美股的投資人,會持有幾支股票?恐怕很難超過100,因為這遠超過一個投資人可以負擔的管理與研究能力。
分散性不夠,單一股票的漲跌,就會對投資組合的整體表現造成重大影響。舉例來說,自組ETF只持有10支股票,每支比重10%,那麼只要單一持股下跌50%,就會讓投資組合跌5%。可見自組ETF的分散性跟追蹤特定指數的ETF相比,有不小差距。

管理成本需考量

第三,管理成本。很多人自組ETF的一個重要理由是,可以免除基金跟ETF的內扣費用。以VTI來說,每年內扣總開銷是0.03%,每100萬元投資,1年成本是300元;若自組ETF就可以省下來了。
問題是,自組ETF一年要花幾個小時去研究股票、買賣證券、計算報酬率?2個小時還是200個小時?以目前最低時薪176元計算,假如自組ETF一年花超過2小時的時間,投資金額是100萬元,就等於是讓自己去做一個收入比最低時薪還要低的工作。
總結來說,自組ETF是主動選股、分散性較差、需花更多時間管理。投資人千萬不要以為將自身投資方式冠上「自組ETF」稱號,就可以取得等同ETF的特點與優勢。

綠角小檔案

財經作家,著有《綠角的基金八堂課》、《綠角教你前進美國券商》等書。自2006年起在「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記錄自己的投資心得與看法,是台灣低成本指數化投資的倡議者。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