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捷世樂單車休閒起家的永和店,身價非凡、80萬元級的COLNAGO環法冠軍限量款圓點登山王特仕車,立刻綁架了雙眼,而近百台各式品牌車款琳瑯滿目陳列眼前,更是讓人眼花撩亂。
【台灣名店】單車倒閉潮開店被笑傻 看衰的人現在全閉嘴 捷世樂單車休閒專訪

捷世樂單車休閒是台灣操作多品牌分店最多、年營業額逾2億元的專業自行車連鎖店,成功吸引JJ林俊傑、張震等一票明星前來組車,周杰倫也到店為孩子購車。
陳鈞垣在為人作嫁階段,曾創下3天銷售近200台小摺之王BIRDY的傳奇,讓他敢在單車店倒閉潮的年代創業開設捷世樂。他善於為用家解決騎車的痛點,又大膽引進各種車款,很快站穩腳跟,並突破「拓點不過三」的業界魔咒,現擁有6家直營店,不但粉碎了當初不看好他的流言蜚語,還搖身一變成為自行車界的一方之霸。

押現貨陳列 車款多元
捷世樂創辦人陳鈞垣說:「我們很敢囤新貨、把現車拿出來擺,客人來挑車時,很少會落空、失望而回。」他繼續補充:「但為了能多品牌多款式陳列給消費者選,提高售出率,光我這家永和店買斷的現貨就超過1千萬元,桃園、台中店由於兼具倉儲調貨功能,貨色更逾2千萬元。」算一算,6家直營店的現貨總值破8千多萬元,這絕非一般店家所能比擬。怪不得,一線單車品牌爭相搶著與其合作。
個性溫和,做生意卻霸氣的陳鈞垣,特別不喜歡被看衰,他斜指著隔一條馬路騎樓下、三五個正在聊天的街坊,即景生情地說:「剛來永和開店,鄰居習慣拉出椅子、端著碗,坐在亭仔跤(台語,騎樓)吃晚飯,他們看向我就是一副『這間店也撐不了多久』的眼神。」原來,這路段一整排店面總是不斷換租客,難怪當初連房東也直接喃喃碎嘴:「這可以做多久?這卡打車(台語,自行車)怎麼會有人要買?」事後證明,房東笑呵呵地收了他十幾年的房租。

其實,一開始陳鈞垣跟自行車一點淵源也沒有。年輕時很早就出社會,白天父母要他去楊梅的西點麵包店當學徒,晚上則到中壢念夜校汽修科,他回想:「15歲到20歲那5年,壓根不知道什麼是人生目標。日夜雙修,不過是自己懵懵懂懂,傻想說將來會有兩技之長。」結果,混高中文憑的汽修沒學好,西點麵包倒是出師了,他卻頑拒成為麵包師傅,全因每次做麵包,濕熱環境總讓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與單車結緣 逆勢創業
2002年,戶外休閒活動正興起,服完兵役的陳鈞垣便到姊姊、姊夫開設的「城市綠洲」幫忙,他很自豪地說:「登山、露營、戲水、單車用品我全都能賣,那時候就發現自己還滿能賣東西的。」就是在這時,陳鈞垣跟自行車結下了不解之緣。隔年,他銷售小摺之王BIRDY,得先到太平洋自行車學組裝、維修單車,從此對自行車產生濃厚興趣;「老實說,前期賣自行車賣得很辛苦,原因就出在消費者認為城市綠洲並非專業的單車店家。」陳鈞垣沒因此氣餒,他出清不擅長車型、專精導入摺疊車品牌,城市綠洲單車部門因「摺疊車專業戶」一炮而紅。
搭上台灣2008年自行車市場空前熱況,陳鈞垣興奮回憶道:「光靠摺疊車,單店銷售一年就達一億多元,幾乎每月都創造出千萬元業績。」只是隔年,風光一時的摺疊車迅速退燒,2010年更是雪崩下滑、關店潮撲至,在這個節骨眼,他卻作了一個無比大膽的決定—離開城市綠洲、自行創業。

他強調:「姊姊、姊夫待我很好,也溫言挽留。不過,那時我眼裡只有單車,至於其他休閒用品業務,已全然沒有多餘的心思旁顧。」未料,去職之事傳開後,流言蜚語紛紛,陳鈞垣對於過往雲煙不願多談,卻仍在意地說:「離開前後,所有人都看扁我,在背後講:『他不會成功啦,1年、2年後還不是得乖乖回來靠姊姊、姊夫。』」儘管當時對這些瞧不起他、說他靠裙帶關係的酸言酸話感到生氣,陳鈞垣也只能往肚裡吞。
握穩定客群 打破魔咒
「我永遠記得捷世樂起家永和店開幕那年,台灣有牌單車店、沒牌工作室,大概就收掉了500家。」之所以大膽貸款、逆勢砸下600萬元開設人生第一家單車店,陳鈞垣說他的思路很簡單:「城市綠洲因為休閒定位的關係,只賣摺疊車,導致想往上升級的消費者無公路車可買。加上高人指點我:『如果你可以掌握這8成騎摺疊車的人,還是大有可為!』更何況多年經驗、人脈累積,我有把握,這8成的人一旦進階公路車,一定會來找我服務。」

陳鈞垣接著分析:「單車倒閉潮主要是摺疊車潮水退了,反而留下一批真心熱愛自行車的騎士。」捷世樂的產品起初以摺疊車為主、二線公路車品牌為輔,「老店抵制,加上一線品牌商持觀望態度不給我們經銷。但我和創業夥伴陳政嘉本來就有固定客源,又有服務熱忱,開業半年後每月業績就有200多萬元、轉虧為盈。」一線品牌看到捷世樂有技術、業績也持續暴走,老店圍堵逐漸失效,義大利一流品牌PINARELLO、素有自行車界法拉利之稱的COLNAGO帶頭解禁,將旗下車款交由捷世樂販售;英倫潮牌摺疊車BROMPTON總代理也因摺疊車大環境變差,找上他們合作。
採多品牌販售的捷世樂,技術爐火已能純青掌握,自此站穩了精品單車店的地位,2013年起,陳鈞垣陸續催生出內湖店、桃園店、竹北店等6家直營店,打破了台灣自行車業界「非總公司開店不過3家」的魔咒,他解釋:「第一家店能成功,表示手邊有足夠的維修、銷售強將,分出第二家是OK的,但通常3家是一個極限,如果沒有培養出好的人才,硬開第3家很危險,服務會做不上來,很多同業都因為這樣虧損作收。」

專業化服務 客製部品
服務是陳鈞垣很在意的一環,「盡全力解決騎士騎車痛點,是捷世樂的強項。」侃侃而談中,剛好一位女熟客牽車進店,她嫌車子下彎把角度太趴,下坡時煞車不好控制。陳鈞垣調整好、試了車,再交由客人試車,這時她又提及:「左手煞車變速握把處有些歪。」只見陳鈞垣嫻熟地、以貌似國術推拿的手法迅速將之推正;甚至還主動提供一組他們新研發的輕量化輪組免費試用。

規模做大後,客製化部品也是捷世樂獨有的服務。陳鈞垣吐露:「一組好的進口輪組要十幾萬元以上。我們便和輪圈廠合力開發效果優異、又能減輕負擔的刀輪組。」另外,見到許多摺疊車沒有水壺架孔,他便與廠商協力設計出一個連手搖飲都能放的置杯袋。
針對形形色色騎乘者,陳鈞垣總會運用技術、巧思、手邊資源去解決騎士們的問題。難怪JJ林俊傑、張震一票明星會衝著捷世樂的名氣,到這兒組裝他們的風火輪公路車;而寵孩的周董周杰倫,也來此選購WOOM精品童車。

如今,已然勢大的捷世樂,布點雖沒城市綠洲多而廣,但論單點營業額,可不比城市綠洲差,陳鈞垣有感而發道:「當初看衰我,背地裡酸溜溜說我會失敗、回來投靠姊姊、姊夫的人,現在通通都閉上嘴了。」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