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專題】揪好友共度餘生 牙醫集資蓋屋打造退休窩會員專區財經理財牙醫師李偉文(左2)退休要呼朋引伴一起生活,揪好友在台南買地蓋屋、共居共老。文 馬婉珍攝影董孟航王漢順發布時間 2023.08.10 05:58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47 臺北時間獨居老人牙醫理財專題樹屋集資台南高齡旅館退休高齡化社會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注重機能 市區巷內蓋屋產權共有 限制股權轉讓打造樹屋 崇尚生態建築活用房產 蓋好先當旅館去年高齡(65歲以上)獨居者約有48萬戶,10年增幅逾百分之百,老人獨居問題頻傳,但也有人未雨綢繆終止悲歌。62歲的牙醫師李偉文,強調不管幾歲都要為退休做準備,他與好友在台南市區買地蓋房子共居,成立閉鎖型公司,產權共有,要讓退休生活呼朋引伴繼續熱鬧,實現「一生玩不夠」的座右銘。炎夏的台南,牙醫師李偉文夫妻偕夥伴陳建霖夫妻一行4人,帶我們漫步在台南蝸牛巷的街廓裡,他哼著愛歌:「我願好友都能常常相聚首,對著明月山川相問候…」這首月亮歌后李珮菁唱的《道別》,「歌詞正是我的人生寫照,我喜歡呼朋引伴做公益,比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更有意義。」李偉文笑說,就連退休,也已經計畫好要攜手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度愜意餘生。注重機能 市區巷內蓋屋而買塊地蓋房子、揪友共居,是他最嚮往的老後人生,「有句話說『千金買房,萬金買鄰』,能和好友當鄰居一起生活,這不是很幸福嗎?」但朋友住在一起會不會吵架或爭執?或因不同意見而鬧翻?「我們所謂的退休共老共住,不是像學生時代的室友一樣住在同一個屋簷下,而是彼此仍然擁有獨門獨戶的獨立空間,好朋友就住左鄰右舍、樓上樓下。」李偉文說,好鄰居比豪宅重要得多,可以主動選鄰居,為什麼要被動地碰運氣?10年前,李偉文偕夥伴在台南市蛋黃區巷內,合資買下百坪土地,今年底動工。邊說邊彎進巷裡,走過300年歷史的保西宮,李偉文此時指著眼前百坪空地、興奮地說,「盼了10年,今年底終於要動工了!我退休後就要在這裡與朋友共居共老。」環顧四周,基地面積不大、又面臨窄巷,市中心的土地難找,加上寸土寸金,想蓋個寬闊的退休宅其實並不容易,問他,何不考慮郊外的土地既大又價廉?李偉文直言,老人家就是要住熱鬧的地方啊!不要不切實際!「年輕人住郊外能舒壓,但年紀大了一定要有完善的生活機能,像此地中西區屬於台南蛋黃區,附近有成大醫院,蝸牛巷裡散步也比大馬路安全,台南還有濃厚的人情味,都非常適合退休養老。」李偉文分析。原本的80坪土地,以總價近1,600萬元、每坪約20萬元買下,卻因台南大地震而擱置多年,評估施工鄰損、土地完整性等因素,又決定買下緊鄰空地的50年獨棟老宅,土地持分20坪,「原空地被巷弄裡的建物都包圍住,施工不易,我們再花1,600萬元買下旁邊的老宅,如此一來,空地兩側都臨巷,基地方正、好規劃。」李偉文說明。拼湊出最後一塊拼圖,土地面積從80坪擴大至100坪,目前正為旁邊老宅申請危老重建,通過後即可拆除,百坪基地將呈現新面貌。產權共有 限制股權轉讓當然揪友共居,首先財務部分得好好精算,也要評估大家的預算。李偉文說,分攤購地成本、建造成本,初期加入的12位夥伴,平均每人出資500萬元,不料工料齊飆漲,「尤其是台積電南科設廠效應,帶動工資翻倍漲至每人每天6,000元;又為求基地完整,花錢買下旁邊的土地建物,成本一直增加,考量到不是每位夥伴的荷包都能負擔,所以在出資500萬元的基礎之下,再揪好友加入。」目前已召集23人。隨著共居人數日益龐大,討論事項採用「共識決」並不容易,於是李偉文成立閉鎖型公司「蝸居旅村」,這樣可產權共有,限制股權轉讓,如果夥伴給後代繼承直到百年之後,子孫隨意處分資產,這樣多混亂啊!」李偉文(左)成立閉鎖型公司,限制股權轉讓,讓產權一直握在有共識的夥伴手上。右為蝸居旅村董事長陳建霖。被大家推舉為董事長的陳建霖笑說,「我五十多歲,是夥伴中最年輕的,可以幫大家跑腿!」每個人500萬元資金入股,組織董監事,合夥經營事業,並在公司章程中載明,若有人要退出,必須召開股東大會,經過其他股東同意,且其他股東有優先承購權,「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的房子,一直握在有共識的夥伴手上。」陳建霖說。打造樹屋 崇尚生態建築30年前創辦荒野保護協會,身為榮譽理事長的李偉文說,「成立蝸居旅村的股東們,都在荒野共事十多年之久,有革命情感,我也提醒他們,這筆錢投下去,大概10年內拿不回來,必須是用不到的閒錢。」再加上夥伴都是在企業界厲害的人,包括上市公司的財務長、科技業共同創辦人、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等,「他們的思維嚴謹,對於公司治理比我還熟悉。」他說。台積電南科設廠效應,推升工料雙漲,營造成本負擔加重。李偉文的共居計畫,因此擴增好友加入。而蓋房子則秉持愛地球理念,李偉文說,「為何房屋30年就叫做老宅、必須拆掉?蓋房子其實很消耗資源、破壞環境,所以我們想打造一棟樹屋,讓房子順著枝椏伸展,又能節能減碳,彷彿在城市中種一座山。」他比喻,付錢買車、買手機就開始折價,但是在環境中種下一棵樹,卻是越老越值錢。「讓房子融入大自然,再加上住戶的人情味,正是我們倡議『天人共好』的生態建築。」李偉文要讓樹屋在城市中開花,重新反思建築對人類的意義,不再只是鋼筋水泥堆砌的空間。活用房產 蓋好先當旅館為此,他們找上主打自然建築的半畝塘公司規劃,樓層共7層樓,共有24間房間,扣掉1樓公共空間,每層樓有4戶,「1樓打通透空,給蝸牛巷的民眾歇腳乘涼;每間房間使用坪數約14坪,規劃1房1廳格局;樓梯種滿植栽,鼓勵大家多運動,從1樓爬到7樓,沿途都有不同風景,7樓登頂時,彷彿爬完一座小山。」他滔滔不絕地說。至於為何會選擇台南做為退休地?李偉文說,那是他與夥伴們組成的「蝸行」團隊,在走訪台灣各地後決定的。他讚嘆府城之美,「盡是古蹟、美食,天氣也很好,颱風從北部來、吹不到台南,從南部來、吹到台南就停了!」李偉文屬意自然建築的半畝塘公司蓋房子,「要在城市中種一座山。」他說。(翻攝半畝塘臉書)目前,蝸行夥伴大多60歲出頭、年紀尚輕,建物完工後,李偉文評估先委託旅館業經營7年再收回。這其實又是一項務實計畫。他笑說,確實經常碰到外界質疑,本來要共居,為什麼卻變成蓋旅館?說好的一起住呢?「這就是演變的過程啊!我們才60歲,又還沒老,大約75歲才跑不動,還有精力做公益、為社會貢獻十多年。3、5年後房子蓋好,不可能立即入住,所以房子要活用啊!」李偉文強調。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