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逼近7月中,1萬5千元過一個月的絕地求生挑戰即將進入下半場。深夜阿傑傳訊息回報當日支出明細,字裡行間透露出驕傲意味:晚餐在大賣場熟食區解決,一盒雞腿加上壽司,和女友共享,2人只要百元出頭。除了月初買了露營用的盤子外,阿傑幾乎沒有娛樂類別的開銷,把物欲壓到最低,預算全用在吃和交通,1萬5千元的預算還剩一半。
【時代現場】舌尖上的通膨

物價指數連續23個月年增率突破2%,上班族大嘆薪資成長跟不上物價,個人實質購買力下降。為了映照出物價對實質購買力的影響,7月初,5位居住雙北、家庭狀況各異的受訪者,挑戰在有限預算下維持基本生活。
根據衛福部公告,今年度每人每月平均最低生活費為1萬4,230元,而去年財政部訂定的基本生活所需費平均每月約為1萬6,333元,2組數字平均後的整數為1萬5千元,邀請5名受訪者以身為度,試驗一個月內將消費支出控制在1萬5千元內,到底可不可行?
漲價頻率增 由年縮為季
今年初因雞蛋供應波動及肉類飼養成本增加,催生出一波物價起伏。6月前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都突破2%的通貨膨脹警戒線;6月的CPI看似漲幅趨緩,但部分源自「去年6月是整年度中物價指數年增率最高的月分」。主計處綜合統計處物價統計科科長林雅雯解釋,去年6月的漲幅數字高,讓今年6月CPI的年增率漲幅看似縮小。直到7月CPI公布,較去年同期上漲1.88%,漲幅才終於落在通膨警戒線2%以內,稍稍脫離通膨壓力。
起落的數字投射到日常生活的吃穿用度,主計處指出,全台家戶平均每月開支8萬元,換算下來等於購買相同品質與數量的商品及服務時,平均支出較去年同月多了1,504元;其中外食費漲幅尤其凶猛,平均變貴360元。人力銀行統計,上班族每人每月外食費平均7,768元,上班族感嘆,100元的午餐便當已難尋。

在縮減開支上,和家人同住的上班族阿傑首先推遲了「必要但非立即性」的花費,「像車子輪胎該換,但還可以撐,這個月就先不換。」手機充電線也用膠帶綑綁續命多時,「原廠的線要1千多元啊!」
省下無立即性的支出,阿傑接著揮刀大砍外食費。連續5、6、7月,物價指數中外食的漲幅年增率都超過4%,升斗小民嘴裡嘗到的盡是物價高漲的實感。阿傑和女友有天到夜市吃點小東西,「一盤臭豆腐70元。」前幾個月來同一夜市,臭豆腐標價是65元,「以前漲價頻率以『年』為單位,如今幾乎一季漲一次價。」
外食費難降 自煮加減省
外食價格節節攀升,林雅雯解釋:「因為外食屬於『服務』,服務的價格有僵固性。店家要考量食材、人事成本等多項因素,導致外食費一旦上漲就很難降下來。」
阿傑在腦內盤算一番,將外食改為自煮,不但吃得好,還能一家都吃飽。十幾天下來,他養成自備便當的習慣,也戒掉辦公室下午茶團購,「一份雞排再加飲料,150元跑不掉。」
阿傑和女友都在內湖上班,2人有時下班繞到附近大賣場採買食材與日用品。他在心裡幫每樣食材標上底價,「像我買過竹筍2顆特價35元,超過這個價錢就不買。」
阿傑的女友則靠手作抵禦物價,酷暑時節她會買一大包油麵在家做涼麵。有天阿傑同事打算團購知名皮蛋辣椒醬,「一罐350克,要價200元。」阿傑有些心動,又因價格遲疑。後來女友買了6顆皮蛋,加上辣油、辣椒,做了還原度逼近8成的皮蛋辣椒醬,「一顆皮蛋價格不到20元。」馬上讓阿傑放下對辣醬的執念。
參加節制花費挑戰前,秀蓮剛報名為期8週的「增肌減脂」課程,每天需要吃到定額的營養素和蛋白質,一份健康便當要價約150元,「假設三餐都吃健康便當,或便利商店的雞胸肉、沙拉,一天就要吃掉500元。」容易飽足的澱粉比蛋白質便宜。「物價飛漲的時代,想要少澱粉、多蛋白質的健康生活,真的是階級問題。」秀蓮馬上打定主意,選擇自煮來省錢。

「以前沒記帳,花錢都憑感覺,看到垃圾桶一堆網拍包裝紙才覺得花太多。」看著記帳軟體餘額越來越少,秀蓮索性不買衣服,「平常一週洗一次衣服,老覺得運動內衣不夠穿,其實我有十幾件。現在2、3天洗一次,也覺得不太需要買運動服了。」意外養成了好習慣。
有天晚上9點多,秀蓮從健身房離開,順路走進超市採買食材,拿了一盒雞肉後轉去買牛奶。準備結帳時,看到店員站在冷藏櫃前幫肉品貼上8折特價標籤,「我站在旁邊等他貼完,再把我籃子裡的肉換成有貼特價貼紙的。」8折肉品大約便宜20元,「換算後跟傳統市場差不多了。」
她也去黃昏市場採買,「我最喜歡週日去,因為週一市場休息,週日攤販想要把貨都賣完,會便宜很多。」一路從市場頭巡到尾端,來回一陣,原本一隻160元的雞腿,已降價到130元,秀蓮兩眼發亮趨近攤位,一口氣買了好幾隻。傳統市場的青菜價位也比超市親民,「像地瓜葉,超市一包200克賣30元,傳統市場一台斤600克也是30元。娃娃菜一包40元,超市賣59元。」開始在意支出後,幾位受訪者的心算技能有了顯著的進步,須臾之間便能換算出單位分量的價格。
雞排成奢侈 回老家蹭飯
阿偉家裡有個還沒上小學的幼兒,暑期沒去安親班,由居家工作的阿偉顧著。教育娛樂花費漲幅是各物價指數細項中漲幅僅次外食的條目,過去3個月平均漲幅年增率都超過3%。「安親班一個月1萬元,(小孩)報名的話,我就不用參加這挑戰了,直接爆預算。」阿偉苦笑。

在家邊育兒邊工作,阿偉每週去市場採買一次食材自煮,平均一次花上1,500元到2,000元。「外食貴又容易踩雷。住家附近的雞腿便當,兒子沒出生前一份100元,5年後要130元。」而知名連鎖滷肉飯,「一顆滷鴨蛋就要20元。」他偶而帶孩子回老家看爺爺奶奶,順便蹭飯,「不但沒花到餐費,還帶了一堆食材回來,好幾天不用買菜。」訊息最後,阿偉附上連續3個開心笑臉的表情貼圖。
除了食材和孩子的花費,阿偉幾乎沒在自己身上花錢。因為腰痛,看了很久的熱感坐墊,還躺在網站購物車裡沒結帳,倒是孩子的積木玩具,一組近2,000元,阿偉沒多想就下了單。前陣子阿偉開始玩滑板,「趁現在還有骨本,摔得動,圓一下年輕時的夢。」但滑板周邊配件昂貴,漸漸也就少買了。唯一奢侈的花費,是每週一次妻子接手顧小孩時,阿偉獨自開車出門買個雞排,待在車上一邊聽podcast一邊慢慢享受難得的me time。
相較步入家庭的阿偉,乾庸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未婚上班族,有餘裕將更多花費放在個人喜好上。他是日本VTuber的死忠粉絲,飯錢花得極少,「這幾年跟著女友吃素,外面自助餐不夾肉,價格便宜很多。」其餘預算全投入VTuber周邊。

濃湯王子麵 苦撐度月底
有天乾庸回報當日支出,午餐成本30元,細問才知道,是「王子麵加沖泡式的濃湯」,他說自己也是試驗看看,「這組合好吃的話,以後可以當成月底菜單。」
仔細檢閱開支,會發覺每個人多少都有割捨不了的花費。做為老睡不醒的社畜,沒人戒得了咖啡,只能儘量壓低咖啡因的成本。阿傑趁超商推出咖啡優惠時一次買入十杯,喜滋滋地傳訊息:「平均一杯27.5元。自備環保杯再扣5元。」秀蓮則是買了咖啡機,每天自己煮一大壺。只有阿偉被工作折磨到胃潰瘍,已喝不了咖啡,正好省下這筆錢。
有限預算考驗消費者如何在物價、品質,甚至是友善環境等條件間拿捏平衡。單親爸爸阿達偶爾也自煮,他會在超市挑選價格稍貴的有機蔬菜、避開有食安疑慮廠牌供應的鮮奶,「不管折扣多便宜都不買。」還專挑動物友善的非格子籠雞蛋,肉類則選擇非進口、碳足跡少的品項,但豆漿這類蛋白質來源可就沒得選,國產黃豆量少價高,「小農豆漿的價格是其他牌子的2倍,買不起。」
冰櫃裡的豆漿既是民生物資裡其中一項分類,也是全球糧食供給鏈的縮影。目前國產雜糧自給率僅約6.2%,9成以上仰賴進口。去年進口雜糧漲價,超市豆漿也跟著悄悄漲了一波。今年初因應國際穀物進口價格波動,財政部推出進口黃豆、玉米和小麥免徵營業稅,小麥的關稅也由6.5%調降至免稅,企圖以調降稅率來抑制價格波動。

不過關稅手段只能應對短期價格變化,台灣仰賴進口,未來只會有更大隱憂。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指出,氣候變遷讓農產價格變動頻繁,「像今年因氣候因素,可可和咖啡收成不穩,凸顯出氣候異常對農產的影響。」美國太空總署(NASA)去年初也公布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對糧食生產造成的劇變,到了2030年,玉米產量預測將下降24%。
吳大任憂心,台灣的自然資源分配是依照市場邏輯進行,「半導體很賺錢,水和電都先供給這些產業。」排擠了農業等產業的資源供給,像今年上半年中南部缺水,嘉南平原1、2期稻作罕見全年停灌休耕。台灣高度依靠進口,但在面對糧食風險加劇的未來,還沒做好準備,「中國這幾年已大量提升糧食倉儲設備。而台灣除了稻米,其他雜糧的倉儲系統並不多。」今年5月,農委會才決議升格農業部後,將成立雜糧特作組,提升烘乾與倉儲量能。
時間換金錢 低薪族死局
7月走過一半,秀蓮每天過著家裡、公司、健身房三點一線的生活,沒有其他娛樂,錢都花在食物和貓狗飼料上,「竟然還花了7千多元。」她開始頻繁回老家翻翻母親的冰箱,拿走青菜、雞蛋和白蝦,零成本過完月底,「這挑戰應該改名叫『我愛我媽』。」
但她心知肚明這不是每個人都有的條件,「我住的是自家房子,不用付房租,還有時間自己備餐。若是租屋族,有沒有廚房都是問題。」秀蓮的女友7月底收到房東通知要調漲房租6千多元,協商無果後只能急尋租屋處,連颱風天都趕著去看房。一旦遇上這樣的變動,誰還顧得上煮飯。
能在有限預算下維持生活品質,最大隱藏成本是時間,工作兼顧育兒的阿偉,因為居家工作的彈性擴充了靈活運用時間的機會。但對低薪勞工而言,時間和收入卻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長期研究研究低薪勞工與工作貧窮的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系教授李建鴻指出,定義上收入落在平均薪資2/3左右的勞工屬於低薪勞工,換算後約是月收2萬8,000元,人數約130萬。過去低薪勞工為了增加收入,會選擇拉長工時賺取加班費,「但去年10月至今,出口訂單都在下滑,沒有訂單,勞工無法靠加班延長工時來增加收入。」7月勞動部統計無薪假人數突破一萬,其中出口產業占多數。少了加班,勞工只能選擇兼職來開源,投入大把時間來換取收入,自己育兒或煮食,幾乎是遙不可及的生活。
通膨成常態 抑鬱恐隨形
收支表透露出一項重要訊息:消費是選擇,但物價漲幅遠高於薪資成長幅度時,多數消費者逐漸沒有選擇。參與挑戰的一個月,每個受訪者幾乎都過著清教徒般寡淡的生活,只有阿傑和女友去看了場電影。
幾個受訪者異口同聲表明,這僅是為了挑戰而降低物欲,並非生活常態。對低薪勞工而言,卻是經常性處於支付完基本食衣住行後,再無餘裕進行社交休閒的狀態,「中長期下來,可能出現社會孤立的情形,對個人長遠生涯規劃也會受影響。」李建鴻警告。
醫學雜誌《世界精神病學》2018年即發布研究指出,通膨影響的不只是錢包胖瘦,還有精神症狀,當通膨成為常態,因壓力而生的抑鬱可能性也將隨之提高。生活成本不斷上升,將帶來更多經濟不確定性,去年全體受僱勞工「實質經常性薪資」年減0.15%,連續2年負成長,薪資不進反退、通膨吞噬薪水,痛苦指數節節升高,風暴就在不遠的將來。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