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高速公路,車轉駛入彰化福興鄉。沿南環路、經福寶橋,抗議焚化爐興建的白布條懸掛。6、70年代以來,抗爭景象反覆在台灣西部出現——風頭水尾、土地不利耕作,海線農業城鎮常淪為工業發展犧牲品。但二戰後美援大手伸入台灣,乳製品進入常民生活,福寶村因土地適宜畜牧,有了轉圜。
【時代現場】白色危機 紐乳風暴下的酪農生存戰

《台紐經濟合作協定》將於2025年實施免關稅,未來進口乳品享有市場價格優勢;台灣鮮乳卻因土地狹小、氣候條件、通路上架費高昂,而使酪農成本居高不下。零關稅後,恐掀起一場乳品價格戰。本土鮮乳究竟有沒有競爭力?我們是否需要乳品自給自足?零關稅風暴迫使酪農業面臨生存威脅,危機能否成為轉機?
養牛成本高 居世界之冠
豐樂牧場主人黃常禎,在農業扶植工業背景下離鄉至工廠上班;1990年,台商西進、工廠外移,「剛好堂哥養牛,覺得養牛穩定,村裡有人想離酪,我就接起來。」政府自1970年開始推廣酪農業,設立十多處乳牛專業生產區,隨時代遞嬗,彰化福寶、雲林崙背、台南柳營與屏東萬丹為目前主要專區,福寶規模最大,目前全台生乳產量約46萬噸,福寶提供乳量約占全台1/8。
由工轉農,黃常禎從頭學起。問他回憶困難,只是憨笑:「其實養動物就像顧小孩,每天跟牠在一起就會懂得習性;我們不會處理,就請獸醫處理。仔細照顧,小心差池,很快就掌握。」走進豐樂牧場倉庫,有諸多進口草料;餵食時間一到,自動投料機器人便根據飼料比例分裝與餵食;高溫夏日,畜舍通風,雖有牛隻及其排泄物的味道,相較傳統牧場,已堪比日本牧場的乾淨程度;因應勞動力下降,黃常禎引入自動擠乳器,24小時運作,乳牛脹奶難受,會自動排隊擠奶。豐樂牧場起步時只有39頭牛,目前成長至1,700多頭,是全台前三大牧場之一。問是否預計讓兒子接班?黃常禎卻說:「我想還是不要害他。」

養牛須先買牛。酪牛一頭要價約10萬元,養至能泌乳需耗時約3年;依政府規定,一公頃約養200頭牛,目前一公頃土地約3,000萬元,平均下來每頭牛土地成本就要15萬元;畜舍、散熱與自動化等設備,平均下來每頭牛也需十來萬元;每頭牛每天約需500元的草料、一天100元勞力照顧工資,計算下來,飼養200頭牛就得耗資上億元固定成本。這些花費加上通路上架費,使台灣養牛成本高居世界之冠。
「然而,這不代表台灣酪農業沒有競爭力。」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理事長祕書長方清泉說,因腹地小、運輸便利,放眼全球,僅台灣能在1天內就提供消費者喝到從產地到餐桌的鮮乳,「就算日本,最快也要2天。」加上乳品為國健署建議的六大類食物之一,又受政府扶植,穩健成長的酪農並不少。
2002年,台灣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開放農產品傾銷。擔憂衝擊,政府提出離酪政策,上千戶酪農約一半棄農。加入WTO前,台灣每年進口超過40萬噸奶粉、生乳每年約生產30萬噸,後緩步下跌至20多萬公噸。因當時生乳進口量僅約2萬多公噸,加上貿易興盛、購買力提升,民眾對乳製品需求提高,酪農業遭遇的動盪3年後逐漸回穩;2008年,中國爆發三聚氫胺風暴,進口奶粉暴跌、民眾因食安考量對生乳需求攀升,酪農業迎來新轉機。
只是2013年,台灣又與紐西蘭簽署《台紐經濟合作協定》。紐西蘭承諾協定生效後所有農產品關稅降為零;台灣排除稻米,針對鹿茸與液態乳實施關稅配額,但逐年降低比例。其中,液態乳配額量自協定生效為5,500公噸,每隔3年增加1,500公噸,第9年起為1萬公噸、配額外關稅為每公斤14元,第12年即2025年,將取消配額、全面零關稅。
遇烏俄戰爭 牧草價狂飆
當時評估,台紐協定主要衝擊畜牧業,加上三聚氫胺風暴後,生乳供不應求,並未針對酪農提出離酪措施,「政府甚至鼓勵酪農多進口牛。」方清泉說,協定簽署後至2020年左右,乳業呈穩定成長與獲利趨勢。「COVID-19疫情期間,由於貨運受阻,加上牛奶是緊密包裝的產品,牛奶不但沒有滯銷,反而消費量更加攀升。」
黃常禎未在WTO風波時離酪,「已經投入,想把事情做好,加入WTO後大量缺工,就導入自動化跟機械化,取代人力不足,希望達到經濟規模。」各種設備都是千萬元起跳,投入全數身家的他沒有料到,疫情過後,台灣飼牛的內部不利因子與外界貿易壓迫交織的低谷會同時來襲,他已無法抽身。
2022年,全球疫情趨緩,卻遇烏俄戰爭,酪農首先面臨黃豆、玉米、小麥與牧草價格狂飆衝擊。農委會針對豬雞大量使用的黃小玉有稅額減免,但牧草沒有;此外,40呎貨櫃運費從每個1,000美元飆漲至10,000美元,導致酪農經營成本暴增。嚴重通膨間接影響民眾購買力,部分乳品廠開始停止收購本土酪農生乳,通路也傾向銷售進口液態乳。

酪農以向來標榜支持本土的義美為例,疫情期間,好市多進口的科克蘭牛乳缺貨,義美大量將生乳送至好市多銷售,有時連門市都缺貨;2022年後船運順利,科克蘭牛乳恢復供貨,「就說量太多、不收,甚至說送去的奶酸掉、要我們倒掉。」酪農希望將牛奶送驗,義美公司卻拒絕第三方檢查。後來乳業協會介入,將牛奶送驗,「根本沒有牛奶酸掉這回事。」
酸奶事件凸顯台灣酪農與乳品廠契約欠缺監督的弊端,使酪農必須獨力面對市場變動挑戰。屏東里港有酪農戶遭拒收,只好自創生乳品牌,再透過降價銷售解決燃眉之急。只是,這樣的因應方式,變相加劇台紐協定的殺傷力。
冷藏液態乳 效期差異大
走進超市,冰櫃的牛奶品項琳琅滿目,細看保存期限,差異甚大:本土成分無調整鮮乳保存約1至2週,國外進口牛乳,動輒1個月起跳。方清泉解釋,日韓牛乳到台灣最快要15至18天,紐澳需20天,美西30天,歐洲則得超過50天。「所以這些號稱『鮮乳』的國外液態乳,其實已是保久乳型態。」
鮮乳與保久乳的主要差異在於殺菌方式,二者風味不同,營養稍有落差,「可是台灣乳品法規對液態奶名詞定義太陳舊,保久乳跟鮮奶的分類不是用保存期限,而是用保存方式區分,凡能冷藏的就叫鮮奶。」台灣農酪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龔建嘉指出,主力發展乳業的國家受各種貿易協定影響產銷,加上競爭出口,政府多半有保障長效期牛乳的補貼系統緩衝銷量,「但台灣欠缺政策支持,生乳使用方式幾乎都是『鮮奶』。」

據統計,台灣生乳自給率約3成,其他7成為奶粉跟長效期的液態奶;近10年手搖飲發展蓬勃,生乳市場約6成為零售、4成為業務通路,「換言之,液態奶是台灣販售主力,而台紐協定開放液態奶,直接重疊台灣主力產品。」龔建嘉分析,目前市面供業務通路使用的各品牌鮮乳報價級距接近,只要有明確價差,就會影響廠商原料更換意願。「國外進口乳取消關稅有成本優勢,加上產品名稱在目前法規標準又無法區辨,價差每公升若低於本土乳品10元以上,業務通路至少會有3至4成被取代。」
通路高壟斷 上架費可觀
台灣目前每年約消費51萬噸液態乳,其中本土生產鮮奶約46.3萬公噸,進口奶包括美國與紐西蘭則占1成。不同於酪農的擔憂,農業部畜牧處家畜生產科長李宜謙認為:「目前市場消費9成都是國產奶,實際問題核心應該在於市場已飽和。目前紐西蘭進口產品以奶粉與乳酪製品為主,酪農恐怕過於放大零關稅的衝擊。」
雙方看法不一,固然牽涉對市場的觀察判斷不同,最為關鍵的,其實是通路權力過大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2023年8月2日,立委洪申翰偕同酪農召開記者會,會中桃園市養牛協會理事長許成寶細數,一罐鮮奶除酪農生產成本外,還有乳品廠加工包裝成本及後端通路上架費,「其中,後端通路上架費幾乎高至5成。」
「短效期的商品,通路很重要。但目前通路高度壟斷。」龔建嘉說,零售通路在台灣屬高度集中產業,統一、味全、光泉、義美四大乳品廠收購全台約8成乳品;全聯、全家、家樂福、7-ELEVEn占通路銷售量8成,且乳品廠與通路商有重疊。如統一瑞穗是最大生乳收購單位,契作3成酪農戶,也是最大通路,酪農戶曾協商推廣本土鮮奶,但7-ELEVEn始終只肯上架瑞穗。

2014年食安風暴後,科克蘭是進口乳主力產品,短時間內就攻占好市多販售鮮乳的8成;疫情間受航運影響,降至總乳品銷售6成,但在仍有關稅且單一通路的狀態下,換算下來仍占全台鮮乳銷售約2成。相較國外通路普遍抽3成利潤,台灣鮮奶因通路必須拉高售價,當台紐協定零關稅落實後,握有高度宰制權力的通路恐依利潤決定力推哪些產品,保守評估,全聯跟7-ELEVEn二大通路若進口鮮乳產品超過3成,約有12%的本土鮮乳會被取代。
李宜謙坦言:「過去我們的確比較尊重乳品廠跟通路商定價。」但因台紐協定爭議發酵,農業部已預計找經濟部、衛福部與通路業者討論,希望評估出相對合理的上架費;過去乳品有保量保價的收購模式,但未有如稻米具有公糧體系運作作為調節收購的機制,農業部也規劃協調乳品廠跟酪農戶訂定更安穩的契約,穩定收購基礎乳價。
「我們希望整體牛乳生產量維持在43萬公噸,避免產銷失衡。」李宜謙補充,農業部一直在拓展本土牛乳的消費通路跟族群,比方跟教育部合作,針對偏鄉學童定期提供免費保久乳;銀髮族因骨質疏鬆、肌肉流失,也需要牛乳補充鈣質,未來也會擴大辦理提供免費牛奶。
土地臨飽和 牧場多超養
只是農業部的回應仍無法讓酪農放心——長年以來,乳協為酪農爭取調漲收購價未果,直到後疫情時代貨運飆漲,經過半年協商,農業部才拍板凍漲11年的生乳收購價上調2元,「但乳品廠很不滿。」方清泉透露,去年底生乳價格評議委員會原要再開會,但5名業界乳廠代表全拒絕與會。
此外,生乳收購價雖然調漲2元,但末端通路鮮乳價也隨之調漲4%~9%,酪農仍須面對消費者對價格的批評。生乳收購分冬、夏、暖3季,目前上調後的乳價僅夏季能勉強打平,若飼料沒有回跌,酪農仍會虧本。日前行政院長陳建仁承諾,要維持9成國產乳自給率,「那就是現階段的46萬公噸。但農業部又說,未來國產奶要以43萬公噸為基準,這之間的落差,正是酪農危機感的來源。」方清泉說。

農業部預計以開發加工副產品如牛奶火鍋湯底,讓本土鮮乳消費量從46萬公噸降低至43萬公噸。但酪農並不樂觀,認為有些酪農戶仍可能離酪,「過往酪農面臨的超養問題,便可能成為架在他們脖子上的刀。」洪申翰走訪酪農戶後發現,4大酪農專區並非依照環境涵容量或生產目標做規劃,而是在政策鼓勵下、既有產業聚落成形後的背景下劃定,隨著乳品需求量增加,飼養頭數也會增加;依法規,每頭乳牛需有25平方公尺活動空間,近年因土地稀缺及廢棄物處理等鄰避效應,「地方政府較少發放舊牧場擴改建或新牧場登記證,幾乎9成牧場面臨超養問題。」
「是否真的有9成,是我們的預估,因為消費需求增加明顯,但地方政府約有5%或1成的容養彈性空間。」李宜謙說,土地夠大,農業部會積極輔導辦理登記變更,若登記土地飽和,則透過登記頭數進行調整。「肉牛、乳牛所需空間不同。最後如果真的不夠,才希望農戶逐步淘汰產乳量較差的牛隻,對成本降低也有幫助。」
酪農拚轉型 建沼氣發電
只是農業部的直觀對應現實卻很艱困。「因為地方政府認定標準不一。」有酪農戶在不同縣市養牛,2個縣市對於容養頭數標準不同,「這就造成農戶會被迫淘汰。」龔建嘉說,淘汰的牛隻多以肉牛價格計算,一頭約5萬元,相對乳牛原先價格就已損失一半。「政府應提出明確離酪政策,讓無法繼續的酪農可以軟著陸。」
龔建嘉曾至荷蘭參訪,當地平均飼養規模約是80到100頭牛隻,台灣是200頭上下,「但這樣的經濟規模其實不太夠。」因土地昂貴、牧草大量進口,加上自動化設備的投資,「台灣應逐步朝向農企業發展才會比較穩健。上位者應趁這次衝擊,正視產業轉型需要的各種條件。」

「這次衝擊,從產業發展來看有好有壞。酪農只有500多戶,從戶數來看,看似規模不大,可是小也有好處,集結成新的轉型意志,可以有比較前瞻的發展。」洪申翰近日與酪農懇談,發現酪農戶對永續發展有新的想像,比方黃常禎集結周圍農戶投資沼氣發電,希望發電量可以躉售給台電增加營收,同時也降低畜牧業被詬病的廢水汙染,分離出的沼液更可作為牧草肥料。「如果酪農專區臨近幾公里可劃設牧草專區,就能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
「針對4大酪農專區,我們願意跟地方政府談,用類似產業園區跟科學園區的概念,集中後做共同的汙染防治設備,牧場登記跟飼養頭數也可做適度調整。」李宜謙說,農業部與酪農的理念並不衝突、也有機會落實,「但涉及土地變更許可,需要地方政府有意願。」
燙手山芋,被拋至地方政府手中,土地固然是根本癥結,但紐乳風暴核心仍在於農業部對酪農業的整體想像與規劃。疫情期間的貨運封鎖,凸顯本土自給率的重要性,以色列跟日本更將乳業列為戰備物資,市場自由競爭壓力不會休止,危機會不會變成轉機,酪農戶還在等待答案。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