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家開講】他首創農電共生 被告挨罵當拯救地球 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晉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林邊水面型太陽能案場是寶晶案場中困難度最高的,蔡佳晉還得搭小船巡視。
林邊水面型太陽能案場是寶晶案場中困難度最高的,蔡佳晉還得搭小船巡視。
台灣喊出2050年淨零碳排,綠電業也進入蓬勃發展期,寶晶董事長蔡佳晉原是國際票券總經理,捨棄在舒適圈安穩賺錢,5年前攜手寶佳機構創寶晶能源,首創300MW大規模地面型太陽能光電案場。
他租水淹2米的嚴重地層下陷地種電,整合上百位地主,彷彿里長伯幫忙通水溝、修路,租國有地鋪電線還被告,他只能鼓勵自己,要拯救地球,必先打怪。
為證明農電可以共生,他也創下台灣營農型光電案例,種電得瓜,他說綠電毫無疑問是正道,他願披荊傳教。
屏東縣林邊鄉的陽光炙烈,多曬幾分鐘就易中暑,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晉為澄清最近因選舉掀起的綠電口水戰,親自南下帶記者導覽寶晶案場中難度最高、也是台灣首座的林邊水面型太陽能案場。放眼望去,30公頃土地如一片汪洋,皆為水淹2米的地層下陷區,30年來無法耕作,寶晶花3年多租地整合,將23公頃發展為發電量18MW(百萬瓦)的水上電廠,過程讓蔡佳晉苦喊,「目屎都快流出來。」
近2年環保團體高喊「光電滅農」的口號,加上選舉將綠電染上政治色彩,平時不看政論節目的蔡佳晉也不得不關注了,「打開電視,夭壽,大家打綠電打很爽,最後吃虧的是自己,綠電做越慢,只會越貴,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傷害更大。」被業界稱為「光電傳教士」的他充滿鬥志,歡迎不服來辯,針對爭議一一回覆。

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晉小檔案

  • 出生:1964年(59歲)
  • 家庭:已婚,育有2女
  • 學歷:逢甲大學財稅學系、政大經營管理碩士
  • 經歷:東陽五金生產管理、美商羅盛豐期貨資訊專員、三陽證劵債券部經理、大中票劵副總經理、國際票券總經理
  • 休閒:跑步、閱讀、阿斯坦加瑜伽
  • 經營心法:每天學習,複利法則
  • 座右銘:把自己能力發揮到最大
寶晶首創台灣營農型光電案例,成功在太陽能板下種植大黃瓜與南瓜。(寶晶提供)

金融轉行 跨入綠電

有人疑慮種電導致缺糧,他舉2050年台灣人口數將衰退17%的數據反駁,「光電占土地面積最多只有農地的6%,且都是低地力與不利耕作區,人口變少,糧食自給率一定往上走,怎麼會不足。」光電被質疑危害環境,他更生氣,立刻開車到另一處淹水問題較輕的案場,領著眾人踩爛泥入內,指著太陽能板底下雜草證明,「這個畫面就破除人家說光電板下不長草,我們不用農藥或除草劑,讓土地修養20年恢復地力,和生態共存,要不是上週大雨,很多白鷺鷥都在光電板上排泄耶。」
無論辦公室或案場,蔡佳晉總穿球鞋,走路和說話的速度都快得讓人跟不太上,約採訪時間,補充重點,他親自致電,不透過祕書,更令人佩服的是他不斷電的體力,受訪整天幾乎滴水未進,到最後一刻依然興致高昂,從太陽能聊到近日最紅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
蔡佳晉(中)攜手佳龍科技建置儲能示範案場,採用全球大型電網儲能龍頭Fluence的儲能系統,容量達6MW。
年近60歲的他大半生在金融業工作,多從事債券、授信等業務,辭去國際票券總經理職務後,拒絕許多銀行、企業的工作邀請,2018年職涯大轉彎,跨入綠電領域。他解釋轉行原因,「我在國票最後3年,發覺再生能源是全世界趨勢,企業越來越需要綠電,又對後代子孫好。」他讓國票成為第一家承做太陽能電站授信業務的票券公司,營收連年成長至少10%以上。
5年前,他向熟識的寶佳機構副董事長林家宏提出創業想法,對方大力支持,入股近5成,蔡佳晉投入1成,還找來國泰永續基金與遠雄人壽投資,創立寶晶能源,提供創能、儲能與售電的一站式再生能源服務,2億元資本額經3年已增資到29億元,發展快速,他坦言:「金融業出身的人跟銀行溝通語言很通,籌措資金對我不是太大問題。」目前寶晶已開發屏東縣林邊、枋寮、東港,設置300MW的地面型太陽能電廠,今年預計完成180MW併網量(將電能輸入台電電網),估計年營收為10.8億元。

積極衝鋒 農民作梗

蔡佳晉(左)台語流利,能耐心解答地主們對種電的疑問。
2018年太陽能板仍停留在架設屋頂的樣態,蔡佳晉觀察,「屋頂型已很飽和,漏水、違建都不能做,當時地面型多數是小二甲(2公頃規模以下免電業籌設許可),都是小型案子,做大規模地面型,我們算起步的先鋒之一。」
蔡佳晉喜歡衝第一,是言出必做的行動派,兒時生活養成他的積極個性。他出生在嘉義農村,家中做筍乾加工,「筍乾曬外面,下雨就三更半夜也要趕出來收,常常睡在工廠,國中開始幫忙父母搬筍乾載到高雄、台南賣。」外向的他人緣極好,常被選為班長,升高三時學業壓力最大,他卻辦畢業旅行帶全班到墾丁玩,被校長點名指責,他咧嘴大笑,「我就是雞婆啦。」
蔡佳晉(右)大半生都待在金融業,但不愛應酬,再忙都留時間陪伴太太(左)。(蔡佳晉提供)
但雞婆特質,反倒幫他在綠電事業加分。他沒想到,向地主租地種綠電,竟然要身兼里長伯,他催眠自己:「每天起床,第一句告訴自己的話,就是我要去拯救地球。你想想,下雨天一大早就有人說水溝堵住,叫我們去清,或哪邊一個窟窿要幫忙補,颱風也要準備抽水機借鄉公所,我們是萬應公耶。」
由於開發線路需挖地埋線,寶晶循正規租借,某次租一塊國有地,施工前被附近農民雇怪手挖溝放水阻礙,寶晶協理顏銘志無奈地說:「他們認為我們有黑箱作業才租得到,但他們根本沒去租,工期延半年,蔡董還親自去溝通,他們也聽不進去,最後只好報警。」蔡佳晉嘆氣,「為了路權,我們被告2、3次都不起訴,其實我們跟地主從來沒糾紛,告的都是沒有契約關係的旁人。」

被汙名化 地主聲援

開發100MW發電量的光電站,需整合至少400名地主,蔡佳晉把整合農地當都更,直言比都市都更困難太多,但因寶晶有一半建商血統,他直接與當地做不動產開發的「城市發展綠能公司」合作,加快速度。遇到大家都搖頭、水淹2米的30公頃泡水地,只有他敢嘗試,「我帶德國專家去看,他直接回:『I have no idea.』我很少失眠,為了這塊地,一週睡不好,後來想想大型光電站沒什麼人做,我做不成,誰做得成。」
他帶記者搭維運小船實地察看,水面下需先清淤泥,放入水泥沉塊,固定浮島,才能架設太陽能板在水面上,「因為水太淺,打樁船浮不起來,用怪手又會沉下去,只能找做過離岸風電和碼頭的海事工程公司來做,我們整地還整到眼鏡蛇和鱷魚跑出來。」
寶晶在不利耕作的地層下陷區首創大規模地面型太陽能光電案場,今年預計完成180MW併網量。(寶晶提供)
儘管建置過程困難,但蔡佳晉知道自己正在做對的事,「那些荒地不做光電,可以做什麼?」不甘光電被汙名化,他請來幾位地主現身說法,在水面型案場擁有3甲地的鄭德清,坦言該地荒廢30多年沒收入,現在1個月可以收10萬元租金,以前也有其他能源公司接洽過,但都沒做起來。」
蔡佳晉以流利台語耐心解答地主疑慮,有人提問自己的地臨大路又沒嚴重淹水,是否可以提高租金?他理性回覆,「合約都是公版,經過公證簽約,1分地1年租金固定是4萬元,租期20年,何況你那邊公告地值比較高,變更為特定目的事業用地,我們還要繳交政府公告地值50%的回饋金,20年後繼續做農地或是變更別的用地都可以,對你來說是好處。」

農電共生 不怕挑戰

寶晶自建的升壓站是民間業者第一個採用氣體絕緣開關設備,靜音、好維護,目前只有台電工程會使用。
目前台灣唯有不利耕作區被允許種電,農、電是否能共生也一直是爭議話題,蔡佳晉曾多次到日本參觀營農型案場(可供農業經營的太陽光電設施),2021年標下台糖位於嘉義大林、土質較硬的閒置土地,栽種大黃瓜與南瓜,首創台灣營農型光電案例,建置1.1MW光電容量,他笑稱是:「種電得瓜,這叫太陽瓜。」但也因作物耕種需限制遮蔽率,1公頃能鋪設的太陽能板是一般的一半,支架必須架更高,成本也高。
今年5月,寶晶與上市茶廠「農林」簽約,將在屏東老埤農場建置太陽能發電設施,蔡佳晉拿出厚厚企劃書,興奮地說著將結合觀光、農業和綠能,蓋一座全綠電的四星級飯店,一旁祕書低聲提醒,在這個敏感時刻是否不該曝光太多,蔡佳晉反而大方:「我們不會只做光電,要做地方創生,增加農村就業機會,我不怕人家挑戰。」在拯救地球的道路上,他要抬頭挺胸,理直氣壯。

後記:興趣就是折磨自己

蔡佳晉最近學開帆船,熱愛帆船的挑戰與不可控。(蔡佳晉提供)
蔡佳晉喜歡具挑戰的工作,連運動都是。他每天跑步5千公尺,連瑜伽都是做高難度的阿斯坦加瑜伽,最近則學開帆船,他開玩笑:「年紀到了,都想找事情折磨自己。」他學開45呎大船,初學就從高雄興達港開到台南安平港,「這運動很刺激,因為風不受控,又環保。」同仁問他為何不搭遊艇,他直白地回覆:「遊艇比炫富的,不好玩,帆船才刺激。」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