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派鴻海大將赴法找雷諾 劉揚偉阻本田、日產合併內幕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為擴大電動車出海口,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圖)派出日籍大將關潤,與日產、經產省、金融圈接觸,希望入主日產汽車。(鴻海提供)
為擴大電動車出海口,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圖)派出日籍大將關潤,與日產、經產省、金融圈接觸,希望入主日產汽車。(鴻海提供)
上週三(18日)日本車業二哥本田與三哥日產傳出洽談合併的重磅消息,日本媒體隨即爆料,促成雙強合併的關鍵竟是鴻海。本刊調查,鴻海董座劉揚偉圖謀收購日產,來擴大電動車出海口,未料打草驚蛇,反而加速2大日廠合併。劉揚偉不死心,派日籍策略長關潤赴法密會日產最大股東雷諾汽車,企圖從中攔胡,吃下雷諾手中35%股權入主日產,但日本政府態度恐讓劉揚偉如意算盤落空。
一場日本汽車業的合併大戲,讓全球電子代工龍頭鴻海,意外成為全球汽車業的焦點。上週三(18日),全球汽車業傳出重磅消息,日本汽車銷量排名第二的本田汽車(Honda)正與陷財務營運黑洞的日產(Nissan)洽談合併細節,本週一(23日)日產、本田宣布明年6月完成合併談判,並成立控股公司。上週,日媒《鑽石週刊》爆料,促成日本車業雙強加速合併的關鍵,就是台灣鴻海集團試圖收購日產汽車。
20241223fin001 (12)_2024-12-23.jpg
日產、本田社長週一聯袂召開記者會,針對合併案做出說明。(達志影像)
20241223fin001 (10)_2024-12-23.jpg

日籍老將 建議搶日產

本刊調查,布局電動車多年的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眼見日產營運與財務陷入困境急需外援。今年初就悄悄出手,派出曾任日產副營運長、負責鴻海電動車發展的日籍策略長關潤(Jun Seki)向日產遞案,並對日本經產省(等同我國的經濟部),及日產最大往來銀行瑞穗銀行溝通,希望給鴻海一個入股的機會。「未料,鴻海的動作立刻引發日本汽車業緊繃,刺激原與日產談判的本田,加速合併進度。」資深車業人士對本刊說。
20241223fin001 (2)_2024-12-23.jpg
劉揚偉(右)找來前日產副營運長關潤(左),擔任鴻海電動車事業策略長,入主日產事宜也交給他全權負責。
本田高層不僅警告日產,若和鴻海合作,雙方合作就會化為烏有。同時,本田也暗示,如果鴻海對日產下手,本田將成為拯救日產,防止被鴻海併購的白衣騎士(white knight)。雙方本週進行協商,週一日產擁有持股的三菱汽車也簽署合作備忘錄,明年第一季決定是否加入合併,一旦三菱也加入,新公司將成為全球車業三哥,僅次於日本豐田與德國福斯集團,以此拉高鴻海入主難度。
就在本田喊當白衣騎士,抵禦鴻海新聞鬧得沸沸揚揚之際,也傳出劉揚偉派大將關潤,遠赴法國密會日產最大股東雷諾汽車,尋求翻盤機會。「Seki桑(關潤)確實在法國與雷諾執行長Luca de Meo洽談,希望拿下雷諾手中持有35%關鍵股權。」知情人士對本刊說。
20241223fin001 (4)_2024-12-23.jpg
關潤日前飛往法國密會日產最大股東—雷諾汽車執行長Luca de Meo(圖)。(翻攝維基百科SEAT Comms)
根據了解,關潤這位日籍老將,不僅擁有汽車業37年經驗,光在日產就待了33年,一度擔任雷諾、日產、三菱汽車聯盟的副營運長,與日產、雷諾內部都有交情,後來跳槽到日本電產(Nidec)擔任社長,2023年被劉揚偉挖角來鴻海協助電動車事業,「Seki桑在歐日美都待過,汽車產業人脈深厚,就是他建議出手搶親日產,劉董也充分授權Seki桑處理。」該人士說。

找出海口 幫承諾解套

各界好奇,從接手董座就積極發展電動車新事業的劉揚偉一直強調,鴻海「不做品牌、只做代工」,以CDMS(委託設計與製造服務)商業模式,替所有的車廠服務的他,為何會冒著得罪品牌客戶的風險,直接出手入主日產?
「Young(劉揚偉)現在最需要的,就是電動車的出海口。」一位汽車業高層點出關鍵。「就算鴻海與裕隆集團合資的鴻華先進打造了首台電動車n7(鴻海代號為Model C),今年在台灣可以賣上萬台,但跟日產1年可以賣3、400萬台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該高層進一步分析。
20241223fin001 (13)_2024-12-23.jpg
裕隆自主品牌納智捷銷售的n7,是鴻海目前唯一的市售乘用電動車。圖為裕隆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裕隆提供)
尤其2年前,劉揚偉喊出2025年要搶下全球電動車市場5%的市占率,電動車相關零配件營收將衝上兆元的目標,以現在鴻海的合作對象,除了納智捷外,包括Lordstown、Fisker、Indigo等新創車商都陸續出狀況,在傳統車廠方面,雖已洽談多家業者,也只聞樓梯響,仍無實績。
「就像老郭(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吃下日本夏普,幫面板找出海口;如果劉揚偉能拿下日產,這個排名全球前十大車商當出海口,就能幫自己喊下的承諾解套。」業內人士分析。
20241223fin001 (5)_2024-12-23.jpg
劉揚偉率鴻海拚電動車5年多,已開發8款車型,一旦入主日產就能成為即戰力。
畢竟,日產擁有品牌與全球經銷通路,一年有300多萬台銷量,是過去鴻海入股新創車廠沒有的利基。「更何況,日產擁有的油電車技術,也是劉揚偉相當覬覦。」資深車業人士直言:「全球電動車銷售趨緩,反而對油電車需求大增,若能取得油電車技術,對於擴張其他代工訂單絕對有幫助。」

難度極高 有官方壓力

入主日產,除了掌握可靠的出海口外,更重要的是,過去劉揚偉推動的MIH電動車聯盟,長期欠缺國際汽車母廠支持,如果能讓日產加入,等於讓台灣相關產業都有機會切入全球汽車供應鏈。「一旦吃下日產,對遲遲無法替成員產生效益的MIH聯盟來說,絕對是劑強心針。」一位MIH聯盟成員不諱言說。
「今年以來,深陷營運黑洞的日產股價暴跌四成,市值僅剩百億美元,對目前市值760億美元,手中現金滿滿的鴻海,要拿下並非難事。」業內人士說。一位鴻海內部人士也直言,日產現階段不僅缺錢,更缺的是能立刻銷售的電動車種,鴻海與鴻華目前手中開發的車款,都可以變成日產的「即戰力」,「相對本田的主力還是燃油車,日產與鴻海反而是最佳組合,與鴻海合作,會讓日產在日本,甚至歐美市場有更大的成長空間。」
20241223fin001 (1)_2024-12-23.jpg
日產汽車是日本第3大車廠,去年東京車展秀出最新概念車。(曹以斌攝)
劉揚偉算盤打得精,要實現卻不容易,「講實話,鴻海吃日產的挑戰非常大。」資深汽車業者不看好地說。
首先,汽車業在日本與其他產業的地位不同。「汽車業占日本GDP比重遠遠高於鴻海買下的夏普,更何況,日本在全球汽車業一直遙遙領先,要接受鴻海拿下日產,從官方到汽車業,面子上絕對過不去。」車業人士直言。
20241223fin001 (8)_2024-12-23.jpg
劉揚偉推動MIH電動車聯盟,希望帶領台灣科技業一起切入汽車供應鏈。

三大挑戰 需低調謹慎

1999年日本政府答應,讓法國雷諾與日產、三菱3家業者結盟,成為最大股東,雷諾派出高恩(Carlos Ghosn)兼任日產與三菱會長,推動三社合一。高恩靠著大幅裁員、減少採購成本、關廠等措施,救回瀕臨破產的日產重返榮耀,一度成為日本企業改造的經典案例。
不料,2018年高恩卻爆發低報薪資逃漏稅、侵吞公款與非法經營並潛逃事件,導致雷諾、日產、三菱聯盟破裂,法方淡出由日方主導營運,雷諾持股也在日本官方要求下出脫,而與雷諾分手後的日產與三菱,在欠缺新車種與電動車開發進度緩慢,營運每況愈下。
「劉揚偉第一個挑戰,就是要說服經產省,日本政府早在2020年就鼓勵日產與本田合併,因疫情爆發而中止,這次鴻海出手,刺激本田重回談判桌,背後也逃脫不了官方壓力。」資深產業分析師說。
20241223fin001 (3)_2024-12-23.jpg
本田是日本第2大車廠,年銷量398萬台,希望藉由與日產、三菱合併,躋身全球車業三哥。(翻攝本田官網)
其次,鴻海在日本人眼中的形象仍非正面。2016年郭台銘霸氣出手吃下日本夏普,雖在前社長戴正吳努力轉骨下,締造連續5年獲利的好成績。沒想到,疫情後卻因面板業受到中國業者殺價陷入紅海,燙手山芋堺工廠(十代線面板廠)被幕後大股東出脫給夏普,導致大虧2千多億日圓,引爆夏普股東怒火,在股東會上痛批「要大股東鴻海負責。」
雖然,1年多前劉揚偉接手後,大力整頓瘦身,並重用日籍幹部,終於在上一季由虧轉盈,近期更處分堺工廠給日本二大電信巨擘日本軟銀與KDDI興建AI數據中心,拋開虧損包袱,並取得AI伺服器訂單。「這些年夏普的挑戰不少,鴻海的形象在日本人眼中並不太正面,有任何打算,一定得低調謹慎行事。」鴻海人坦言。
20241223fin001 (7)_2024-12-23.jpg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霸氣吃下日本液晶之王夏普,但堺工廠甩鍋事件卻引發日本股東眾怒。(曹以斌攝)
最後,則是管理文化的巨大落差。資深車業人士坦言,「就算鴻海買下日產,真的管得動嗎?」龐大的汽車供應鏈遠遠比科技代工業複雜,鴻海至今沒有太多汽車業管理經驗。「造車不像製造手機,安全與穩定性高於一切。單純以電子代工的管理模式,複製到汽車業想成功,恐難如登天。」該人士建議,「較好的方式,就要像印度塔塔集團,從美國福特手中買下捷豹(Jaguar)與Land Rover這二大英倫品牌,卻甘願放手讓英國人管理,才有機會。」

找雷諾後 先以靜制動

不過,隨著日本官方對鴻海入主一事態度消極,加上本田聯手日產、三菱以團抱策略抵禦,已讓鴻海轉趨低調,「在與雷諾接觸後,劉董決定暫時擱置收購(日產)計畫,目前並未放棄,而是觀察二家日本品牌在交易上,是否取得合法進展,然後再決定下一步。」知情人士對本刊透露。
20241223fin001 (6)_2024-12-23.jpg
劉揚偉想吃下日產,挑戰仍多,首先就要克服日本官方與汽車產業對鴻海的戒心。
但日本三大車廠團抱取暖,真能走出困境嗎?一位產業人士直言,原本在電動車布局就弱勢的三家公司結合,會不會變得更糟?未來陷入的虧損泥淖更深?「畢竟日本記憶體產業,當年也在官方支持下,選擇團抱成立爾必達,最後卻落得破產賣給美光的下場。」該人士以日本記憶體團抱失敗的殷鑑提醒。
「就算劉揚偉此次搶親未能達陣,搞不好未來反讓鴻海撿到大便宜,台日搶親的後續戲碼還有得瞧。」產業人士笑著說,但該戲碼也突顯出鴻海在電動車出海口的困境。
20241223fin001 (11)_2024-12-23.jpg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