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中心/綜合報導】中華經濟研究院今天(1日)公布今年8月台灣製造業與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NMI)。數據顯示,受美國對等關稅與232條款等不確定性影響,製造業PMI連續3個月緊縮,指數續跌至47.9%,創2024年4月以來最快緊縮速度;非製造業NMI雖仍擴張,但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連續6個月緊縮,創下自2023年6月以來最長的緊縮紀錄,顯示整體產業前景仍充滿挑戰。
製造業:關稅衝擊顯現 產業差異化加劇
8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Manufacturing Purchasing Managers’Index, PMI)數據反映企業對未來的高度觀望與擔憂,PMI指數來到47.9%,顯示製造業景氣持續低迷;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也續跌至37.6%,連續第5個月緊縮。
中經院分析,這主要是美國對等關稅與232條款,對不同產業的衝擊呈現差異化。電力暨機械設備產業PMI中斷連續10個月擴張,轉為緊縮;基礎原物料產業新增訂單與生產雙雙連續4個月緊縮。而電子暨光學產業雖認為232半導體關稅風險有限,但仍持續觀望關稅對通膨與終端市場需求的影響。化學暨生技醫療產業,是唯一呈現擴張的產業,主要受惠於特用化學、慢性病藥品與部分分散客戶的塑化業者。
PMI指數以50%作為景氣榮枯線,這次跌破50%,顯示台灣製造業景氣正在緊縮。中經院指出,製造業者持續觀望關稅談判細節、232條款實施方式及終端市場的需求反應。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簡錦漢表示,美國聯邦上訴法院日前裁定總統川普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課徵關稅不合法,若最高法院維持原判,可能導致關稅政策重新洗牌,增添新的挑戰。他另外指出,目前美國進口商正在吸收關稅成本,但接下來可能會將成本轉嫁給出口商或提高售價,無論哪種情況,都將對台灣出口造成負面影響,進而衝擊PMI指數。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則表示,成本上升反映至價格,通常需要3至6個月,預期未來幾個月PMI可能持續下探。
非製造業:內需降溫 汽車與零售業受創
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 Non-manufacturing Purchasing Managers’Index, NMI)雖然仍在擴張(50.7%),但已創下2023年3月以來最慢擴張速度,主要問題是商業活動與新增訂單雙雙轉為緊縮,特別是營造與不動產業,受景氣不確定性與貸款緊縮影響,商業活動指數跌至2023年2月以來最快緊縮速度。
金融保險與批發則受製造業景氣低迷影響,企業對金融與商品進口需求減少,導致相關產業商業活動與新增訂單指數,大幅回跌。零售與交通工具,進口汽車買氣因關稅不確定性遞延,加上百貨年中慶結束,零售業商業活動與新增訂單大幅緊縮。住宿餐飲業與教育暨專業科學業則因中秋、雙十等連假促銷,逆勢呈現擴張,為內需市場帶來一絲曙光。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則提醒,由於通路寡佔,汽車價格不會因關稅下降而等幅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