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 00:20 臺北時間

輝達股票遭大戶清倉 後市分析一次看!

mm-logo
時事

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黃仁勳架構的AI生態系,反映到財報上已不是本季而已,此次輝達架構出此波建置後的願景,才是投資人關注重點。圖為computex2025輝達nvidia黃仁勳keynote(圖/記者鄭孟晃攝影)
黃仁勳架構的AI生態系,反映到財報上已不是本季而已,此次輝達架構出此波建置後的願景,才是投資人關注重點。圖為computex2025輝達nvidia黃仁勳keynote(圖/記者鄭孟晃攝影)

一夜之間,大家都在賣輝達。熟諳科技業操盤手「萬鈞法人視野」粉專寫道:這兩天你打開新聞,看到的關鍵字大概是這幾個:Thiel (科技大佬Peter Thiel)清倉、橋水減碼、軟銀獲利了結,再配上美國公共債務創高、長天期殖利率拉升、地緣政治升溫、央行反覆進場干預,然後結論是:系統性風險在升高,聰明錢開始對高估值科技股踩煞車。

但同一時間,選擇權市場給出的訊號是:這場財報公布,有機會帶來高達 7% 單日波動,換算的是接近 3,200 億美元的市值位移,可能創下美股史上最大單日財報行情之一。也就是說,大家嘴巴上在說「風險」、「減碼」,資金卻還是認真排隊,準備對這份財報做出反應。

站在資本市場的角度,這一季的輝達財報,比較像是一場 AI 資本支出循環壓力測試。上一季公司交出 467 億美元營收,年增 56%、季增 6%,資料中心就佔了 411 億美元,毛利率維持在七成以上,本來就已經是一份幾乎挑不出太多毛病的成績單。這一季,市場共識大概落在 548 到 550 億美元左右,EPS 約 1.2 多美元;我跟熟悉外資討論,他們模型則是把營收往上推到 569 億美元,等於是站在 Buy Side 偏樂觀的那一側,跟 Bloomberg 共識之間多抓了將近一個季度的成長空間。差別在哪裡?核心只有一點:把 Blackwell 這一波產能爬坡的速度,評估得更激進一些。

如果把時間軸再拉長一點來看,這次財報真正的主軸,其實不是「第三季能不能再一次大幅擊敗 Sell Side 預期」,而是「市場已經開始用 2027 財年來幫它算估值了」。Blackwell 現在已經全面投產,B200 進入量產、B300 開始陸續出貨,第四季接棒的是 GB300 伺服器整機放量,背後對應的是雲端服務商一波又一波的資本支出上修。從美股過去幾季的財報來看,無論是美系 CSP 還是部分中國以外的大型客戶,對 AI 基礎設施的預算,其實一路都在加碼,只是節奏有快有慢。

接下來的關鍵在於:市場現在看的,已經不只是接下來四個季度。黃仁勳在 GTC 上講得很清楚,Blackwell 在 2025 年下半年到 2026 年下半年的生命周期,營收有機會做到 5,000 億美元,這句話等於直接把大家的試算表往 2027 財年再往後延伸一年。

結果就是,Bloomberg 對 2027 財年的營收預估,短時間內從大約 2,650 億美元被往上修到大約 2,934 億美元,上修幅度達到兩位數,Buy Side 和 Sell Side 之間原本的預期落差,幾乎被拉平。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很難再期待「財報一公布,數字遠超預期、股價立刻噴出」這種戲碼天天上演,因為市場早就把未來幾季的好消息,預支了不少進來。(這跟選擇權市場看到可能會有法說後股價大波動又有所矛盾。)

還有一個比較微妙的地方,是營收認列的時間點。這一兩季,可以明顯感受到晶片出貨給下游組裝廠、機櫃廠的節奏,快過最後整機出貨給雲端客戶的步伐,這中間必然會累積一段時間差。當 GB300 在第四季開始大量出貨,如果公司想要讓 Blackwell 的營收軌跡更貼近整體 AI 伺服器實際上線的節奏,不排除會把部分 2026 財年第四季的 GB300 營收,挪到更後面的 2027 財年才認列。這件事短期不會改變現金流,但會影響市場用哪一年當作估值的基準,也就是影響「故事說到哪一段」,而不是故事本身是否結束。

Thiel、軟銀這些資金體系,在輝達上面賺到的不是幾個百分點,而是倍數報酬;當公司市值一度逼近 4.5 到 5 兆美元,佔 S&P 500 權重大概 8%,再加上美國財政赤字居高、利率路徑不確定、地緣政治隨時可能冒出黑天鵝,對這種系統性關鍵資產做一些風險控管,其實是很合理的組合管理動作,而不一定是對輝達基本面翻空。換句話說,他們反應的是整體風險與報酬比的變化,而不是判斷 AI 需求從明天開始結束。

所以這次財報前,萬鈞法人視野的思考是第一,短線數字我偏向相信會超預期,甚至有機會在營收與每股盈餘上,再壓過一次目前的 Street 共識,這來自 Blackwell 出貨動能與 CSP 資本支出上修的疊加。第二,股價的反應不一定會跟數字同方向,因為市場已經先把 2027 財年的高成長故事寫進估值裡面;在這種預期拉滿的環境下,真正能左右股價的,是管理層對 Rubin 時程、產品輪替、軟體與平台策略,以及中國市場合規解法這幾個長線議題的說明。

第三,也是我最在意的,是這次法說會會不會開始出現「AI 資本支出進入新常態」的語氣:不是簡單的「再成長幾倍」,而是更明確地描述不同產業、不同地區,在 AI 基礎建設投入上的分層邏輯。那會決定這一波循環,到底是一場超長的景氣循環,還是一個新的產業結構。

對投資人來說,把輝達當成單一股票來看,很容易被短線波動牽著走;但如果把它當成全球 AI 資本支出溫度計,那這一季財報的重要性,就不只是盈餘多少超標,而是它告訴我們:在資本市場開始對風險更敏感、美國公債壓力還在升高、地緣政治噪音不斷放大的 2025 年底,企業端還願不願意、敢不敢繼續大幅投資在 AI 基礎設施上。

數字會在財報那一刻揭曉,但真正值得花時間去聽的,是法說會裡那些關於 Blackwell 之後、Rubin 之後,整個 AI 生態系要走向哪裡的敘事。這些,才是決定這家公司三到五年價值區間的關鍵,而不是市場今天願意給它五十倍還是四十五倍本益比的那一點差距。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快檢查!不是炎黃子孫? 這四個姓代表你可能戰神後代
靠關鍵字賺一波 技巧不藏私!
勞動部發錢了! 請領資格一次看
盤前/傳輝達導入氫能 台股15檔蓄勢待發

更新時間|2025.11.20 02:3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活動期間,動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活動期間,動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