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4 17:13 臺北時間

《八月》導演張大磊來自內蒙 受侯孝賢啟發拍家鄉

mm-logo
娛樂
《八月》導演張大磊來自內蒙 受侯孝賢啟發拍家鄉
今年入圍金馬最佳劇情片的《八月》,是講述80年代尾聲、90年代初期,在中國內蒙古某城市,面對劇變前夕的庶民生活。導演張大磊說他從來不會想家,從小到大就想逃離家鄉。沒想到人在異鄉念電影,才發現自己會想家。
在俄羅斯念電影,是張大磊處心積慮的結果,「出國求學時年紀很小,逃離我的家鄉,想要自由,十幾歲的孩子想做什麼都一定要達到目的。」為了這個目的,他還特別研究該就讀哪個科系,「出國就是要自由,一開始不想學電影、想學音樂,可是音樂學院太不自由,從進入音樂學院的瞬間看到大家都很嚴肅,所以就選擇電影。電影學院一進去沒有大門、大家自由進出,學生都蓬頭垢面,覺得氣場對了,跟我感覺一樣的。」
出國念電影,張大磊還自備一堆DVD,「比學校的收藏還多,他們還在看VHS。因為學校都是正版的,成本很高。」在俄國求學,老師們也更隨興自由,上課更多閒談,甚至跟電影無關,「離開教室去走一走、看一看、抽菸之類的。給我們很大的空間與自由度。」就是在這樣鼓勵自由的學風下,他偶然間看到侯孝賢的電影《風櫃來的人》,給了他啟發。「電影可以講這些事,表達這些情感,然後也覺得自己比較敏感。」接著,他發現開始想家了,「以前出門,就算去北京,也是覺得在同一過國家,不會想到爸媽、想到家。」然而在俄國,日照的時間很短,黑夜很長,「看到有光的地方,會特別想家,想到過去的事情。有了這個念頭,才去回憶過去的事情,屬於自己生活的事。」瞬間,他才領悟到故鄉與家的概念。
《八月》算是他把故鄉與家的概念,化為影像的一次創作 。但是從學成歸國,有了創作的念頭到真正開始拍攝,花了他7年的時間。在這段期間,張大磊沒有參與任何跟電影關係的直接工作,沒有進入任何電影劇組,「我選擇個人方式,替結婚的新人拍婚禮電影。跟新人聊一聊,寫一個劇本,用不同方式去拍10分鐘的短片,在婚禮上放映,他們都很自豪可以當演員。」雖然是拍婚禮短片維生,但是他不會藉機打混摸魚,反而非常認真,嘗試用各種類型方法呈現婚禮電影的可能性,「這讓我保持狀態,有更多機會接觸非專業演員,讓我最後決定要用素人演員來扮演《八月》的這些人物。」
《八月》啟用素人演員,也讓片中童星孔維(右)入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
7年之間,他也覺得自己改變很多,「從剛畢業回來的學生,一腔熱血想拍自己的電影,『哇,發現拍片這麼難。』是生活教育我,懂得分配我的經歷,不能把一個事情看得太重,要輕鬆一點去應對,不然會很累的。」這些轉變也反應在創作上,原本《八月》片名叫做《曇花》,張大磊安排片中出現了4次曇花,但後來發現這不過是幫助自己在創作時有明確思路,對觀眾來說意義不大,於是做了修改,「學會看淡反而讓我輕鬆,調整我的生活,也調整我的作品。」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1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