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們今天的午餐是罐頭,因為主人還沒時間去買飼料。茶几上的一包菸、一杯咖啡、超商三明治跟溫泉蛋,則是JC日常的午餐。她18歲考上國立大學外文系不念,卻執意去讀私立大學設計系,父親氣到把她趕出家門、斷她的糧。那天起,她一人兼3份工,還要熬夜做作業,常常一天只睡3小時、吃超商食品。
藉與寵物溝通 領悟如何去愛
從事數位廣告業的JC,下班後卻另有工作。她一週接12個寵物溝通委託,她總是對客人說:「寵物溝通是建立在直覺上,不是通靈,你的寵物也不是神明。寵物都是從牠們既有的經驗範圍,做出牠們認為是愛我們的事。」
雖然很多人不相信人類真的能跟動物「溝通」,但JC自己卻是在與寵物溝通的過程中,逐漸領悟了如何去愛。她發現無論是刻意搞破壞、或是與其他寵物處不好的「麻煩」個案,「牠們最常講的都是:『最近主人都沒時間陪我,覺得很難過』,動物會做很多事想討好主人,希望主人開心。」反觀人類對他人或對寵物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希望對方要對自己好、要乖、不要咬人,才會愛對方。
關於這點,JC也親身體驗過,在學習與動物溝通前,她的貓「啾仔」因醫療疏失,被診斷終身癱瘓失明,醫療費用與照顧的壓力使家裡陷入低氣壓,JC這才驚覺,口口聲聲說愛貓的她,其實對貓的愛也是有條件的。
對愛的觸覺,JC並非天生敏感,國小一次玩笑話中,她跟同學說:「你爸會罵你笨喔?我爸都罵我妓女,叫我死給他看欸!」同學反應太大,她才知道父親的「管教」,在某些定義上已成暴力。
人和動物一樣 以經驗表達愛
然而從小到大,每當父親對孩子拳腳相向時,母親又總是刻意迴避。讀大學時,她的憂鬱症爆發,對人群恐懼到無法上學,加上自殘的傷口太深太長,終於劃破母親的漠視。「我跟媽媽說,我覺得妳在我生命中常常是不在場的,她才告訴我是擔心當時她如果反抗父親,會害我被打得更凶。原來她也是用自己經驗範圍內的判斷,做她認為是愛我的事。」JC總算明白,人跟動物表達愛的方式都是一樣的。
但是父女間彷彿存在某種輪迴的詛咒,JC越是逃避,就越容易成為像父親那樣尖銳易怒的人,有時她為小事與男友吵架,「不自覺就跟我爸一樣,用一些刻薄挖苦的話,傷害對方。」幸好男友總是溫柔、包容她,「他常對我說,一個人如果老是拿自己的軟弱去合理化或傷害別人,就不再是受害者,而是加害者。」
超商的午餐是受過傷的回憶,長年養成的飲食習慣也無法一夕改變。但是三年多來與男友和貓咪們,在頂樓建立的小天地,無論經歷什麼爭吵,她都被人與貓無條件地愛著,JC才知道,原來要成為一個堅強的人需要很多溫柔,溫柔讓你理解別人,不會輕易使自己陷入受害者的角色。「只要你心裡還願意去愛,就可以原諒過去、原諒受傷的自己。」
這幾年她與家人的關係漸趨平靜,問她是否曾與父親談起過去施加在子女身上造成的傷害,她放下高亢語氣,「我不想聽起來像總是在檢討他,只是想讓他知道,即便發生這些事,我終於有那個力氣告訴他,我還是愛他的。」這也是她從動物身上學到的事。
(首圖:JC手上抱著的是第一隻撿回家的貓Mom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