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很多人腦海裡浮現的第一個聯想是:「這難道是在響應川普赴美設廠的號召?」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早在16年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那一刻就達到了頂峰,此後盛極而衰。反觀美國,依照美國非營利的回流組織(Reshore Initiative)統計,近年美國本土因外包而流失的工作機會,幾乎已被外資赴美設廠新增的職缺補足,兩者打平。
華爾街日報採訪到的一家中國東莞製鞋台商Winwin Industrial,就是最鮮明的例子。由於薪資、稅負、運輸成本等種種因素,這家台商鞋廠高層已決定把工廠搬到美國去,就近供應Skechers,Nike等大客戶,目前正在尋找合適落腳地點。
這些陸企台商緣何出走?說穿了,是亙古不變的逐利動機。在稅負與薪資逐年上升的趨勢下,在中國生產的成本優勢逐漸被弭平。如今中國一名電子工程師的年薪約在台幣150萬上下,普通工人的週薪也要一萬八,還不含食宿補貼。
相對地,美國低廉的土地和能源成本,便形成了強大誘因。美國的天然氣費用,是中國的三分之一,電價是中國的一半。中國沿海地區暴漲的土地價格,更是業者不能承受之重。數據顯示,陸企赴美的廠辦投資去年暴增三倍,達到456億美元的規模。
成本增加,讓原本在中國生產的理由變得空虛,同時更凸顯遠離消費地生產的不利之處。貨櫃從中國海運到美國,至少需要兩個月,曠日費時;一雙鞋從設計到打樣到生產,與客戶往返寄送確認規格得花上一年的時間,機動性差,也流失了商機。
除了成本和速度的考量,另一個近年竄起的變因──機器人技術,更讓陸企與台商對於「西進」摩拳擦掌、興致勃勃。以東莞的Winwin鞋子工廠來說,最新研發的射出成型設備可以取代50個生產線工人,只需兩名操作員即可快速生產球鞋的鞋底和鞋面;未來業者更打算引進機器手臂,幾乎可以取代所有的人力,即使美國工人薪資仍高於中國,也照樣划得來。
當然,西向的算盤,並不是每種產業都打得起來、打得划算。華爾街日報分析,以家電3C廠來說,由於科技產品的生產流程就目前技術而言,機器人還是達不到人手的靈巧度,因此像中國家電大廠美的集團,就完全沒有西進的想法,認為短期內中國製造業的規模經濟,還是優於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區。
而回到最初的問題:這股西向風潮,與川普招手到底有無關聯?台商西進,又能否創造美國的就業機會?從資料看來,外資赴美設廠,早在2016大選前就已是長期趨勢,美國的工作機會,早就沒有「被中國工人搶走」的問題,反倒是機器人,恐怕才是未來奪走美國白人藍領生計的競爭對手。
依照Deloitte顧問公司的預測,美國未來十年並不缺工作機會,缺的,是技術勞工。美國總統川普若是無法解決本勞缺乏專業訓練的問題,即使美國實現了工業復興,那些投票給他,期望「再次偉大」的藍領勞工們,也始終是無法沾到任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