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是廉價商品,是一種永續的連結
社會學研究出身的劉定綱始終苦思台灣該如何應對「文化」這一大塊目前有欠填補的產業區塊。台灣過去在做內容產業時,經常會隨著流行或是什麼主題好賣而跟風,然而當越來越多人投入這樣急於求成的型態時,整個內容產業就會趨向日本的動漫產業,需要付出極高的人力成本代價來維持,也因此十分血汗。再著,成功的人也不會多,反而會生出許多免洗的套路作品。
於是,劉定綱開始思考所謂『文化社會企業』的模式與價值:「我們要思考的是台灣到底需不需要一個全球知名的當紅大作?還是我們應該就在地建立連結?與其讓這個地方一百萬人只來一次而已,為何不發展成雖然只有一萬人來,但卻會來一百次甚至更多的狀態呢?來越多次的人才能與當地建立長久的聯繫,這個聯繫我認為或許是台灣更需要的。不只是用文化包裝把商品賣出去而已,而是在文化上與全球聯繫在一起。」
劉定綱更進一步舉出一個血淋淋的例子,就如同過去中國遊客一條龍的蜂擁而至。然而這些旅遊行程多半不具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吃飯購物為大宗,也因此與地方的文化連結幾乎不存在。這些旅客對台灣的印象想必不會太好,畢竟這些行程在哪裡都做得到,頂多就是桌上的合菜不太一樣罷了!
「所以才有人說:『不來台灣會後悔,來台灣會後悔一輩子』,這顯然對台灣來說不會是好事。因此我們才試著要去和大家建立文化本身,無論是故事、遊戲或是各類型出版產業,讓整個文化成為一種社會企業的存在。」
與書本漸漸失去的連結
在網路資訊爆炸的年代之前,媒體、紙本出版產業幾乎是人們獲得資訊與知識的唯一管道。然而,進入資訊爆炸的時代後,知識與資訊已經不再是紙本獨占,自然就帶來了紙本出版的沒落。
另外,台灣人對於書本的經驗其實也不太好,劉定綱指出:「大多數人的第一本書幾乎都是教科書。教科書顯然不會帶來一個很好的書本體驗,畢竟他要求你必須遵照一個範疇去學習理論,是一種缺乏想像與好感的體驗。」
突破舊模式,建立橫向連結
當市場開始產生變化,出版者們的傳統任務也隨著時代的潮流漸漸消逝,如何在這股新的時代面對新讀者們的需求,就成了他們最急需要應對的課題了,也因此奇異果認為出版業需要一些全新的改變。
在過去,台灣的出版產業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建構出了世界上效率最快的出版產業鏈,但在市場逐漸萎縮的現在,這樣無敵的高效率反而令整個出版產業陷入困境。
為了維持「高效率」產能繼續運轉,出版社只好每個月多出兩、三本書,以量來維持逐漸萎縮的利潤。也因此一個弔詭的現象就出現了:「景氣越不好,書籍反而出版的越多,但資金依舊捉襟見肘。」這讓出版業和書店越來越無法抵擋風險,因為資金永遠都處於極度吃緊的狀態,稍有一風險就很容易周轉不靈。
夕陽無限好,今後怎麼搞?
至於今後當走向何方?奇異果的回答很簡單:「獨立出版社需要建立更多的橫向連結」。
劉定綱認為:「傳統上會認為,出版人是『文化的守門人』,但這十來年中這個守門人的地位越來越不重要了,因為取得資訊或是建立社群連結的門檻越來越低,這也就產生了與大眾市場不一樣的分眾市場,而獨立出版社則成為了這些分眾市場的代表人之一。我們在經營分眾市場時就變成了一種共享經濟的型態,某領域的獨立出版社經營了一個分眾領域,那其他獨立出版社也會培養相似的分眾領域,大家互相分享彼此經營的分眾市場,同時也幫忙彼此經營這些市場。對我們來說,這就是一種橫向連結。」
秉持著橫向連結的精神,奇異果曾經邀請其他獨立出版社一同參與前一陣子的台北動漫嘉年華,或是和台北地方異聞工作室一起宣傳以在地文化為基礎的實境解謎遊戲。這些活動果然為他們吸引了來自各個小眾團體的注意力,並且成為次文化界出版書籍時首要的考慮對象。
獨立出版社所經營的分眾市場與大眾市場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分眾市場的讀者會自己去篩選或是信任某出版社出品的書籍。在過去,傳統大眾市場的讀者仰賴實體書店通路,他們可能進入一家書店就會看看排行榜有甚麼,覺得不錯就直接買回家看。但現在越來越多讀者根本不會踏進實體連鎖書店,而是直接在網路上訂購他想要的書籍,或是去一間與他品味類似的獨立書店購買,因為新生的讀者越來越信任獨立出版社與書店的品質。
「所以你以一般獨立書店,如女書店或是永樂座等,大眾類型書籍如《被討厭的勇氣》幾乎不會有市場,反觀那些或許在大眾市場不紅的著作卻賣到缺貨,原因就在於新的讀者群已經知道要到哪裡才能找到這些書了。」
也因此,劉正綱鼓勵更多人加入這個正在發展的新文化產業:「獨立出版社建立『橫向連結』的時候,我們能更容易在各個分眾市場中分享書籍資訊,也能培養出新的讀者。那目前比較多是瞄準文青族群,那我們是瞄準動漫、次文化這一塊,但畢竟一家能力有限不太能再涉獵更多。因此我們會希望越來越多人來加入獨立出版,興趣越特別越好,天馬行空也沒有關係!」
按讚加入《鏡漫遊》臉書粉絲專頁,關注最新ACG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