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4 17:15 臺北時間

劉曉波之死:中國「崛起」和西方世界的無聲沈默

mm-logo
時事
劉曉波之死:中國「崛起」和西方世界的無聲沈默
身繫囹圄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因病離世引發國際間同聲哀悼。不過對照劉曉波2008年因「煽動顛覆政府」被判刑時西方國家的震驚和譴責,如今歐美政府對中國人權議題顯得異常靜默。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加大在歐盟的影響力,以及川普上台後美國孤立政策和保護主義抬頭,一向習於聲揚人權普世價值的西方世界對北京如今卻益發對溫言相待。儘管中國持續加強言論箝制,但是批評和譴責的聲浪卻是日漸稀疏。
或許如紐約時報駐北京的特派記者儲百亮(Chris Buckley)的評論,「在病篤與無聲中」,劉曉波的去世正凸顯了「西方政府缺乏對抗捲土重來的中國威權主義者的能力或意願」。
6月28日,北京證實了劉曉波罹患肝癌的消息,隨之引起媒體的高度關注。不過,西方政府的反應卻是相對低調。
德國總理梅克爾發表了含蓄的聲明,說她「希望看到對劉曉波和他的家人一個人道的訊號」。美國總統川普個人則沒有公開表態,交給層級較低的官員來評論。
在中國人權狀況日益嚴峻的情況下,西方國家的沈默態度令人不安。

梅克爾的聲明反映了世界秩序的轉變,而川普的美國,也脫離了最直言不諱的人權倡議者的傳統角色。
中國經濟實力蒸蒸日上,決定了它在區域的影響力的變化。雖然說有錢不一定買得到真愛。不過,或許可能換來歐盟對人權問題的沉默。
上個月底,歐盟原定在聯合國發表聯合聲明,譴責中國的人權紀錄,但遭到會員國之一的希臘否決。在中國國內緊縮言論管制、對維權人士鎮壓力道持續加強的時刻,歐盟卻是十年來第一次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沒有對中國人權問題提出批評。
希臘外交部長認為歐盟的聲明對中國的批評「沒有建設性」,並且說在聯合國之外由歐盟與中國個別的對談,是討論議題較好的方式。
這也許不能全怪希臘。這個金融風暴中幾乎破產的國家,如今中國是它最重要的投資大國。像是希臘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如今51%股份隸屬於中國遠洋海運(COSCO Shipping)。
不只是希臘。今年三月,歐盟對中國刑求拘禁維權律師發表連署公開信表達關切,但是匈牙利卻撤出了連署,用行動捍衛中國不受批評。總理歐爾班警告歐洲領袖,不應該就人權問題對中國「說教」。
匈牙利是另一個仰賴中國投資的國家,自許是中國進入歐洲的門戶。
德國總理梅克爾對批評川普的興趣,也可能高於批評北京政府。他們甚至因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而看到了雙方有更進一步合作的機會。在G20高峰會前夕,德國駐北京大使柯慕賢(Michael Clauss)向記者簡報說:「德中關係處於史上最好的狀態。」
即使是把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劉曉波的挪威,它和中國的關係也開始破冰。去年底中國解除從挪威進口鮭魚的限制令,被挪威政府視為一大政績。在劉曉波罹癌的消息傳出之後,挪威總理索爾伯格除了對消息表示「哀傷」外,沒有任何的評論。
在挪威第一大報《晚郵報》七月初的社論裡,對於政府為爭取中國海外市場的一席之地而漠視人權議題似乎也看不過去。「問題是,」它的社論說道:「沒人知道這樣的(姑息)政策要延續多久。一年?兩年?還是二十年?」《晚郵報》另一篇文章則質問:「事情如今是否真到了這個地步?再也沒有人膽敢捍衛異議人士的訴求,只因為害怕被逐出中國的派對。」
過去,西方國家一向以捍衛全世界自由民主價值為己任,不吝對別人指點江山。不過衛報專欄作家Natalie Nougayrede評論,如今歐洲政府一遇到中國似乎就打折扣,美國立場也正在倒退,英國則越來越無關緊要。
劉曉波的命運,反映了不只是中共對外在批評施壓時的八方不動,或許也反映了西方與中國的交涉中,人權議題正逐漸大事化小,被經濟或是政治等議題的重要性所取代。
參考資料:
Liu Xiaobo's fate reflects fading pressure on China over human rights(New York Times)
Europe divided, China gratified as Greece block EU statement over human rights(Washington Post)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