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藝有一份「報告」,叫做「林藝自問自答全集」,新細明體10級字密密麻麻爬滿22頁A4紙,多達2萬544字。裡頭有個巨大表格,像RPG角色扮演遊戲的生存報告,也像醫生問診單,詳列各種職業嘗試後的病灶,從角色感想開始分析,推演出條列式的結論,最後一欄自問:「要繼續嗎?」
【職場狼狽:5年換10份工作,超窩囊,根本是未來大廢物!】
好比當老師,她花了3天思索,實際體驗感想是「不能忍受40年在同個地方上班。」在蘭嶼當老師就好一點了,「我喜歡山、喜歡海,沒事可以出去玩。」那結論呢?「有趣和特別對我非常重要。」要不要繼續?「繼續:與人互動口語表達。放棄:成為體制內老師。」
又好比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體驗感受包括「不快樂,4個月哭3次,很傷形象。」「同事每天在群組罵主管。」「覺得自己窩囊,上班族裝忙,但我想成長。」結論呢?「上班只是領錢耗時間,不代表我是稱職員工。」「不想再上令人痛苦的班。」還要繼續嗎?「死也不。」
林藝是寶島淨鄉團創辦人,5年來在台灣各地淨灘,號召逾4,000人參與,媒體稱她「平民英雄」、「未來大人物」,站上TEDxTaipei演講,故事被收錄進高中教科書。就在各種成功標籤貼上身的同時,她的職場生活卻相當狼狽,畢業5年換了10份工作,放棄當老師,到行銷公司上班被資遣,面臨人生最大低潮。
創辦寶島淨鄉團時,她想號召群眾影響這個社會,但事實是,社會卻開始影響她。定期進帳的薪水帶來安全感,是學著迎合社會了,卻無力騰出時間做想做的事。每天上班只等著下班,傍晚5點55分,她就收好東西,下樓,在打卡機旁等呀等,「6點鐘一到,嗶!一秒不拖馬上走。」
即使不喜歡上班族生活,林藝仍大受打擊,陷入人生迷惘。面對大眾時,她是寶島淨鄉團創辦人,演講、媒體邀訪持續上門,但轉過身去,她卻是個職場魯蛇。她內心在吶喊:「我在幹嘛!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我誰也不是,我沒有專業,媒體又整天報導我,我超窩囊,根本是未來大廢物!」
【有夢的人:媽媽為了家庭放棄工作與人生,我不想成為跟她一樣的人。】
再去上班,肯定還是受不了。那就休息一下吧!但失業在家,全世界都關心。鄰居見她問在幹嘛呢?朋友也問接下來呢?去年秋天,她終於崩潰,哭了幾個小時,好友拍拍她:「別急,聽聽內心的聲音,妳是還沒想清楚。」內心聲音並不好聽,她盤點每個經歷,要求自己寫下真實想法,文字不可修飾,光寫一頁,就花了3天。
這份「林藝報告」好似一個篩子,她拿自己做質化研究,用不同問題問相同的事,喜歡這工作的哪個部分?不喜歡哪些?持續會怎樣?篩掉了一千種不喜歡,留下來的,或許就是真心喜歡的。她慢慢篩出「自己」,還有這輩子不做會遺憾的事,好比「當外景節目主持人」、「有團隊與志同道合的夥伴」、「成立環保型社會企業或NGO」、「用自己的名字就能活」、「成為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