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學府的線上平台Coursera的「學會如何學習」,吸引了全世界200國超過180萬名學生註冊。
「學會如何學習」吸引了來自200個國家、超過180萬名學生註冊,刷新Coursera平台有史以來最高紀錄。
這堂課是由芭芭拉.歐克利和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的腦神經學家Terrence Sejnowski,以及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共同開設,提供學生實用建議,教他們如何應對令人心生畏懼的課程、甚至還教大家如何戰勝拖延。
相較於一些知名學府動輒狠砸幾百萬美元,聘請數百名專業攝影師、剪接師和製作人,製作大規模線上開放式課程(MOOC),歐克利教授和先生菲爾.歐克利(Phil Oakley)透過在網路上詢問「如何搭建綠色虛擬攝影棚」「如何架設攝影棚的照明」,只花了5000美元,就把攝影棚搭建起來。
呃,所謂攝影棚,其實是他們家的地下室,還隱隱散發著貓尿的騷味。
意外大受歡迎
歐克利教授負責講解,菲爾就充當攝影師與提詞機,至於剪輯的工作,歐克利教授也自己包了。這系列課程無須收費,但若想得到結業證書,則需負擔49美元的費用。
整套課程散發著濃濃的素人的味道,不走哈佛那種製作精良路線,然而,「學會如何學習」受歡迎的程度,讓這對夫妻也傻眼。
歐克利教授說,很多更早製作的課程都必須捨棄,重新來過,「我看起來像是一頭被車燈嚇傻的鹿。」早期錄影時,面對鏡頭還很生疏的她常NG,每每哀鳴說:「我真的辦不到。」這時她先生就得扮演啦啦隊,替她加油打氣。
起初,兩人都擔心,「真的會有人看嗎?」事實證明,儘管歐克利教授不是唯一一個教導學生運用腦神經科學衍生的工具來增強學習的老師,她的超人氣驗證了她解說的技巧,以及充滿了希望的正面訊息。
她喜歡用大量的比喻和類比,她說,這有助於傳達複雜的概念。她還常用一些看來傻里傻氣的動畫,來解說她的概念,像是衝浪的殭屍,還有變形的吸血鬼。螢幕上還常跳動著一顆沒有身體的腦袋,以便學生了解大腦的特性。
許多她的線上學生年齡介於25-44之間,可能正面臨職業轉換,也或者尋求攀越學習曲線。
重新調整大腦迴路
歐克利教授自己就是在26歲才由文科轉理科。她自小畏懼數理,到高中一直都不及格,高中畢業後,她進入軍中,拿獎學金攻讀斯拉夫語言與文學。
26歲退役後,她發現由於自己不擅數理,導致她工作的選擇變得很有限,因此她決定重回學校,面對自己對於學習理科、科技、工程和數學等科目的恐懼。
她成功地重新訓練自己的大腦,先拿到華盛頓大學電機工程學位,最後在芝加哥奧克蘭大學攻得系統工程博士。
自己的親身經歷,讓她對那些感到絕望的學生深具同理心,「我懂那種在試圖學習時,那些過不了的關卡和痛苦,我自己重新調整了大腦的迴路,這並不容易。」
歐克利教授說,她相信任何人都可以訓練自己學習,「舉例來說,學生可能看著數學,然後說,『我搞不懂──這一定表示我真的很笨!』其實他們只是不知道大腦是如何運作的。」
她把自己的經歷寫在兩本暢銷書當中:《用對腦,從此不再怕數字:學會如何學習,以及如何創意思考,解決(幾乎)所有的問題》(A Mind for Numbers),以及《Mindshift: Break Through Obstacles to Learning and Discover Your Hidden Potential》。
歐克利下一本書仍打算提供學習指南,目標是13歲孩童,「教孩子如何學習,應該是我們能做的最棒的一件事,」她說。
四個有助學習的技巧
專心/發散:大腦有兩個思考模式,歐克利教授簡化為「專注」(Focused)和「發散」(diffuse),前者是專注於學習的素材,後者則是一種神經系統的休息狀態,在此狀態下,新的訊息可在大腦中沉澱,而意料之外的洞察也可能蹦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在專注衝刺一陣子之後,短暫休息很有幫助。
休息:歐克利教授建議,設個定時器,專心25分鐘,然後短暫休息,可以聽一首歌、起來走動...任何可以讓你放鬆的事物,讓腦子暫離手邊的工作或作業。正因為你不在思考,大腦才能潛意識地整合新的知識。她把這過程比喻為「圖書館員把書本歸回架上,以供日後取用」。這叫做「番茄技巧」(Pomodoro Technique;Pomodoro是義大利的番茄,美國有些定時器外型類似番茄)。
這樣做的好處是也能戰勝拖延習慣。即使只是想到要做我們不喜歡的事,也會啟動大腦的痛苦中樞,番茄技巧則有助於我們的心靈進入專注模式,在不思考工作的情況下展開工作。
練習:封裝(chunking)是在大腦中創造一種神經元模式,日後需要時可以隨時啟動,這可能是一個方程式、一個法文片語或吉他和弦。
歐克利教授說,練習可以讓這種封裝過程更順暢,然後,封裝的知識逐漸累積,使得相關知識的神經元網絡更大,「你會記得更長的音樂段落,或者更複雜的法文片語。」
認識自己:歐克利教授希望學生理解,每個人學習方式都不同,有些人擁有「賽車般的腦袋」,可以迅速吸收資訊,也有人是「登山者的腦袋」,需要更長的時間內化知識,但也像登山者一樣,沿路會關注到更多細節,她說,體認到各自的優缺點,是學習如何面對不熟悉素材的第一步。
參考來源:紐約時報、Times Higher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