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粄條】純手工竟是從種稻開始 小英總統也愛這味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蕭凱嶸至今仍親自種稻,灌溉、除草、曬穀等農事全不假手他人。(蕭凱嶸提供)
蕭凱嶸至今仍親自種稻,灌溉、除草、曬穀等農事全不假手他人。(蕭凱嶸提供)
3個寶貝女兒相繼出生後,蕭凱嶸為了養家,透過朋友介紹北上找到捷運工程上班,從基層做起,因學習能力強、反應快,一年後升領班,他頗為自豪地說:「我學東西很快,看一看我就知道怎麼做,從完全不懂開始,沒2年我就開潛盾機了。」
領班待遇好,蕭凱嶸月薪7萬元,正常上下班,唯一的犧牲是得和妻女分隔南北兩地。蕭凱嶸的姊姊在台北做業務,弟弟在高雄當警察,「爸媽年紀越來越大,我身為長子,不回來幫忙,好像說不過去。」10年前,為了就近照顧家人,他放棄北部穩定高薪,回鄉接手粄條店。
當地居民會直接拿鍋子來裝盛購買的粄條。
對於兒子的決定,張鳳義坦言:「我沒想到他願意回來,我們2個老人家也是做得很累…」反倒是寶貝女兒最先拍手叫好。大女兒蕭宇芸說:「我從念幼稚園到國小時期,爸爸都在台北,我們很久才能見一次面,他要回來,我和妹妹們都好高興。」
或許是因家庭背景緣故,3姊妹特別體貼早熟,週末會自動幫忙店裡生意,尤其讀高英工商餐飲科的老2蕭羽晏,個性和阿公一模一樣,不愛說話卻手腳俐落;張鳳義頻頻誇讚孫女:「她已經會做粄條、切粄條、煮粄條,真的很乖、很認真。」
手工切的粄條寬度大小略有不一。
現代人早餐選擇多樣化,蕭秀毓與張鳳義2個七旬老人煮粄條、上菜動作慢,口味又一陳不變,導致客源不斷流失。考量國境之南有大半年氣溫超過30度,蕭凱嶸接手後先改名「佳冬阿志粄條」,接著說服父母裝設冷氣、改善用餐環境,有客人反應純鮪魚肉燥太腥,他改摻了豬絞肉綜合調味,另刻意濾掉湯頭上的浮油,降低油膩感。
混和豬絞肉與鮪魚肉燥配料,再加上油蔥酥,成為湯頭提味的關鍵配方。
不僅當地居民捧場,常有客人自備鍋子來買粄條,連總統蔡英文也曾是座上賓。從高雄專程前來品嘗的陳小姐說:「純米粄條口感好,湯頭除了紅蔥頭香氣,老闆還加入鮪魚肉燥,多了一味鮮甜,是其他地方的粄條店吃不到的口味,識貨的人都會點粄條,超搶手,我前前後後來吃10次吧,竟然只吃到1次,其他時候都只剩米粉和麵,據說粄條12點半以前就會賣光,太晚來根本吃不到。」
總統蔡英文(前排中)也曾是坐上賓,和負責人蕭秀毓夫妻與兒子蕭凱嶸合照留念。(蕭凱嶸提供)
為減輕父親的重擔,蕭凱嶸接手做粄條,下午2點打烊後開始做粄條,要做足1日販賣存量,至少得花4、5個小時,做好的粄條要徹底放涼才能切成條狀,收工休息已接近半夜,隔天還得趁開店前下田施肥灌溉。為何堅持用自耕米做粄條?蕭凱嶸聳聳肩說:「自己的農地,土質、水和稻米品質比較能掌握,比較放心啦!」
九天民俗技藝團團員也愛吃佳冬阿志粄條,團員熱情和蕭凱嶸(左4)合照。(蕭凱嶸提供)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