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台中大里這邊的工廠倒了2間、南部也倒了2間,最近聽說又有人要收;我做這行13年了,台灣起碼收了50間鞋廠。」呂紹楠將車駛進一家配合了6年多的鞋墊廠,不到10位工人,正熟練地進行製鞋加工。
【本土布鞋王】媽媽被裁員 刺激他生產全台灣製造布鞋

富發牌古著鞋創辦人呂紹楠37年前出生於台中,那時中部地區是台灣製鞋王國的重鎮,製鞋產業鏈養活數10萬人,呂紹楠的父母亦不例外。但80年代台灣產業陸續外移中國、東南亞,炙手可熱的行業,頓時成了夕陽產業,呂紹楠的母親也被裁員。
從小看著父母辛苦在菜市場擺攤賣水果、玩具、賣鞋養大一家人,2004年,呂紹楠結婚生子後,也因生活壓力輾轉賣鞋創業,他以客家老花布製鞋打響市場知名度,決心打造從紡紗開始,全程留台灣製造,要替被視為夕陽產業的製鞋業,走出一條活路。
擺攤兼差 力扛家計
跟著呂紹楠從彰化伸港到台中大里拜訪廠商,他拿起1隻橡膠鞋底聞了起來:「我很喜歡聞橡膠味,鞋底用料純不純,我用聞的就知道,有其他添加物的,味道聞起來不一樣。」

今年37歲的呂紹楠,2004年沿用母親在逢甲夜市擺攤賣鞋的店名,成立「富發牌古著鞋」,專賣台灣製造的各式鞋類。只有一間直營店,靠著70多家的經銷商,去年賣出了50萬雙鞋,海外經銷遍及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年營收1.3億元,是最大本土的台灣製鞋品牌。
60年代,台灣中部曾是製鞋工業的重鎮,全盛時期,年外銷量達1億雙鞋,但這座足以養活數10萬人的製鞋王國,20年後卻因人力成本提升、產業外移而沒落。
呂紹楠的父母親年輕時都在鞋廠工作,父親是捆工包裝,母親李碧花則負責車縫鞋面、剪線頭,後來鞋廠無預警外移倒閉,家人輾轉在逢甲夜市開富發牌鞋攤賣鞋。






其實,呂紹楠所學跟製鞋完全無關。呂紹楠大學念的是勞工安全衛生,加上當時台灣製鞋業開始沒落,他退伍後在友達中科廠上班,「我22歲開始工作,月薪4.2萬元,但沒多久小孩就出生了,是一對雙胞胎…我老婆沒在工作,單薪家庭錢不夠用,我看我媽在賣鞋子,就去批了拖鞋擺攤兼差。」
當時呂紹楠早上7點起床到友達上班,下班後,晚上7點又去逢甲屋台街商場兼差擺攤,呂紹楠笑說:「那真是ㄍㄧㄥ著做,有時晚上都忙到12點。」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