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用力號召網友「用新台幣愛台灣產業」,一切都來自對母親早年被裁員的不捨。呂紹楠說:「我念幼稚園的時候,我媽的工廠突然外移到中國去,那麼大一間工廠,台灣的工人一瞬間都被廠商拋棄了。」
【本土布鞋王】堅持不開分店 老闆用這招讓製鞋業活下去

採訪間,呂紹楠多次提到對台灣產業斷層的憂心,他也常充當富發牌的臉書小編寫到:「買1雙本土台灣製造鞋子,很多相關產業是連帶受到你的照顧!布料、內裡布是台灣織女故鄉和美紡織廠、鞋帶是台灣彰化伸港、鞋盒是清水專門加工生產、鞋底是豐原工廠生產的,連小小的標籤貼紙都是台灣大里印刷廠…」
呂紹楠回憶:「我媽做了8年多,突然大家不到30歲都失業…他們去菜市場賣西瓜、賣玩具,後來才開始賣鞋子,當時生活真的很苦。」
開放經銷 遍及海外
「這幾年鞋廠、布莊只有收,沒有新開,以前幫我做茄芷袋的廠也倒了。」呂紹楠無奈地說:「製鞋鏈一斷層,要想把這些人聚回來、組工廠,根本沒那麼容易,我做的,就是給傳統產業一個平台生存。」






2008年,打出知名度的富發牌,開始有經銷商找上門批發,呂紹楠也樂得合作,「台灣的市場就這麼大,只靠內需不太能活,日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他們都主動來找我批發鞋子。」
不過,呂紹楠近年已鮮少製作客家花布鞋,「很多有花布的老布莊都倒了,加上現在流行走簡約風,太花的鞋子沒人穿,我們現在也開發機能性布料,讓鞋子更輕薄、透氣。」

如今,富發牌已是國內最大本土的台灣製鞋品牌,遍及海內外的經銷商共70多處,但除一家台中逢甲總店,呂紹楠迄今堅持不開分店,「開店要有很多資金,我希望你手上有一點錢就能來找我批發鞋子、做生意,這樣台灣的製鞋產業才能活下去。」
把玩著手中的橡膠鞋底,他習慣性地又聞了聞手中的鞋說:「你看這個鞋底的彈性這麼好,可耐折、耐磨50萬次。我希望讓人了解,原來這塊土地上,還有人很在乎台灣的產業,在努力地做這樣的東西。」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