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呂紹楠透過父親認識台中、彰化一帶的老鞋廠,自行開發模具製鞋。此外,他也跑遍全台老布莊找有特色的台灣花布製作休閒鞋,原本因產業外移已奄奄一息的製鞋廠和布莊,又因富發牌重新忙碌起來。
【本土布鞋王】一雙花布鞋 為台灣夕陽產業續命

創業頭2年,呂紹楠觀察,占據台灣休閒、運動鞋市場的,多是國際一線品牌運動鞋和帆布鞋,但歐美品牌的鞋子楦頭偏窄,不適合東方人腳型。
「鞋子好穿首先楦頭要符合腳型,鞋底要軟。」呂紹楠開發出更寬更軟的楦頭,不僅符合東方人腳型,還找來替國際一線運動品牌生產橡膠鞋底的工廠合作,開發彈性鞋墊,合腳好穿加上平價行銷助力,富發牌最貴的鞋子一雙僅790元,隔年便賣出1萬多雙鞋。

尤其與同價位的中國製鞋款相比,富發牌使用的橡膠品質更純、沒有惡臭味,讓富發牌尋得生機。呂紹楠還透過當時最流行的網路平台「無名小站」並開設官方網站行銷,主打全台灣製造的鞋款,逐漸吸引批發客和學子目光。
台灣製造 傳產續命
「今年光開模具,我就投了300多萬元,以平價鞋來說,我們算是很敢開模的。」呂紹楠解釋,一套模具18萬元,成人鞋要做6個尺寸,童鞋則是9個尺寸,但開模的風險高,以新模具製作1千雙鞋推估,若銷量不如預期,未來也不會再用相同鞋模,投資等同報廢,本土品牌少有人願意投資開模。







「早期台灣布莊生意好,是因為顧客會買布回家做枕頭、棉被、窗簾,現在誰去買布回來加工呢?」呂紹楠舉例:「1尺布30公分,台灣的老布莊1天可能都賣不到1尺,可是台灣布料的染整以及印花技術很強,早期國際鞋廠的布料都從台灣出口,我就想從源頭開始都在台灣做。」
「如果鞋底、鞋墊這些製鞋前段加工不留在台灣,後段鞋盒、包裝、吊牌更不可能在台灣,這些廠可能就倒了。」目前與呂紹楠配合的針車、裁斷師傅全台有5百多人,大多已5、60歲,1雙古著鞋意外為夕陽產業續命。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