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布鞋王】復興台灣鞋業 他籲政府借鏡韓國東大門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見過韓國東大門布料市場的盛況,呂紹楠建議,政府應推動在地保護主義,提供產業生存空間。
見過韓國東大門布料市場的盛況,呂紹楠建議,政府應推動在地保護主義,提供產業生存空間。
2004年,原在友達當工程師的富發牌古著鞋創辦人呂紹楠,決定辭職創業賣鞋,靠父母在鞋廠工作養大的他,經歷過台灣製鞋王國最輝煌的時代,也嚐過產業紛紛外移出走的苦果。
在鞋業打滾20多年,呂紹楠認為,政府應借鏡韓國東大門模式,從產業源頭到人才培育,給予留在台灣辛苦掙扎的傳統產業更多機會,才能避免產業出走、專業人口持續外流。
「2004年我剛創業時,台灣最紅的是高科技產業,政府提倡兩兆雙星產業,導致很多傳統產業一直出走。」呂紹楠開車載著我們與他一同到台中大里拜訪廠商,忍不住埋怨:「當上游布料的市場開始消失,產業鏈上的貼合、裁斷、針車、成形、貼底等一連串加工,就是跟著一起沒落。」
而產業消失的直接影響,是產業人才的流失。呂紹楠說:「韓國從國、高中開始培育專業的產業人才,你知道嗎?我之前去韓國的布料市場參觀,兩棟6層樓的大樓,裡面很多都是20、30幾歲的年輕人在挑布、買布,我真的嚇一跳!在台灣,很少有20幾歲的年輕人在逛布莊。」
呂紹楠認為,台灣鞋市場一年有4千多萬雙需求,台灣製鞋仍有生存機會。
呂紹楠解釋:「韓國政府培育這些年輕人,將他們設計、開發出少量、單價高的衣服和鞋子,交給經銷商零售,最後形成東大門商圈,由政府提供舞台,這在台灣是沒有的。台灣相關產業的斷層太嚴重,例如五分埔只有批發,產業不被保護,一旦供過於求,像今年我認識的五分埔批發商,也收了好多家。」
呂紹楠認為,政府必須對台灣自產的產業推行在地保護主義,如拉高國外進口商品稅收,保障台灣製產品。「我們工廠隔壁原本是一家做女生髮飾的,但價格打不過大陸進口的產品,根本拿不到訂單,後來只能收廠,那家就倒了。」
2004年呂紹楠(右)剛創業時,高科技業是台灣產業的當紅炸子雞。
對台灣製產品充滿信心的呂紹楠對台灣製鞋很有信心。他推估,台灣2千3百多萬人,以每人每年平均更換2雙鞋計算,台灣每年有4千多萬雙需求,但現況是消費者購買台灣製鞋的比例,占不到總體的1∕4,如能拉高購買台灣製鞋的意願,製鞋業不是沒有機會。
「台灣布料的染整、印花技術很強,早期國際鞋牌的布料都從台灣出口。」把玩著手中的橡膠鞋底,呂紹楠說:「現在富發牌的鞋子經銷已進入日本、新加坡、泰國等國,既然我們的一雙鞋子可以受到新加坡、日本人的認同,我希望讓人了解,原來這塊土地上,還有人很在乎台灣的產業,在努力地做這樣的東西。」
採訪這天,呂紹楠一面介紹、一面拿起手機記錄自家鞋款,他對台灣製鞋很有信心。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