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黨退出,意味著梅克爾剩下的唯一選項,是與綠黨結盟,組成少數政府,也就是國會席次沒過半的弱勢政府。但梅克爾事後接受媒體採訪表示,與其組成不穩定的少數政府,她寧願再選一次。
「如果最後必須重選,你也只能接受。我並不畏戰,」梅克爾對德國公共電視台表示。
政府難產,對執政長達12年,長期被視為歐洲領袖標竿的梅克爾來說,可以說是政治生涯中一大挫敗。而對於戰後政局始終穩定的德國來說,更是前所未見的難堪狀況。華爾街日報在報導中評論,這充分顯示了9月24日的那場聯邦議會大選,將成為德國和歐洲歷史的分水嶺,其主要意義有二:一是極右崛起和主流政黨式微;二是歐盟整合從此將成為邊緣議題。
事實上,早在德國這場政治危機之前,歐洲主流政黨就已察覺到中間選民不斷流失。歐洲多國政府近年都因為主要政黨的支持率下降,無法取得多數席次,只好勉強結合理念相左的派系,拚席次過半,或是組成少數政府,導致政局搖擺不定,經常處於看守內閣的狀態。
過去,梅克爾主政下的德國,是唯一能夠對抗此一亂象的歐洲中流砥柱,但在9月大選中,基民黨與其姊妹政黨的得票率跌落到33%,同時極右派另類選擇黨挾著超過13%的選票,挺進國會,讓一向自詡品質和政局都「堅若磐石」的德國人,突然間對政治也沒有了把握起來。
造成歐洲政治理念四分五裂的主要原因,包括了難民問題、經濟疲軟,以及對傳統技術官僚的厭煩與不耐。其中又以難民問題影響最為深遠,所引發的排外情緒不僅帶動歐洲極右派復興,更讓主流政黨左支右絀,失去民心。
而當一個強有力的德國政府成為過去式,對整個歐洲最大的影響,則會是歐盟整合進度的牛步化,甚至完全停擺。法國總統馬克宏提出歐元區改革的願景後,德國原本就已經是半推半就,如今在梅克爾自顧不暇的情形下,歐洲一體化的理想未來只怕會變得更加遙遠而不切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