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日本筑波特快車的官方網上,公布了一則消息,吸引了國外媒體的眼球:
「南流山站電車提早發車 道歉啟事」
內容列出了時間、地點、列車編號及原因,最後再呈上「防制再發生」的解決方法。條理清晰,符合日本公司對客戶的道歉規範。我在日本從事顧問業,對此心知肚明,凡事鬧到要對客戶寫這樣的道歉信時,已是戒慎恐懼,唯恐道歉之後客戶仍不依不饒不領情。
到底這列車是提早了多少時間,讓這個交通單位如此誠惶誠恐、稽首頓首?答案是20秒。
「20秒」之於通勤時間,可謂增之無所益,減之無所損,交通單位只要不說,乘客多半也不知不覺,無怪乎國外媒體紛紛認為日本交通單位大驚小怪,為一個無人察覺的廿秒,大費周章。也有國外媒體進一步報導了日本企業的「道歉文化」,對於日本企業樂於、且精於道歉,嘖嘖稱奇。
電車發車精確到「分」單位,算是日本的一道特殊風景線。在台灣,除非自找麻煩,否則與人約見,大多是5分或10分的倍數,少有把時間定在「3時11分」、「5時32分」,不僅無謂,技術上也不可能。但在日本,這就有了可能。我的日本朋友有幾次明確告訴我「將乘電車在4時18分到」,實際上也確實分秒不差,我也習以為常。
日本的列車是自何時起開始分秒必爭地準時起來了?這答案言人人殊,按照《朝日新聞》引用專家的說法,謂1928年昭和天皇往來於東京與京都間的「巡幸列車」,精確到卅秒以內,當可視為日本列車準點的濫觴。這話只能視為一家之言。須知日本在江戶時期(17世紀到19世紀中葉),當政的幕府將軍出於軍事需要,限制人民的交通工具,大馬車不許走,大橋樑不許蓋,這樣一個國家,突然引進「火車」這類西方新玩意兒,那就像是不會走的嬰兒突然學著跑一樣,列車「準時」云云,既無此技術,也無此概念。所以,戰前的列車,除了少數「優等列車」之外,大部分的列車是不準時,更談不上分秒必爭的準點。
當年的列車為何不準時?這道理很簡單。當年以蒸汽火車為主,火車頭裡,一人忙著添煤,一人忙著駕駛,停車時不趕緊加水還不行,遇到爬坡處,添煤的助手還須加速添煤,才能保證列車不會中途停止。如此看來,戰前的日本是不具備列車準點的條件。日本當年有個列車的「運行之神」,名叫結城弘毅。根據《日本國有鐵道百年史》一書所說,結城於明治41年就任日本長野縣機關庫主任。結城在既有的條件下,研究出「新式投煤方法」,保持列車運行準時,正由於他的努力不懈,長野的火車達到了準點發車的最高水準。結城的成績斐然,隨著他調職到各地,日本其他地方的列車也起而效尤,提高了準點率。為此,據說還有結城的同事調侃道:「本來列車誤點20、30分鐘是家常便飯,我搭車也向來優哉游哉,結城來了以後,我就非得要按時間趕到車站,很讓我困擾!」
如此這般,日本列車算是維持了極高的準點率,但並非所有列車都如此。結城這位「運行之神」,是在人工層次上改善流程,但這樣的技術是沒有大量輸出的可能。所謂「技術的大量輸出」,是指任何人稍稍學習就能熟練,蒸汽火車很大程度要靠人工協作,準點與否,攸關人的默契。這樣的技術,不是人人都能掌握得好。這就是我所說:日本戰前的列車,只有幾個「優等列車」能達到準點的要求,其他的就得靠運氣了。到了戰爭時期,車子只要不被轟炸就屬萬幸,其他根本奢想。日本戰敗,天皇詔書「玉音放送」當下,據說日本列車仍然在軌道上行駛,所謂雞鳴不已於風雨,這已經足以反映日本交通單位的敬業。
列車真能達到全面準點,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蒸汽火車全面換成電氣列車;二是駕駛人員都有準確的計時工具。這兩點,全都要到戰後才能實現。前者大約在昭和31、2(1956、1957)年左右。在那之前,中日兩國歷經大戰,可謂同病相憐。中國是「八路」在扒鐵軌,日本則是美軍把鐵路炸得柔腸寸斷。戰後日本列車全面廢止了「急行」(快車),車輛走走停停是正常;一些車廂連門都沒有,乘客一個沒扶好,會被甩到車子外頭;總算到了站,有的甚至得委屈轉車的乘客露宿一晚,翌日清晨再上路。這情形遲至昭和27(1952)年才勉強改善,昭和31(1956)年,日本才算正式進入了電聯車時代。
有電車、沒電車,到底有甚麼不同?原來,電車之作為動力來源,可以將電力分散在各車廂,加速減速遠比蒸汽火車來得容易,省去加煤的人工作業,速度控制自然比蒸汽火車來得有利,上坡時無須助手拚命往火爐裏添煤;再者,蒸汽火車時期,動力來源僅火車頭一個;電聯車則是每個車廂都是動力來源,想要調轉過頭,只須最尾端的車廂朝後行駛即可,這都比蒸汽火車要方便得多。在這種條件下,對於列車駕駛免去了很多協作要求與手動操作,技術有了「大量輸出」的可能。駕駛員人人都能熟稔,自然都可以達到準點的要求了。
再來,就是計時工具的精度向上與普及,精工表於昭和44(1969)年12月推出石英表,人人戴得起,只要發車前對好時間,每站都能分秒不差,這讓日本列車進一步推向「秒單位」的準點境界。
有看倌說:「我聽你老侯瞎扯!我們國家也是用電聯車、也是人人戴得起石英錶,怎麼我們的列車還是不準點?」
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民族性。您如果比較一下日本和國外的「誤點」標準,日本是一分以上就叫做「誤點」,國外則多是10分乃至15分都還不見得是「誤點」。之前看台灣的報導,台灣列車十分之內都不叫「誤點」。您說,有了這麼一個事事要求完美的近鄰,害我們處處比不上,是不是倒了邪楣呀?
結論就是:為了早發車20秒就要道歉,只有日本這種有技術、會鑽研的民族,才做得到。我們做不到是正常的,世界各國都做不到,誰做到了,誰就真成了日本之外的「小日本」了。
作者簡介:老侯
目前在大阪經營一家服飾公司的台灣資深青年,前年遭五雷轟頂後,突然開竅,一手開公司,一手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