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準傳達影片主題
政治上的選舉是要以各種方法爭取選票,競逐奧斯卡獎也差不多。若說政治候選人的政見很重要,那麼電影公司的目標,就是透過各種試映會和座談、訪問,將力捧電影的主題明確傳達出去。
例如去年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在宣傳期間舉行很多座談會和訪問,演員大談從影甘苦,呼應電影主題,得到認同。此外,在行銷最佳影片時,電影公司必須將題旨切入世界潮流或社會議題,說服會員為什麼這部片值得花時間看。只要會員心動了、願意在投票前去看電影,那就成功一大半了。
身兼會員和影藝學院公關史都薩金(Stu Zakim)表示,如果一部片有話題,例如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的得獎大片,那麼他一定會特別關注,會找時間去戲院看或看試片。比較沒興趣的片子,才會在家看DVD。而愈多人看的電影,贏面也愈大。
二、造勢活動不可少
為了讓影藝學院成員將票投給自家電影,電影公司通常會砸大錢刊登廣告、舉辦試片會或派對。薩金表示,如果某部片的導演、製片和主要演員有更多機會與投票會員互動,是得獎利基。去年《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曾在紐約舉行六、七場活動,讓許多會員有機會和他們聊,了解拍片過程,果然拿下最佳影片。
三、人緣好可加分
《The Hollywood Reporter》記者史考特馮柏格(Scott Feinberg)表示,演藝學院的成員一定有自己的喜好,入圍者若人緣好,多少會有加分效果。但決定是否得獎的原因還有很多,例如去年奧斯卡頒獎前,外界原看好女星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可望以《第一夫人的秘密》(Jackie)再封后,不料之後聲勢轉變,最後由 《樂來越愛你》的艾瑪史東抱走小金人。
美國ABC電視台的新聞撰述克里斯康納利(Chris Connelly)表示,這種事頒獎季期間其實很常發生。會員投票時也把入圍者過去的得獎紀錄考慮進去,由於娜塔莉已經拿過獎,加上很多人不喜歡《第一夫人的祕密》,各種因素交互作用,讓艾瑪史東一舉封后。
四、抹黑和耳語
今年奧斯卡入圍名單公布後,《大災難家》(The Disaster Artist)的詹姆斯法蘭柯(James Franco)意外落選,很多人猜測是因為他身陷性騷擾風波,導致他失去競逐奧斯卡影帝的機會。
這讓人想起去年《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的凱西艾佛列克(Casey Affleck),他在各影評人協會得獎後,有女星跳出來指控他性騷擾,隨著奧斯卡頒獎典禮接近,耳語也愈來愈多,不過後來還是拿下影帝。馮柏格指出,這件事對凱西多少會有影響,但當時有人主張他是被抹黑,而會員很忌諱搞小動作這種事,加上事情發生在6年前,決定把這件事和他的演技脫鉤,讓他一舉稱帝。
同樣的事發生在今年,結果一定有所不同。畢竟去年底好萊塢爆出一連串的性醜聞事件,氛圍已今非昔比。比方凱文史貝西(Kevin Spacey)就因性醜聞而被換角,由克里斯多夫普拉瑪( Christopher Plummer)代替他在《金錢世界》(All the Money in the World)的角色,並以89歲高齡入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五、奧斯卡會員也是人
馮柏格表示,切記影藝學院會員也是凡人,「一天只有24小時。」他們也得工作,看電影的時間很有限,「很多人沒看過電影就投票,姑且稱這是影藝學院最黑暗的祕密吧。」這是為什麼造勢活動很重要。
薩金也坦承這是事實,但大部分人都謹守專業,盡可能在投票前看完所有電影,不過正因時間有限,難免會列出先後順序,這說明為何電影公司要花錢造勢、增加影片和演員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