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給:
- 喜歡看懸疑、驚悚、抽絲剝繭的警匪戲劇的人
- 想知道這個社會到底是怎麼製造出殺人魔的人
據《緝凶:大學炸彈客》這齣劇,主角是本名叫做泰德卡辛斯基(Ted Kaczynski)的「大學炸彈客」(大學泛指他攻擊的對象,包括大學、航空公司等),他從一個跳級念書的天才,16歲就拿全額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數學論文全美只有4個人可以看懂,到底發生什麼事,要躲到荒郊野外的小木屋獨自生活呢?
相當有意思的是,這齣戲是Discovery探索頻道所投資,主角則是以緝捕他歸案的FBI側寫員吉姆為主角,帶領觀眾以FBI的角度回到當時、檢視線索,宛如大海撈針般去歸類出「大學炸彈客」的身分。所謂的側寫員,例如《沈默的羔羊》茱蒂福斯特就是一個實習的側寫員,當連環命案發生後,仍不得而知凶手身分的情況下,必須根據蛛絲馬跡整理出凶手可能的身分,讓辦案有方向可循。
整齣戲從1997年,泰德已經被捕入獄、即將面臨審判開始,帶出已經卸甲歸田的吉姆。他一個人躲在山上的木屋獨居,滿臉的鬍子,乍看之下還以為是泰德本人。然後再回到1995年,泰德還是個菜鳥身分進入FBI,接觸「大學炸彈客」的案子,兩個時間軸互相對照。是的,吉姆在辦案的過程中,完全走入了泰德的世界,不僅是從外在的各種證據,也進入了他的內心最荒蕪的一面。也許別人無法明白製造炸彈的動機是什麼,但吉姆可以徹底瞭解泰德的孤獨與走上絕路的發聲。
想要瞭解FBI如何辦案的人,《緝凶:大學炸彈客》用了很多的篇幅、淺顯易懂的方式,引導觀眾一步步認識所謂的「語言學」。這在當時是非常新穎的概念,透過不斷整理找出作者特有的語法、詞彙、用字方式,然後再來到推出作者的身世背景。現在我們可以接受指紋、DNA當作呈堂證物,但在當時要說服FBI、法官,用一個人書寫的字彙、慣用詞句,當作識別凶手的方式,還顯得非常前衛。這也讓認真辦案的吉姆,從剛開始的信心滿滿,到後來變成不受長官重視、獨自走我路的孤寂,一如泰德從一個聰穎的天才,最後淪為不被世人注重的孤獨。
由於整齣劇的重心都放在FBI辦案的困難重重,扮演吉姆的山姆沃辛頓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他投入偵辦就完全忘記一切,迷失在泰德厚如城牆的聲明書,或一封封看似毫無關連的信件中,尋找相關的連結。當他越陷越深,整齣戲更讓觀眾喘不過氣,驚悚氣氛不斷高漲。扮演泰德的保羅貝特尼,則以用旁白的方式,間接傳達泰德的孤寂,但在最後伏法之際又能演出這個天才不被重視的痛苦與偏執,甚至在審判過程中反過來威嚇探員,展現他全方位的聰明才智。
《緝凶:大學炸彈客》共有8集,但在第6集用了所有的篇幅,敘述泰德的成長。原來跳級就讀的代價是人際關係的失敗,泰德從高中到大學,念書永遠超車又頂呱呱,但也讓他無法適應同儕關係。而在大學被他當成偶像的心理學教授,其實拿他當祕密研究的實驗品,完全扭曲了泰德對他的信任與崇拜。當他學術成就越高,代價就是越孤獨,最後唯一能聯繫他與現實世界的親情,也被信件往返所取代,泰德的身心靈都走入了一個無人的境界,堆積對世界的不滿與宣洩。
因為之前Netflix推出叫好叫座的《破案神探》(Mindhunter),使得很多人對於類似性質的《緝凶:大學炸彈客》興趣缺缺,也不解為何要用8集講一個案子。不過《緝凶:大學炸彈客》在各方面的製作水準都相當用心,甚至結尾停留在路口的紅綠燈,都對於體制如何束縛人類、官僚對天才綁手綁腳,留下很棒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