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年前開始學攝影,研究燈光、分鏡、剪接,就是準備時機成熟改走幕後當導演。」然而何潤東也透露,原本TVBS只邀他當製作人,單純想藉他在兩岸的知名度,增加版權銷售利潤。但他想製作關於校園霸凌的戲,於是參與了劇本創作,過程中又擔心導演無法精確呈現他的想法,最後統包了編劇、製作、導演、演員,甚至在無法分潤的前提下,投資了新台幣1千多萬元。
《翻牆的記憶》總監製戴天易,是促成何潤東轉任導演的幕後推手。他2014年力邀林心如擔任《16個夏天》製作人,創下同時段收視率第一的成績,海外版權銷售10國,並拿下第50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獎」「戲劇節目女配角」「戲劇節目導演獎」,而《翻牆的記憶》在播出首集前,即售出中國大陸代理版權,證明何潤東這塊招牌確能奏效。
打藝人牌固然能刺激銷售,但內容才是決勝關鍵,如何促成合作並維持品質,考驗製作單位居中協調的能力。戴天易先花一年說服何潤東回台做戲,又找來《落日》金鐘獎入圍編劇劉蕊萱協助,費時一年多共同編劇,「前期劇本是電視台盯得最緊的,一方面不想給導演太多干擾,又擔心內容過於沉重,會私下請編劇在嚴肅議題間穿插輕鬆橋段,讓觀眾看戲時有喘息空間。」
戴天易也找來獲金鐘獎肯定的班底,包括攝影指導曾憲忠、燈光謝漢諹加入,以確保品質,並提醒團隊注意符合TVBS的3項原則:「以25至39歲(年齡層)為目標觀眾、畫面調性明亮、在預算內完成」,其它可讓導演自由發揮。